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尼采“视角主义”的笔译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来源 :当代外语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k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尼采的“视角主义”作为理论方法被引入教育研究之中,带来了许多学科研究范式的转变。本研究旨在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探索有效的翻译教学途径,告别传统的“翻译技巧→译例点评→标准译文”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从依赖样板标准译文的训练模式中解放出来,贯穿多元化视角,实行“翻译任务的文本选择→翻译任务分组和学生翻译→分组宣读译文和辩论(认可多元化视角下的多样性翻译)→小组汇报展示→翻译理论和技巧的提炼归纳”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从各自独特的视角出发,尝试多样性的翻译。新模式实施后,学生(1)课堂上积极互动,交流深入;(2)翻译策略选择能力、协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加强;(3)对翻译理论和技巧的体会加深;(4)勤于思考,翻译出不同版本的精彩译文。 Nietzsche’s “Visual Angleism” was introduced into educational research as a theoretical method, which brought ab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ny disciplinary research paradigm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effective ways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by means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s and to bid farewell t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translation skills → translation reviews → standard translations” to liberate students from the training mode that relies on standard translations of templates. Through a wide range of perspectives, we carry out “text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tasks → translation task groupings and student translations → group translations and debates (recognizing the diversity of translations under diverse perspectives) → group presentations → refinement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Teaching methods to encourage students from their own unique perspective, try a variety of translation. (1) Active interaction and exchange among students in class (1); (2) selection of strategies for translation, collaboration and oral communication; (3) deepening of translation theory and skills; (4) diligence Think, translate different versions of wonderful translations.
其他文献
目前大学生自杀现象日益严重,其成因既有社会、学校因素,又有家庭因素、个人因素。本文对大学生自杀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层面上提出相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这个物质越发丰富的年代,以及人们功利欲望的激发,使得这是一个最易沟通的时代,也是一个最不易沟通的时代。交流的无奈困扰着现代人。老子道德经中的人
加缪的《局外人》描写了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怪人”默而索,他理智,冷静,对很多事情都漠不关心,最后因为“杀人”和“没在母亲葬礼上哭”而被判了死刑。本文重在分析默而索这个
《背带短裤》选自村上春树唯一的现实主义短篇小说集——《旋转木马鏖战记》。这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我”的妻子有一个很特别的朋友,做电子琴教师却是个运动狂;每次恋爱
《周易》作为一部阐述天地自然运行规律和社会人事生存发展变化之典籍,在中国哲学和美学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该书思想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不是探究某个具体的事与物,而是
《淮南子》生命论中存在两大内在矛盾:养生与乐死的矛盾,“法天”与“顺情”的矛盾。前面一组矛盾的化解有赖于作者对生死的看透,后者统一于“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构想。两组矛
叶维廉用现代词汇“直觉”阐释道家的这一观物态度,认为“以物观物”这个反概念、反名制、反意识、反语言的境界,是一个信赖“最初直觉”的境界。中国哲学最给人以启示者,正在于
《庄子》寓言中的艺术形象的创造极具特色,本文将从人物形象、生物形象和非生物形象两个大方面对《庄子》寓言中的艺术形象进行探析,努力发掘《庄子》寓言中艺术形象的独特魅力
在叶维廉看来,庄子所代表的中国古典审美感应方式却又与西方现象学美学获得了会通。因为现象学美学的一个最大的努力,就是要回到现象本身。现象学美学家、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所
本文先论述了留白这一门特殊艺术的由来。这种艺术思想源于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基于中国阴阳辩证,虚实相生的原理。留白的这种思想除了在美术领域,许多其它艺术形式中也常常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