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景观风貌塑造研究

来源 :中国园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ing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大运河流淌千年,作为文化自信时代背景下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塑造其沿线高品质、显文化、强特色的景观风貌极其重要.针对规模大、空间类型多样、系统复杂的特点,紧紧围绕”历史-现状-未来”的时空分析方法,通过定位、定层、定区、定策和定制的系统思路,分区段厘定风貌塑造目标特征,差异化划定风貌塑造空间圈层,强重点明确风貌塑造重点区域、多类型构建风貌塑造策略清单、针对性搭建风貌塑造总体框架,搭建了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景观风貌塑造的技术平台.为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明确路径,为相关省市提供借鉴,为类似研究探索方向.
其他文献
随着装备电子信息化推广应用,工控机监控系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类船舶.文章对工控机进行了简要介绍,结合某型拖船修理,掌握了工控机原理和软件调试流程,成功解决了该型拖船工控机故障,恢复了原监控系统的各项功能.
在市场经济与城市化并驾齐驱的当下,城市开放性公园绿地该如何发挥其价值,其价值该如何延续成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城市开放性公园绿地的环境评价也许可以为其发展和延续提供更为客观的实践总结和指导.采用使用后评价(POE)对重庆中央公园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希望可以以点及面地为城市开放性公园绿地的价值延续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通过介绍橙汁运输船的特点及货舱冷藏系统的作用,并以成功完成改装的某船为例,文章阐述了集装箱船改装成橙汁运输船货舱的冷藏系统设计原理、技术要求及安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船厂能再次接到这种大型改装项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北京南苑是中国古代皇家苑囿的活化石,其历经自辽至清近千年的建设过程,文化笃厚绵长、隽永深刻,但在八国联军与日军侵华期间惨遭破坏,时至今日南苑几近湮灭.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如何传承南苑文化是公园规划建设的主要难点之一.公园在秉持尊重传统、吐故纳新原则的基础上,继承南苑的传统文化,融汇时代的先进文化,阐述公园在风貌、功能、意境三方面的文化传承策略,希望为公园规划设计中的文化传承工作做出有益的帮助.
近自然林既是一种森林经营模式,也是一种森林林分状态.近年来,京津冀平原地区主要城市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但真正与近自然林理念相契合的造林工程或森林经营模式仍在少数.基于京津冀平原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和森林植被的历史变迁,总结近年来平原造林工程存在的问题和经验,分析北京市相关造林技术导则中关于营造林方面的内容,对该地区近自然林营造的树种选择、林龄结构和群落组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为近自然林的设计和营造方法提供技术指导.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好的农村人居环境是保障农民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传统规划设计模式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也存在着需求与供给矛盾的问题.在现有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参与式设计的理念,提出了一种新的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模式——村民参与式设计.村民参与式设计以村民为主体,村民主动做出设计决策和行动计划,并在后期建设和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这种设计模式有效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在转变村民意识,激发村民主动性方面存在较大困难.结合在湖北红安的人居环境建设工作,阐述了该
伴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与城绿格局的不断演化,城市建成区内的绿色空间也发生新的变化,不断出现的超大型绿色空间便是这一发展过程中的新特征.这一类型的绿色空间以其超大的空间载体、生态容量及功能载荷,在很多方面突破传统城市公园的特征而自成一格,因此需要重新审视超大型绿色空间的规划技术路径.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规划为例,结合在规划方案征集过程中的思考,总结规划技术特点,研究该类绿色空间的规划策略,探索新时期城绿关系的新发展类型.
江心洲岛湿地常见于长江中下游河段等分汊型河道,是独特的自然资源与生物栖息环境,也是生态湿地建设的重要对象.在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多数江心洲岛的原生环境已被改造利用,其作为动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以张家港市通洲沙江心岛为例,评价江心洲岛湿地资源价值,探索保护物种体系构建、生境修复、景观塑造和湿地保护利用的生态规划设计方法,以期对中国河流生态保护与江心洲岛湿地可持续发展有所启示.
城市中最先发展起来的中心地区由于早期建设思路与现代发展需求不符,正逐渐衰落成为低质的老旧地区.随着中国城市发展工作思路的调整,这些老旧地区因其位置的重要性、问题的复杂性、提升的迫切性成为城市更新提质工作的关注点.以海口三角池地区公共景观提质工作为例,以系统施治、多专业共谋为前提,以公共空间为黏合剂,风景专业从物质空间及精神层面进行体系重构,塑造生态为底、以人为本、文化点睛的活力城市公共景观,为城市更新中老旧地区的公共景观提质工作提供技术措施的探索及实践经验.
晋祠基于山水环境建设的历史演变历经3个显著的历史时期,分别是营建初期的山麓水源择址建,转折时期的山水祠庙促城兴和营建盛期的山环水绕生景境.在营建过程中,采用依山选轴定格局,理水塑景兴水利的方式,以水为纽带促进古晋源地区的人居环境建设,展现出晋祠山水营建意匠.分析晋祠山水营建的人居环境价值,在体天相地、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和宇宙观指导下,展现山水清音、托物言志的晋祠山水文化和因势利导、效益持久的晋祠水利文化,充分展现出晋祠先民的营建智慧和山水营建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