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教学之我见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歌是含蓄而精当的艺术,相对于诗歌本身来说,任何解读的语言都显得寡然,所以人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古典诗歌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意会”受到诗意的熏陶,积累和运用诗意的语言,而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将其支离成一道道赏析的题目。因此,古典诗歌的教学应该以“读”代“讲”,引领学生在多层次的“读”中领会作品的内涵,增厚文学底蕴,提高文学素养。
  
  一、阅读作者,了解背景
  
  清代章学诚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和创作的时代背景,才能正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所以,课前要指导学生阅读作者的人生经历,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比如,李清照的作品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先后出现了《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笔者在教学中请学生不断阅读李清照的传记及相关的评论性文章。学生摘抄过“才女李清照”,阅读过《人物传记——李清照》,细读过余秋雨的“举例李清照”,写过《我心中的李清照》。在学习《醉花阴》时,学生结合作者的一生经历来理解作品,学生刘美杉写道:“这是赵明诚在外地做官时,只因短暂的别离而生发的愁绪。‘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人感到一阵寒意,东篱把酒赏菊,忽感自己为伊消得人憔悴,不禁慨叹自己‘人比黄花瘦’。这一首虽也抒发了清秋的怀人之思,也有清冷寂寥之感,但与‘怎一个愁字了得’相比实属轻愁。亲人远别终有归期,心中的希望还在,相思之愁便是美丽的丝带,寄托着相思之人的情感,那淡淡的愁绪是美丽的、幸福的。但是经历了国破家亡,触及过种种磨难的时候,‘怎一个愁字了得’,那愁绪是凝重的、悲戚的,是深沉的、博大的,却也是不可化解的浓愁……”。再如,学习苏轼的作品,学生了解了苏轼一生曲折的经历,理解了苏轼信奉“儒、释、道”的思想,对其主题的把握就迎刃而解了。
  
  二、品读赏析,理解内容
  
  《香菱学诗》一文中,黛玉只点拨到“细心揣摩透熟”,香菱经过反复研读,便读出了诗中的味道。我们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细心揣摩透熟”,品味其中的滋味。
  1.抓住意象,体会意境
  诗歌的意象是指所描写的景或物,诗人借助这些景、物描绘出独特的生活图景,就构成了意境。意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作品的意象,体会其意境,才能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歌中,有些景物象征着特别的涵义,成为常见的意象,如:柳、长亭代表别离;月、落日、大雁、羌笛象征思乡怀人之情;大漠、长河、长烟、关山、琵琶、羌笛、号角象征边塞生活……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景物,发挥想象,勾勒画面,体会意境,从而理解作者的感情。比如,笔者在执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引导学生抓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想象画面。学生描绘道:“在那个秋风萧瑟的傍晚,‘我’在落日的残照里骑着枯瘦的老马踽踽前行。老树摇摆着枯朽的藤条,乌鸦声声悲啼啼得人心碎。潺潺的流水,弯弯的小桥,暖暖的人家,可是那不是‘我’的家。今宵‘我’寄宿何处?哎,浪迹天涯。”虽然学生的描绘并不精彩,但可见他已经体会了那种悲凉的意境,感受到了作者的羁旅之思。
  2.分析用典和修辞,体会情感
  初中教材所选的古诗词中,运用典故和修辞方法来表情达意的范例很多,只有仔细分析、体会这些语句的表达效果,才能准确理解作品主题。
  比如,李白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借助姜太公垂钓和伊尹梦日的典故,表达期望自己能有机会再次受到重用的愿望。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助嵇康、向秀和王质的典故,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感及对友人的悼念之情。又如文天祥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诗人以“风飘絮”比喻国势如同风中柳絮一般十分危急,以“雨打萍”来自喻自己家破人亡的凄凉状态。浮萍本就是孤苦无依的象征,而诗人又在“萍”字上加入“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风飘絮”和“雨打萍”这两者在一起写出了国破家亡的凄凉境遇。
  3.体会直抒胸臆的句子,理解主题
  古典诗歌常常运用直抒胸臆的句子来点明主题、深化主题,成为关键句子,只有准确领会这些句子的内涵,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
  比如陶渊明的“但使愿无违”,体现了诗人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乐于归隐的思想;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4.品读“炼字”,体会意蕴
  唐代诗人卢延让有句名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苏东坡也说“诗赋以一字见工拙”。学习古典诗歌要善于通过品味传神的字,来体会作品的意蕴。
  比如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生”与“入”两字一出,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生动起来。太阳仿佛是残夜中的大海孕育的,从大海的怀抱中渐渐走出来,残夜被迫消退,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入”字写出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下转第15页)(上接第9页)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来临,这一“入”不仅形象,而且有着不可阻挡之势。
  这样的例子在初中的课本中不胜枚举,我们当引导学生认真咀嚼其中的滋味。
  
  三、拓展联读,丰富积累
  
  对于课本所选的作品,我们自然要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背诵,但是课本所选的作品毕竟有限,对于处于黄金时期的中学生来说,适当地拓展阅读、积累的范围,是终生受益的。因此,联读拓展会帮助学生用诗解诗,提高鉴赏与写作水平。
  1. 类似题材联读
  笔者在执教崔颢的《黄鹤楼》时,让学生查找天下名楼的诗句或者思乡的诗句,并试着比较。学生写道:“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写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李白的‘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则是遭受贬谪的抑郁愤懑·……”;“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登岳阳楼时,处境比崔颢悲惨多了,不仅是不能回家,而且负病于孤舟,无衣无食,无人帮助。”;“王勃的《滕王阁序》中‘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与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都有对岁月推移,世事变迁的感慨。繁华难久,唯江水自然奔流,是人类历史的永恒见证。”
  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引导学生联读其他的边塞诗,学习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引导学生联读其他诗人的被贬谪之作等等。
  2. 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联读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选入了《杜甫诗三首》,学生通过这三首诗的学习,对杜甫的一生创作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对唐代的社会变化也有了一定的感受,学生基本明白了“诗史”的意义。我们不妨也引导学生对其他诗人的作品按时间顺序加以梳理和补充。
  例如,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行路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杜牧的《泊秦淮》、《赤壁》……
  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名家的课外作品。例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可以联读《归园田居其一》,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可以联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可以联读王维其他的写景的诗歌等等。学生在联读的过程中,既能开阔视野,又能用相关的诗句描绘诗歌的意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总之,古诗词以其凝炼的语言,悠远的艺术境界,深邃的思想,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加学生的文学底蕴。我们要重视古诗词教学的地位,通过多层次的“读”来拓展其广度,加深其厚度,让学生在短暂的初中学习生活中,能热爱诗、词、曲,并学会赏析作品,养成善于积累并运用古诗、词、曲的习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通过工程实例分析了不同结构设计下载荷传递路线的变化,阐明了在车辆超静定结构中载荷的传递按刚度分配的原理,所讨论的载荷传递规律具有普遍的工程指导意义,可供设计人员参考。
论述了风洞的背景以及风洞在中国的研究情况,着重论述了风机子系统的功能以及设计方案,包括数据库设计,通讯协议设计以及界面设计。
文章在介绍云计算的概念和应用类型的基础上,探讨了云计算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分析丁图书馆应用云计算应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通过分析近期美国的小卫星试验以及静止轨道卫星的特点,从民用和军用两方面阐述了小卫星在高轨道的应用价值,得出我国要注重小卫星高轨道应用、大力发展小卫星技术与装备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