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感知下的旅游增权效能研究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kyj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乡村旅游在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下应运而生。21世纪初,伴随着其迅猛发展的势头,乡村旅游的很多弊端也随之暴露,其矛盾从本质上看大多是围绕着各个相关利益主体而展开,这必然不利于当地旅游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衡量一个乡村的社区旅游增权程度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衡量当地村民对自身旅游增权的感知程度。因此,旅游社区必须要赋予社区居民以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和心理方面的权力,让居民切身感受到自己和社区是一个“共同体”,从而促进乡村社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增权;乡村旅游;社区参与;袁家村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2-0112-03
  引言
  乡村旅游是我国当今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板块,将增权效能引入到乡村旅游有利于量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体验感知。由于乡村旅游具有效益扶贫、乡村振兴的特点,因此在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范围内,当地村民对于旅游增权的效能感知显得至关重要。在目前的研究中,以居民感知为基础的旅游增权研究案例大多集中在西南少数民族村寨地区,也有一小部分研究了古镇型、城市型旅游目的地的增权效能,很少涉及到乡村旅游及其社区。然而,在旅游扶贫、脱贫的大环境下,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村民对旅游增权的感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乡村旅游发展的成效。因此,对旅游社区参与的研究,特别是对乡村旅游增权效能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旅游社区增权及其理论基础
  (一)旅游社区增权
  旅游社区增权的雏形是旅游社区参与。社区参与的概念首次被引入旅游发展研究中是源于1985年墨菲(Murphy,1985)正式提出的“社区导向的旅游规划”或 “基于社区的规划”方法。自此之后,它被广大旅游学者所认可和接受,并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而且在后来的国内外旅游研究和旅游规划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旅游社区参与中,对“权力关系”研究的缺失是社区参与“失败”的重要因素,这也揭示了旅游社区居民往往是处于“无权”或者“去权”的状态。当然,这两者都是相对于“增权”而言的。旅游社区增权就是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运用一系列的措施或手段,包括政治的、社会的、制度的、心理的等等,以提高社区居民的权力感知,去除内心的无助和消极的感觉,从而帮助他们迸发出一种足以对抗外来入侵权力的力量。其最终的目的是平衡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权力关系,进而促进社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公平
  旅游增权理论涉及到的相关理论众多,如利益相关者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平理论等。对于旅游公平而言,由于公平在旅游中的应用界限比较模糊,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界定。笔者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并基于三个公平维度对旅游公平进行阐述和理解。由于公平大多是基于弱势群体的存在而提出并有意义的,因此以下所提到的感知和态度主要是以乡村旅游中社区居民的感受为主。首先是旅游结果公平,即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个利益相关者对自身所得利益和他人所得利益对比后产生的一种较为舒适和满意的态度及表现。其次是旅游程序公平,它侧重于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过程的参与,即自身拥有一些可以影响旅游发展中各项因素的权力,这些权力或多或少都会增强居民内心的自豪感,因此会在感知上更强烈地觉察到旅游公平。最后一个即旅游互动公平,这個强调的主要是主体之间相互理解、尊重与有效沟通的程度,在此过程中,如果居民有较为良好的心理体验,那么可能会比结果公平和程序公平更能让人满意。
  二、袁家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
  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位于中国陕西关中平原腹地,周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已形成以昭陵博物馆、唐肃宗建陵石刻等历史文化遗迹为核心的点、线、带、圈为一体的旅游体系,先后被评为“2014中国十大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以及“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袁家村在村党支部书记郭裕禄同志的带领下,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抓起,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致富的道路,很快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并且近些年在新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成功转型,创新发展了乡村旅游,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将袁家村作为研究的案例,除了其本身具有的典型的村集体主导模式、小康路上坚持脱贫攻坚、“一体四共”模式探索、鲜明的本土化发展之路这四个优势特点外,还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截至目前的旅游增权实证研究中,缺乏这类特色乡村旅游的样本;二是想要通过村民的旅游增权感知来进一步具体分析其特色的发展方法和理论与其实践的契合程度;三是可以根据调查出来的结果分析出优势与不足,从而为同类型的乡村旅游提供经验与借鉴。
