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视野下岭南传统“三间两廊”建筑的修缮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ut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乡村旅游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形式,许多蕴涵着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传统民居被修复与改造,被赋予了新功能.然而,部分开发者未能正确认识传统民居的价值,缺乏对建筑遗产保护理念的正确认识,导致传统民居没有得到及时而妥当的修缮,造成传统民居价值逐渐流失,本土文化失去载体.以广东开平仓东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探索当地以传承与发展为目标的传统民居的修缮理念、原则及技术要点,通过实践验证,提出国际建筑遗产保护理念下岭南民居的修缮理念和方法.
其他文献
拜登政府上任后提出了“重建美好未来”计划(Build Back Better),该计划成为其在国内政治领域的核心执政目标.计划重点针对美国社会和经济重建,创造新就业岗位,及降低家庭生活成本.计划针对美国国内日趋严重的贫富差距和阶层分化,试图改善民生,减少民众对美国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的不满和不信任.拜登亦在其中加入不少民主党执政理念,例如推动美国新能源发展,向中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福利政策,向高收入群体加税等.该议程当前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核心部分触及两党政治理念上的关键分歧,后续前景并不明朗.该议程将对美国外
由于美国国家的形成源于英裔美国人定居者社会,因此定居主义乃是美国意识形态的底色.美国国家认同基于源自新教主义的美国信念,美国定居主义的内核是新教主义.美国定居主义的两个大前提,分别是“内部人”享有作为自治的自由以及对“外部人”进行排他性的帝国扩张;这种“信念政治范式”一直从根本上规定美国的对内、对外政策.定居主义意识形态通过对异质性“他者”的构建来实现美国定居主义的两个大前提,这也体现在美国外交政策之中: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两大思想传统,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蕴含于不同时期的各种美国外交“思想”“主义”之中;基
反美主义是一种对美国态度的负面表达方式.美国作为战后国际体系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大国,其权力在深刻影响世界各国的同时,也遭遇到来自世界各地反美的呼声.本文以日本为案例,详细考察反美主义的源流及其发展演变.日本的反美主义既有对战前右翼反美思想的继承,也有战后左翼势力、市民团体等新势力的助长.更重要的是,被认为“亲美保守”的日本政府,其“隐性的反美主义”一直存在.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政府所谓“挣脱战后体制”等各项主张,本质上是对战败后美国所施加给日本各项体制的反抗.不过,在面临“美主日从”这一不对称结
结合美国非裔族群政治运动发展的历史脉络,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美国社会以非裔歧视为代表的种族主义新发展,对“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的新发展新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得出“黑人的命也是命”是一场旨在对美国社会进行全面变革,由黑人女性主义主导的,具有网络时代很多新特征的广泛社会政治运动.由于社会政治运动与社会思潮在美国上层建筑之间的互动渗透,不可避免对美国拜登政府的执政理念产生一定的影响,近而反映于拜登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实践中.
特朗普就任总统之后,美国的亚太政策在“印太战略”的旗号下逐步得以实施.由于东北亚地区在“印太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东北亚政策的推动成为特朗普政府对外事务的优先议程.不过,受“美国优先”“以实力求和平”“大国竞争”等理念的影响,“印太”格局下美国东北亚政策的整合基础从经济合作转向安全优先,实施方式从重视多边协调转向强调对等交易,核心议题从对华接触转向遏制中国.虽然特朗普在2020年大选中失利,但新总统拜登并未将“印太战略”改弦易辙,该战略所秉持的基本逻辑仍贯穿于美国的东北亚政策之中,进而影响拜登时代中美关
美国总统选举采用的是独特的选举人团体制.该制度是以州为单位的制度安排,是为满足美国早期政治需要而设立的.该制度凸显了选举人意见的重要性,而降低了选民意见的重要性.在早期美国政治框架下,该制度得以维系并保持运转.但是,随着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发展,选举人团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南北战争前夕,北方取得了选举人团的压倒性优势,从而能够在不寻求南方支持的情况下赢得总统选举.这让选举人团的宗旨受到了挑战,也让内嵌的地区制衡机制失效了.美国内战后的制度重建回应了这一问题.通过重申各州的权力地位,联邦政府与南方各州形成和解.
期刊
期刊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既有建筑的一些功能已渐渐不符合人们的使用需要,为了让这些建筑的功能符合时代的发展,有必要对它们进行改造.以南京老门东先锋书店为例,分析既有建筑改造的方案与措施,研究传统建筑与现代城市书屋设计理念之间如何耦合.传统建筑在被赋予新的建筑功能后能够重新焕发活力,延长建筑的生命.城市书屋则被赋予了更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引起公众更多的关注.
当前不少城市的建设存在城市特色不鲜明、城市元素重复的问题,这种模块化的城市发展模式正在降低着城市的可识别性.对城市街区可识别性的保护与提升是公众权益的一部分.事实上,街区作为城市较为活跃的公共场所,其设计、空间的构成与城市的可识别性是密不可分.故而对澳门大三巴周边历史文化街区之中的街巷进行不同尺度与类型的分类,对每一类别之中的褶皱空间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以归纳出以提升可识别性为目的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中褶皱空间的构成模式与设计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