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在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中,要将细节描写手段与场景、人物这两大类的描写对象并列。这就充分说明典型的细节描写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对细节描写习作方法多方位、深层次的挖掘,将会促进学生的观察、思考及想象等习作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把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抓住课文中的典型细节描写,系统、深入地开展习作指导。
一、察言、察色、察行——细节观察的指导
关于小学阶段“写作”的目标,第一阶段定位于“写话”,从第二学段开始“习作”,但课程标准中三个学段从写话到习作都对“观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是“留心周围事物”;第二学段是“观察周围世界”;第三学段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下面,我们就结合课文,研究细节描写的方法和手段。
察言。《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课文主题是“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他更爱战士”。围绕这一主题,彭德怀下了三次命令,从课文内容来看,命令是相同的,战士的阻拦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彭德怀说话的态度、语气等步步升级,从“一出口就是命令”,到“不耐烦”,再到“怒吼”,层层递进的语言描写,让学生也深切体会到彭将军把大黑骡子不是当作牲口,而是当作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他是那样喜欢大黑骡子。“好,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一个“全”字,肝肠寸段,“我吃不下,端开!”声泪俱下。语言描写的魅力如斯。
察色。重点就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在《半截蜡烛》这篇课文中,神态描写简洁明了,把两个孩子刻画得入木三分:蜡烛点燃后,两个孩子“脸色苍白”——刻画出孩子们内心的紧张、沮丧。“他(杰克)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从这两处描写可以看出,孩子们的沉着、机智和勇敢。
察行。《水浒传》是古典文学中动作描写的典范,从《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就可见一斑。初次见到洪教头,林冲站起身来就又是打躬又是施礼、将上首让出来,由此可见,知书识礼的林冲懂得礼节,谦逊得很。
二、比喻、夸张、拟人——细节感受的表达
观察是对实际生活中视觉描写事物、人物、环境等存在的典型性素描,而细节的感受则是在人物性格、自然环境等主体的观察过程中,瞬间反映的生理和心理体验,并通过文学语言进行充分表达。这种文学语言往往表现在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阅读教学中,加强通过感受所表达的细节描写方法的指导,灵活地运用修辞手法,对于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运用比喻写感受。“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琴声是一个抽象的意象,只能通过听觉来感受,如何运用文学的笔法来领略《二泉映月》的魅力?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缓缓地读,默默地念,潜心体会,静心品味,山泉和琴声交相辉映,山泉蜿蜒,琴声淙淙,以山泉喻写琴声的清亮、泠冽、缠绵,形象贴切,如诗如画。
运用夸張写感受。在讲授《三亚落日》一文时,有一个经典细节描写令我印象深刻,“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在作者醉心于三亚海天一色的美景时,一只洁白的海鸥轻盈地掠过海面,荡起圈圈涟漪。这时作者灵感迸发,夸张地想到:海鸥洁白的翅尖会不会被海水蘸蓝?于是我和学生在感受、在品味,三亚的海水真蓝啊,蓝得纯粹、蓝得浓烈,能把海鸥的翅膀染蓝!
运用拟人写感受。《烟台的海》写出了夏的狂野,春的活泼,夏的恬静,秋的高远,“春天,海水变得绿盈盈的。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像个顽皮的孩子。”如何写春天烟台海的活泼,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四季的感受,巧用拟人的手法,用嬉笑、追逐、害羞等细节的刻画,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春天的海犹如一群孩子,顽皮、稚嫩,又有点儿羞涩。
三、动静、虚实转化——想象细节的写作
无论是第一学段的写话,还是第二、三学段的习作,《语文课程标准》都对想象的训练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从写想象中的事物到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想象,再到能写简单的想象作文,要求逐步提升。通过在独特体验基础上的想象,进一步拓展情感、情景的文学空间,充分彰显文学语言的张力。
静景动写。《秦兵马俑》中的马俑,“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好像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征程。”我们好像看到了古战场上,狼烟四起,战马嘶鸣,四蹄腾飞……学生经常困惑作文无话可写,想象的翅膀将会使语言的空间无限放大。特别是这一句更是画龙点睛,“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我们仿佛真的行进在秦时的明月之中。
虚景实写。“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在贝多芬如流水般的弹奏中,在我们满含深情的轻声诵读中,《月光曲》的琴声就幻化成冉冉升起的月亮,月色下,风起云涌,波光粼粼。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想象的魅力,语言的魅力。