  三、袁家村旅游增权的四维度感知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运用斯彻文思的经济、政治、心理和社会这四个维度作为分类的依据,对袁家村村民的旅游增权感知效果进行了研究。其中,均值反映的是满意程度,标准差的大小反映的是感知的差异程度,用来衡量对同一个因子被调查者是否有趋同的认知。统计结果显示,均值和标准差由低到高分别是心理维度、社会维度、经济维度、政治维度。这说明,被调查居民在心理维度增权方面有着极高的认可程度和满意度。其次,对社会维度和经济维度方面感知是比较满意和趋同。最后,对政治维度方面的感知,均值较高,接近“不确定”,感知状态不良好,且标准差较大,说明人们对政治方面的感知存在着差异。
  (一)经济维度
  被调查对象在经济维度感知中整体偏向赞同,并且感知差异不大。总的来讲,袁家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整体趋于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优先安排当地村民就业,提供多种途径的就业方式,让村民共享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收益,以此增强村民的经济感知参与度;二是采用村集体领导下的旅游开发模式,更好地运用经济效益共享机制,避免了由企业主导时出现的村民参与旅游经济权力的“被剥夺感”;三是合理的股份制经营模式。袁家村选择进行股份合作,实现了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的高度统一,在自愿的基础上,强调清晰的个人产权,从而有效地促进了集体和农户利益的均衡。   (二)心理维度
  如果说经济和政治的增权是具体的利益和权力的表达,那么心理的增权就是内在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其后续的能量往往要比经济和政治的增权更加稳固和强大。心理增权中极低的均值和标准差清晰地反映了被调查的袁家村居民的心理增权感知非常好,并且这样的认知普遍存在。袁家村之所以拥有非常好的的民风以及社区氛围,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给予居民强烈的心理认同导向和共享的意识。它始终坚持“共同富裕”和“脱贫致富”,不放弃任何一位居民,并且始终是以集体的利益为最高利益,获取的不仅仅是民心,还有居民对社区文化的强烈认同。因此,它能够让居民真正意识到集体的荣誉和利益就是自己的荣誉和利益,只有大家共同发展,自己的利益才会得到最大的满足和实现。行为心理学家霍曼斯指出,人们彼此交往的背后,自我利益是一种普遍具有的动机,如果某种行为得到正面强化或奖赏,那么,这类行为将来具有重复出现的可能。袁家村的发展理念以及行动措施让当地居民成为了最大的受益体,而受益之后的居民就更容易对社区的与旅游发展相关的各项事务产生责任感和保护意识,对村集体也会产生强烈的认同,这也就是心理增权中比较重要的情感因子——“信任”的表现形式。
  (三)社会维度
  袁家村居民对社会增权维度的感知比较良好,社会维度增权的状况虽然整体效果不如心理增权,但是与心理增权趋势大致相同,它实际上是将居民在心理上的感知转化在了具体的社会事务中。不论是集体主义观念还是亲密的邻里关系,归根结底还是心理增权的结果。首先,袁家村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大大促进了女性的就业,提高了她们的社会地位和心理感知;其次,实现了旅游发展和社区发展的高度整合,增强了社区的情感归属感,这些都有利于旅游和社区之间内在一致性的发展。
  (四)政治维度
  政治增权意味着社区居民的诉求和利益具有更广泛的表达渠道和完善的伸张机制。结果显示,政治增权和其他三项相比,均值偏高,并且标准差也很高,说明它在居民增权感知中处于劣势的地位,认知偏差较大。具体表现为有些居民对自我权力的认知模糊以及信息的不到位,这种权力的“缺失”并不是指袁家村本身没有赋予村民以政治增权的机会,而是居民没有特别准确和清晰的行使自身权力的认知。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袁家村不仅要完善村民参与表达的各种渠道和机制,保障居民的个人权利,更要重视个体政治层面的增权,促使村民认识并积极使用自身的政治权力,毕竟个体增权是社会增权的核心。
  结语
  通过对袁家村家村乡村旅游中居民的增权感知进行的调查和分析,表明其在心理增权方面成效显著,在社会和经济增权方面处于中等水平,在政治上的增权有待改进和提升。其他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虽然都学习了袁家村旅游发展模式,但大部分只是模仿了外在形式,而忽略了袁家村成功的内核——即在对居民赋权方面的重视和付出。这也就是为什么乡村旅游发展中相关利益者之间经常产生矛盾、乡村旅游市场上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原因。因此,在增权方面,乡村旅游主体应该要做到:一是在经济增权上采用有效的收益分配方式,二是在心理增权方面获取居民的认同和信任,三是在社會增权方面激发居民的集体责任感和情感归属,四是在政治增权上制定保障居民权利的制度。同时,在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中,随着各种新兴文化形态的注入,社区增权方面需要特别注意保持社区文化的本真性,引导和保持社区居民对本地原真文化形态的认同和传承,这对于社区居民和乡村集体之间形成“共同体”纽带十分重要,有助于真正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谢小芹.“村社本位”:社区参与的一种分析性框架——以贵州郎德苗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为个案[J].理论月刊,2020,(9):96-108.
  [2]  张瑜.铜川照金红色旅游景区开发利益主体博弈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5.
  [3]  左冰,保继刚.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西方“旅游增权”理论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8,(4):58-63.
  [4]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10版.[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31.
  [5]  Regina Scheyvens,Ecotourism and the Empowerment of Local Communitie[J].Tourism Management,1999,(2):245-249.
  [6]  孙九霞.赋权理论与旅游发展中的社区能力建设[J].旅游学刊,2008,(9):22-27.
