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反应性的影响

来源 :中国综合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fee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维生素D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后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北京博爱医院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90例,用药1~2周期间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小板聚集率、25-羟维生素D[25(OH)D]及临床生化指标检查,按照25(OH)D四分位数分为:Q1组(≤7.18 μg/L)50例,Q2组(>7.18~≤9.39 μg/L)50例,Q3组(>9.39~≤13.74 μg/L)50例,Q4组(>13.74 μg/L)40例。为了评估骨化三醇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健康组(15名)和氯吡格雷抵抗组(15例)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 PRP)均用骨化三醇(10 nmol/L)和生理盐水分别处理(37°C预处理5 min),比较两种处理方式下ADP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差异。

结果

维生素D四分位数各组间(升次)ADP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49.36±23.34)%,(48.80±20.90)%,(37.02±18.24)%,(36.02±14.46)%,F=3.426,P=0.018)、氯吡格雷抵抗/敏感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0/20,24/26,15/35,10/30,χ2=15.119,P=0.002),且随着维生素D浓度的升高,二者均呈依次下降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D是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抑制因素(Q4与Q1,OR=0.699,95%CI 0.582~0.838,P<0.001; Q3与Q1,OR=0.848,95% CI 0.755~0.953,P=0.006)。在体外实验中,与生理盐水比较,骨化三醇预处理后,健康组与氯吡格雷抵抗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有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健康组:(69.8±12.7)%与(58.6±11.5)%,t=12.13,P<0.001;抵抗组:(65.5±8.3)%与(56.3±7.6)%,t=11.48,P<0.001]。

结论

维生素D降低了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的高残留血小板反应性,需进一步研究证实补充维生素D是否会改善氯吡格雷疗效。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了解陕西省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培训意愿及需求情况,为完善养老护理员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思路。方法2017年1—9月,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陕西省143家养老护理机构的1 390名养老护理员,采用自制问卷对其进行职业培训意愿和培训需求进行调查。采用χ2检验筛选养老机构护理员培训意愿的相关因素,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陕西省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老年综合评估对老年人跌倒发生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老年综合评估手册对2016年1月—2017年6月入住北京医院老年病房的139例患者进行评估,采用自行设计的《老年综合评估手册》从老年人的躯体情况、功能状态、心理健康和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对老年人进行全面的评估,观察评估结果与老年跌倒发生率的关系。结果139例老年患者中21例在过去1年内发生跌倒,发生率15.1%。单因素分析显示,起立-行走试验、
老年卒中患者由于脑部不同部位的损伤常导致遗留不同类型的尿失禁症状。尿失禁不仅影响患者的预后,也给临床护理人员带来工作负担。临床上尿失禁护理用具较多,包括内置导尿管、吸收性产品、外部集尿装置等,且每种类型护理用具各有特点。根据患者疾病特点、尿失禁类型及生活方式等合理选择并正确使用,可有效预防失禁性皮炎、感染以及皮肤破损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本文梳理老年卒中患者临床使用尿失禁护理用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手术的护理配合技巧。方法总结西安高新医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开展的41例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手术的护理配合要点。结果41例患者中4例因胃周围组织分离不清或出现难于控制性出血而中转开腹手术,其余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40~350 min,术中出血(200±42) ml,术后住院时间(7.0±2.3) d,患者住院期间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术中护理人员熟悉手
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前膜术后黄斑区结构改变对视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的特发性黄斑前膜49例(49眼)。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区厚度(CMT)、中心凹区光感细胞层厚度(CPRT)、椭圆体区(EZ)完整性的变化。对术后6个月时视力与CMT、CPRT及EZ完整性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
目的遗传性神经系统离子通道病现有的治疗方法往往难以控制病情或者患者耐受度较低,因此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势在必行。基因治疗在多项研究中显示可能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并可能成为未来遗传性神经系统离子通道病的有效治疗手段。同时,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方法、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遗传性神经系统离子通道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我们将就遗传性神经系统离子通道病基因治疗的方法机制、转导载体、启动子及给药途
目的探讨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患者妊娠黄体血流不同分级对保守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15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妊娠黄体血流不同分级进行分组,其中0级组36例、1级组41例、2级组45例、3级组34例。对4组患者保守治疗后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包块变化情况、临床疗效进行统计比较。结果0~3级组治疗后β-H
目的通过对2017年10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1例下肢感染孔兹创伤球菌的病例描述,并对其进行病原学和药敏分析,同时结合文献资料更全方面的认识孔兹创伤球菌。方法应用法国梅里埃质谱仪、BD Phoenix-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应用纸片扩散法对该菌进行耐药性检测,同时查询该病例的临床信息以及相关的文献信息进行分析。结果从1例下肢静脉血栓合并感染的患者足部分泌物中分离到一种革兰氏阳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中桡动脉发生痉挛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胸痛患者257例,采用统一标准行桡动脉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治疗,按照术中患者有无桡动脉痉挛,将其分成两组,一组为桡动脉痉挛组(radial artery spasm,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