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Web2.0环境下网络教育的一些新特点和应用形式,以增强农业院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探讨了Web2.0工具应用于农业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可行模式。
【关键词】Web2.0 博客 微博 信息素养
Web2.0网络环境下,学习环境从正式到泛在,学习方式从独立竞争到协作互助,目标导向从传承到创新,教育实践从关注教到学教并重[1]。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基于Web2.0技术的网络在线信息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农业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有调查显示[2],在我国学生占比高达28.6%的全国网民中,网络应用前几位的,属于Web2.0应用的博客和微博的使用率分别为65.7%和50.9%,半年增长率都在10%左右,是增长最快的两种应用,另外还有Wiki, RSS等应用也是网民经常使用的。说明我国网民对Web2.0工具的信息交流方式有了一定的应用基础,且使用者比例逐年大增。充分利用这些Web2.0工具拓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对农业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将有积极的作用。
一、博客对农业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博客(Blog)允许个人或群体以日志方式发布网页,记录各种信息,且不断更新。用户间的交流主要通过trackback(引用追踪)机制,将用户聚集成一个个虚拟的网络群体,通过RSS(丰富站点汇总)技术,让感兴趣的Blog或新闻网站的更新内容自动汇集到用户界面,并进行留言、评论、转载、分享等。
博客的培养途径可从三方面展开:(一)作为快速获取信息的信息源。通过关注或者订阅权威机构组织的Blog,学生可以及时掌握相关的专业信息,并能获得与权威机构相关联群体的信息与资源。(二)作为学生学习的个人信息空间。利用Blog提供的信息管理功能,经过简单的学习,就能发布、编辑、评论信息,学生不再单是网络信息的消费者,同时也是创造者与提供者。(三)作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间交流的平台。通过创建Blog社区,利用Blog的开放性及信息即时发布的功能,实现用户间的交流互动,团体协助等。
二、微博对农业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微博(Micro Blog)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基于Web2.0平台新兴的一种开放式互联网社交服务,允许用户发布简短的文字及图片等微内容,信息的传播极其简洁、迅速。这种信息传播特点,足以满足学生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通过微博,可及时发布与教学科研相关的一些科技动态、时事新闻等时效性强的信息,满足学生的信息需求同时,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自觉性,拓展了学生的信息意识。
另外,微博发布和接受信息具有多样性和便捷性特点,允许用户使用网页、WAP页、手机短信、IM软件以及开放API的第三方工具等发布信息。微博轻易跨越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传播屏障,使每个用户都成为信息发布者和接收者,而不再受到电脑、网络等种种制约,比传统博客更易实现信息的自由传播,而且手机微博更能体现微内容的即时性特点[3]。微博的跨平台、多样化的信息传播特点,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大大节省在网站、论坛上查找信息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对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降低了门槛,丰富了途径。
三、Wiki对农业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维基超文本创作系统是基于一个共同的意识形态衍生产品,以支持协作式写作。它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在Wiki网站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扩大共同的主题和讨论。 Wiki站点的一般讨论,在该领域的问题,有一定的相关性,有一个共同的令人关注的问题。在教学上的信息或大学的教学资源,建立wiki协作有其他的应用不可替代的优势。如维基可以是相同的所有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备课,教案个别教师卓越,精品课程等,然后修改,追求卓越,或者为某一课程建立课程网站,利用Wiki的管理功能请各位老师来完善课件和资源,也给学生提供了协同完成作业的渠道,锻炼学生的协同学习能力等。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可以被发布在网站上的课程,并完成作业,和份额,提高教学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学生将被要求输入使用的网页编辑工具,修改网页内容,使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掌握的信息处理技能。Wiki系统有一个开放和协作的功能,让学生参与中提高资源,并建立了方便,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学习的同时参加建设资源过去。所以建设资源相对于最初的设计和创建独立的资源,更及时,更实用的教师,教师的指导下,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技能。
四、结论
信息素养是未来大学生的必备素质,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为积极推动农业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服务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不断推进信息素养教育创新,在积极发展多媒体网络教育的同时,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和整合。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农业院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满足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技术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服务于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杜娟. 泛在学习环境下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03:87-88.
[2]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5-20].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207/P020120723477451202474.pdf
[3]曹旻,赵景明.微博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0(4):74-76.
[4]光敏,汪自云. Web2.0在高校信息化教学中应用模式探讨[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24-28.