一叶知秋,管窥一豹。细节是文章的生命,让我们带着孩子在细节中穿行,细细观察,慢慢感受,并在浪漫的想象中品味,一次回眸、一声叹息、一朵浪花、一个音符中的故事……
一、察言、察色、察行——细节观察的指导
关于小学阶段“写作”的目标,第一阶段定位于“写话”,从第二学段开始“习作”,但课程标准中三个学段从写话到习作都对“观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是“留心周围事物”;第二学段是“观察周围世界”;第三学段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下面,我们就结合课文,研究细节描写的方法和手段。
察言。《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课文主题是“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他更爱战士”。围绕这一主题,彭德怀下了三次命令,从课文内容来看,命令是相同的,战士的阻拦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彭德怀说话的态度、语气等步步升级,从“一出口就是命令”,到“不耐烦”,再到“怒吼”,层层递进的语言描写,让学生也深切体会到彭将军把大黑骡子不是当作牲口,而是当作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他是那样喜欢大黑骡子。“好,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一个“全”字,肝肠寸段,“我吃不下,端开!”声泪俱下。语言描写的魅力如斯。
察色。重点就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在《半截蜡烛》这篇课文中,神态描写简洁明了,把两个孩子刻画得入木三分:蜡烛点燃后,两个孩子“脸色苍白”——刻画出孩子们内心的紧张、沮丧。“他(杰克)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从这两处描写可以看出,孩子们的沉着、机智和勇敢。
察行。《水浒传》是古典文学中动作描写的典范,从《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就可见一斑。初次见到洪教头,林冲站起身来就又是打躬又是施礼、将上首让出来,由此可见,知书识礼的林冲懂得礼节,谦逊得很。
二、比喻、夸张、拟人——细节感受的表达
观察是对实际生活中视觉描写事物、人物、环境等存在的典型性素描,而细节的感受则是在人物性格、自然环境等主体的观察过程中,瞬间反映的生理和心理体验,并通过文学语言进行充分表达。这种文学语言往往表现在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阅读教学中,加强通过感受所表达的细节描写方法的指导,灵活地运用修辞手法,对于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运用比喻写感受。“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琴声是一个抽象的意象,只能通过听觉来感受,如何运用文学的笔法来领略《二泉映月》的魅力?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缓缓地读,默默地念,潜心体会,静心品味,山泉和琴声交相辉映,山泉蜿蜒,琴声淙淙,以山泉喻写琴声的清亮、泠冽、缠绵,形象贴切,如诗如画。
运用夸張写感受。在讲授《三亚落日》一文时,有一个经典细节描写令我印象深刻,“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在作者醉心于三亚海天一色的美景时,一只洁白的海鸥轻盈地掠过海面,荡起圈圈涟漪。这时作者灵感迸发,夸张地想到:海鸥洁白的翅尖会不会被海水蘸蓝?于是我和学生在感受、在品味,三亚的海水真蓝啊,蓝得纯粹、蓝得浓烈,能把海鸥的翅膀染蓝!
运用拟人写感受。《烟台的海》写出了夏的狂野,春的活泼,夏的恬静,秋的高远,“春天,海水变得绿盈盈的。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像个顽皮的孩子。”如何写春天烟台海的活泼,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四季的感受,巧用拟人的手法,用嬉笑、追逐、害羞等细节的刻画,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春天的海犹如一群孩子,顽皮、稚嫩,又有点儿羞涩。
三、动静、虚实转化——想象细节的写作
无论是第一学段的写话,还是第二、三学段的习作,《语文课程标准》都对想象的训练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从写想象中的事物到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想象,再到能写简单的想象作文,要求逐步提升。通过在独特体验基础上的想象,进一步拓展情感、情景的文学空间,充分彰显文学语言的张力。
静景动写。《秦兵马俑》中的马俑,“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好像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征程。”我们好像看到了古战场上,狼烟四起,战马嘶鸣,四蹄腾飞……学生经常困惑作文无话可写,想象的翅膀将会使语言的空间无限放大。特别是这一句更是画龙点睛,“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我们仿佛真的行进在秦时的明月之中。
虚景实写。“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在贝多芬如流水般的弹奏中,在我们满含深情的轻声诵读中,《月光曲》的琴声就幻化成冉冉升起的月亮,月色下,风起云涌,波光粼粼。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想象的魅力,语言的魅力。
一叶知秋,管窥一豹。细节是文章的生命,让我们带着孩子在细节中穿行,细细观察,慢慢感受,并在浪漫的想象中品味,一次回眸、一声叹息、一朵浪花、一个音符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