  [7]  贺小荣,陈雪洁,郭红,张杨.遗产管理、旅游增权与经济增长:遗产旅游的可持续之道[J].经济地理,2019,(12):195-203.
  [8]  张行发,王庆生.社区增权:化解乡村旅游目的地脱贫村民返贫风险的有效路径[N].中国旅游报,2020-06-05(003).
  [9]  谢镕键,闭新英.增权理论视角下的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以“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廖村为例[J].特区经济,2020,(6):107-111.
  [10]  李同杰,刘晶晶.增权视角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路径优化探讨[J].南方农机,2019,(24):54.
  Abstract:In the 1980s,China’s rural tourism came into being under the special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with its rapid development,many disadvantages of rural tourism have been exposed,and most of its contradictory nature revolves around various relevant stakeholders,which is bound to be detrimental to the fairnes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cal tourism.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tourism empowerment in a rural community is to measure the degree to which local villagers perceive their own tourism empowerment.Therefore,the tourism community must give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economic,political,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rights,so that the residents feel that they and the community is a“community”,thereby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unity tourism.
  Key words:tourism empowerment;rural tourism;community participation;Yuanjia Cun
  [责任编辑 晓 群]
其他文献
摘 要: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功能的结合,使得人们参与金融活动变得越来越简单,互联网金融得以快速发展,但在其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区块链技术与互联网金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结合创新技术研究互联网金融问题,能够更好地突破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困境。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区块链对该案例的影响以及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最后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  中
期刊
摘 要:个人所得税不仅可以调节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谐。在最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中明确指出税收需要实现社会公平,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通过分析个人所得税政策税收公平方面的实施现状,进而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以期构建更符合我国国情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税收公平;征税模式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乡村振兴的灵魂是产业的兴旺,如果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乡村振兴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水电站的建设淹没大量土地使“八山一水半分田”的古田本就匮乏的耕地资源更加不足,导致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平面资源极度稀缺的硬约束迫使库区移民群众“弱鸟先飞”,扬长避短,尽其所长,因地制宜地发展了“不与农争时,不与粮争土,不与地争肥”的食用菌产业。食用菌产业无疑是古田县搞好山区经济的最大优势,被誉为“中国菌业之
期刊
摘 要:2013年的《公司法》确立了认缴制取代之前的实缴制度,此举提高了公司设立的积极性,但也带给债权人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债权人因此无法探知公司的内部运营状况,导致信息偏在,使得其处于劣势地位。为了更好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细化、原告举证责任的适当减轻以及有责主体范围的适当扩大不失为好方法。  关键词:资本认缴制;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相关理论;债权人利益;完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2018年6月,审计署发布35户中央企业2016年度财务收支等情况审计结果公告。依据该公告统计分析央企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的高风险领域,即成本费用、资产、收入、关联方及合并报表和所有者权益,进一步分析这些领域存在的具体违规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审计对策,这将对提高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财务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央企业;财务收支审计;高风险领域;审计对策  中图
期刊
摘 要:近日,证监会对獐子岛财务舞弊案的调查尘埃落定。水产养殖企业属于农林牧渔业中最为特殊的一类企业,拥有大量的消耗性生物资产,不仅给企业造成存货管理上的困难,而且也给审计师带来极大的审计风险。獐子岛自上市以来发生了4次扇贝集体死亡或逃亡事件,给市场留下了诸多疑问。聚焦此案中的审计问题,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思路,剖析注册会计师在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注册会计师对水产养殖企业的特有风险应
期刊
摘 要: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在国内外受到广泛重视,财政性资金的绩效评价更是重中之重。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数据,对照绩效评价体系进行绩效评价,在整体评价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失分项进行分析,针对H县扶贫小额信贷申请贷款比率低、贷款投入的经济效益不高、技能培训及就业指导的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促进扶贫小额信贷持续发展。  关键词:精准扶贫;扶贫小额信贷;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艺术产业的发展,民间艺术作为广大群众的智慧结晶,与现代文旅产业加速融合,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势。立足地方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民间艺术产业既融合了传统的文化风情,也具备着新型产业特点,为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艺术产业化的发展布局中,陕北道情作为北方地区流传已久的民间艺术形式,在结合地方旅游特色产业的过程中,焕发出巨大的生机。以陕北道情为例,探究民间艺术促进地方旅游发展的举
期刊
摘 要: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教育部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之一,为解决我国特殊养老服务人才紧缺的问题打开了新局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利用混合所有制办学优势,将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有机融合,有利于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也是增强社会养老服务能力,深化校企合作,培养高质量的
期刊
摘 要: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各行业提出“持证上岗”的要求,“考证”成了当前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增强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砝码。通过对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考证与就业之间的初步关系,并在分析考证原因的基础上,对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学生自身等提出建议,即政府要不断完善就业保障制度,用人单位要转变用人观念,学校要加强就业能力培养,学生要做好职业规划并理性对待考证。  关键词:高职院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