作者简介:
宋志恒(1982-),男,山西长治人,助理实验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信息组织、信息技术教育;
何玉香(1964-),女,天津人,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及应用、信息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
1.天津农学院教改项目“Web2.0环境下农业院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12-A5-20)。
2.天津农学院水产生态与养殖实验教学中心实践教学改革项目“农业院校水产类专业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11-B-1)。
【关键词】Web2.0 博客 微博 信息素养
Web2.0网络环境下,学习环境从正式到泛在,学习方式从独立竞争到协作互助,目标导向从传承到创新,教育实践从关注教到学教并重[1]。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基于Web2.0技术的网络在线信息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农业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有调查显示[2],在我国学生占比高达28.6%的全国网民中,网络应用前几位的,属于Web2.0应用的博客和微博的使用率分别为65.7%和50.9%,半年增长率都在10%左右,是增长最快的两种应用,另外还有Wiki, RSS等应用也是网民经常使用的。说明我国网民对Web2.0工具的信息交流方式有了一定的应用基础,且使用者比例逐年大增。充分利用这些Web2.0工具拓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对农业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将有积极的作用。
一、博客对农业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博客(Blog)允许个人或群体以日志方式发布网页,记录各种信息,且不断更新。用户间的交流主要通过trackback(引用追踪)机制,将用户聚集成一个个虚拟的网络群体,通过RSS(丰富站点汇总)技术,让感兴趣的Blog或新闻网站的更新内容自动汇集到用户界面,并进行留言、评论、转载、分享等。
博客的培养途径可从三方面展开:(一)作为快速获取信息的信息源。通过关注或者订阅权威机构组织的Blog,学生可以及时掌握相关的专业信息,并能获得与权威机构相关联群体的信息与资源。(二)作为学生学习的个人信息空间。利用Blog提供的信息管理功能,经过简单的学习,就能发布、编辑、评论信息,学生不再单是网络信息的消费者,同时也是创造者与提供者。(三)作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间交流的平台。通过创建Blog社区,利用Blog的开放性及信息即时发布的功能,实现用户间的交流互动,团体协助等。
二、微博对农业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微博(Micro Blog)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基于Web2.0平台新兴的一种开放式互联网社交服务,允许用户发布简短的文字及图片等微内容,信息的传播极其简洁、迅速。这种信息传播特点,足以满足学生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通过微博,可及时发布与教学科研相关的一些科技动态、时事新闻等时效性强的信息,满足学生的信息需求同时,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自觉性,拓展了学生的信息意识。
另外,微博发布和接受信息具有多样性和便捷性特点,允许用户使用网页、WAP页、手机短信、IM软件以及开放API的第三方工具等发布信息。微博轻易跨越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传播屏障,使每个用户都成为信息发布者和接收者,而不再受到电脑、网络等种种制约,比传统博客更易实现信息的自由传播,而且手机微博更能体现微内容的即时性特点[3]。微博的跨平台、多样化的信息传播特点,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大大节省在网站、论坛上查找信息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对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降低了门槛,丰富了途径。
三、Wiki对农业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维基超文本创作系统是基于一个共同的意识形态衍生产品,以支持协作式写作。它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在Wiki网站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扩大共同的主题和讨论。 Wiki站点的一般讨论,在该领域的问题,有一定的相关性,有一个共同的令人关注的问题。在教学上的信息或大学的教学资源,建立wiki协作有其他的应用不可替代的优势。如维基可以是相同的所有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备课,教案个别教师卓越,精品课程等,然后修改,追求卓越,或者为某一课程建立课程网站,利用Wiki的管理功能请各位老师来完善课件和资源,也给学生提供了协同完成作业的渠道,锻炼学生的协同学习能力等。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可以被发布在网站上的课程,并完成作业,和份额,提高教学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学生将被要求输入使用的网页编辑工具,修改网页内容,使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掌握的信息处理技能。Wiki系统有一个开放和协作的功能,让学生参与中提高资源,并建立了方便,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学习的同时参加建设资源过去。所以建设资源相对于最初的设计和创建独立的资源,更及时,更实用的教师,教师的指导下,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技能。
四、结论
信息素养是未来大学生的必备素质,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为积极推动农业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服务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不断推进信息素养教育创新,在积极发展多媒体网络教育的同时,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和整合。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农业院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满足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技术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服务于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杜娟. 泛在学习环境下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03:87-88.
[2]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5-20].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207/P020120723477451202474.pdf
[3]曹旻,赵景明.微博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0(4):74-76.
[4]光敏,汪自云. Web2.0在高校信息化教学中应用模式探讨[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24-28.
作者简介:
宋志恒(1982-),男,山西长治人,助理实验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信息组织、信息技术教育;
何玉香(1964-),女,天津人,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及应用、信息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
1.天津农学院教改项目“Web2.0环境下农业院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12-A5-20)。
2.天津农学院水产生态与养殖实验教学中心实践教学改革项目“农业院校水产类专业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11-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