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领导中医药事业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来源 :疑难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ui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伴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与城绿格局的不断演化,城市建成区内的绿色空间也发生新的变化,不断出现的超大型绿色空间便是这一发展过程中的新特征.这一类型的绿色空间以其超大的空间载体、生态容量及功能载荷,在很多方面突破传统城市公园的特征而自成一格,因此需要重新审视超大型绿色空间的规划技术路径.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规划为例,结合在规划方案征集过程中的思考,总结规划技术特点,研究该类绿色空间的规划策略,探索新时期城绿关系的新发展类型.
江心洲岛湿地常见于长江中下游河段等分汊型河道,是独特的自然资源与生物栖息环境,也是生态湿地建设的重要对象.在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多数江心洲岛的原生环境已被改造利用,其作为动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以张家港市通洲沙江心岛为例,评价江心洲岛湿地资源价值,探索保护物种体系构建、生境修复、景观塑造和湿地保护利用的生态规划设计方法,以期对中国河流生态保护与江心洲岛湿地可持续发展有所启示.
城市中最先发展起来的中心地区由于早期建设思路与现代发展需求不符,正逐渐衰落成为低质的老旧地区.随着中国城市发展工作思路的调整,这些老旧地区因其位置的重要性、问题的复杂性、提升的迫切性成为城市更新提质工作的关注点.以海口三角池地区公共景观提质工作为例,以系统施治、多专业共谋为前提,以公共空间为黏合剂,风景专业从物质空间及精神层面进行体系重构,塑造生态为底、以人为本、文化点睛的活力城市公共景观,为城市更新中老旧地区的公共景观提质工作提供技术措施的探索及实践经验.
晋祠基于山水环境建设的历史演变历经3个显著的历史时期,分别是营建初期的山麓水源择址建,转折时期的山水祠庙促城兴和营建盛期的山环水绕生景境.在营建过程中,采用依山选轴定格局,理水塑景兴水利的方式,以水为纽带促进古晋源地区的人居环境建设,展现出晋祠山水营建意匠.分析晋祠山水营建的人居环境价值,在体天相地、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和宇宙观指导下,展现山水清音、托物言志的晋祠山水文化和因势利导、效益持久的晋祠水利文化,充分展现出晋祠先民的营建智慧和山水营建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传承意义.
北京大运河流淌千年,作为文化自信时代背景下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塑造其沿线高品质、显文化、强特色的景观风貌极其重要.针对规模大、空间类型多样、系统复杂的特点,紧紧围绕”历史-现状-未来”的时空分析方法,通过定位、定层、定区、定策和定制的系统思路,分区段厘定风貌塑造目标特征,差异化划定风貌塑造空间圈层,强重点明确风貌塑造重点区域、多类型构建风貌塑造策略清单、针对性搭建风貌塑造总体框架,搭建了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景观风貌塑造的技术平台.为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明确路径,为相关省市提供借鉴,为类似研究探索方向.
在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下,风景建筑一直都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介质.风景建筑作为自然环境中的人为再造空间,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在建筑中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关联和精神互动.造园如画,造房子如造园,基于造园思想探讨建筑构建人与自然关联性的设计方法.结合若干实践,总结出”场地对话、风景渗透、空间变换、路径导入、诗意建造、园筑合一”6个关键词.最后从人居环境角度,思考风景建筑设计方法对城市建筑和乡村建筑的借鉴意义.
风景园林行业的信息化趋势从合作模式、工具、思维等方面,对规划设计所应用的信息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风景园林信息模型(LIM)作为应对这一趋势的核心技术,需要满足行业各方面参与者的需求.从服务政府平台、辅助规划设计、优化施工管理3个方面出发,探寻LIM在规划设计各个方面的应用领域:包括对接城市运行平台、供给公众参与平台、参与省部级信息系统、方案建模、分析评价、数据窗口、解决传统施工问题、对接施工管理平台和数字化建造技术.针对各方参与者提出建设性意见与警示性反思,对行业的信息化前景做出展望.
十九大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等精神的指导下,各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建设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公园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注重文化传承方面的工作,以创造更具生命力的城市公园绿地.结合近年来完成的一些探索性的实践项目,归纳出公园绿地在文化传承方面”原真、原境、原景、原情”的城市公园设计方法,以期为城市公园绿地的规划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乡村在国土空间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但在城市发展的洪流中处在危机之中.在中国城乡统筹发展下的今天,乡村景观需要更加理性和针对性更强的建设发展理论.通过资料查找、分析归纳等研究方法,总结出在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乡村景观具有生态性、社会性和文化保护性等价值,提出在规划设计此类景观项目时需根据不同价值属性进行保护、更新和利用,达到乡村原住民、乡村景观生态和城乡发展的和谐统一.通过理论结合实践,将研究运用于重庆市梁平县双桂湖公园项目中,进行引申思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