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回顾反思了一节英语语法示范课,有针对性地分析了课堂教学中如何将话语权交给学生。
【关键词】初中英语;语法课;课堂话语权;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2-0069-02
【作者简介】秦红红,安徽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安徽马鞍山,243000)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
在江苏省第26届“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上,我应邀上了一节初中英语语法的示范课。贯穿我这堂课的核心理念是“将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自己”,就是将课堂中的话语权尽可能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语言,掌握语言,激发学生运用语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兴趣。
第一,相信学生的能力,只要学生能够自己做到的事情,教师不越权不包揽。
译林新版《英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法内容是运用祈使句发出指令以及运用should/had better句式给出建议。初二的学生对于祈使句早就熟悉,对于should 有所了解,而had better 则是全新的结构。在根据学情及教学要求做出具体分析后,我共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
首先,导入部分。在教师用书给出的参考设计中,针对祈使句的运用,提供了“教师说,学生做”的活动,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语言的听力和理解能力。而我认为,学生在小学刚接触英语学习的时候就学习了大量的祈使句,老师说的这些句子,对初二学生来说,完全可以通过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游戏,以小组活动形式进行。四人一组,A、B、C和D轮流发指令,做动作:A发指令,B做;B发指令,C做;C发指令,D做;D发指令,A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思考指令内容,学生之间开展活动,整个班级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都有机会用所学语言来表达指令,大大增加了学生操练及参与的机会。这种生生互动的形式扩大了运用语言的范围,从教师说到每个学生都说,不仅能够减轻学生在参与语言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焦虑感,还能够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练习和使用目的语,在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模仿同伴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的使用质量。
这个活动在小组展示的时候,给了我很多的惊喜。学生的指令远远超出了教参中提供的数量,并且三个组的学生各有不同的想法,其中包括Cry sadly. Close your right eye. Touch your left ear with your right hand.等等令人捧腹大笑的指令,尤其最后这个复杂的句子,让我们不得不惊叹学生的想象力与丰富的语言运用能力。从中也可以看出,在中学班级规模较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运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说英语的机会。
第二,设计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用语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只有让学生做有意义的操练,才能够让学生学得更加积极。针对should/had better的教学,教参提供了操练:学生先读句子(祈使句),再运用所学结构改写成新的句子。显然,长期在这种操练中学习,英语学习便成了最枯燥无味的机械式理解。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设计一个语境,让学生自己考虑怎么给建议,怎么运用should (not)和had better (not)呢?
既然should(not)和had better(not)是用来给建议的,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谈谈生活中遇到过的困难,并互相给一些建议。这里设计了一个“两两活动”。学生比较熟悉的是should结构,在对话展示的阶段几乎用的都是should(not)。这时候可以引导学生,If you think it’s better for your classmate to do some sports, you can say“You had better do some sports.” 学生在接下来的对话中,就开始有意识地运用新的结构,展现了举一反三的能力。第三个教学活动,在随后的小组讨论中,我与学生互换角色:他们当老师,我当学生。如果我上课迟到、忘带课本或者不爱运动,他们会告诉我该做什么、怎么做。
因为课堂中教师运用祈使句及should/had better 句式的情形非常多,所以学生思维活跃,在汇报过程中除了should/had better,还出现了大量的生活中所使用的句式,如:You can talk to your classmates./You had better do more sports, or you will get fat./If you can do that, I think you will get better./If you forget it again, you must go back to take it to school./Now you’d better borrow a book from your friend in other classes.
在这个简单的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两两活动、小组活动都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在这种合作学习中,学生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问题。
第三,教师要明晰自己的角色,保障话语权的顺利交接。
首先,指令要清晰,分组要明确。在活动进行前,语言的输入至关重要。同时,任何活动都应该有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明确目标,学生需要知道在活动中自己将要做什么,怎样做,有多长时间的限制,每个人的责任是什么。学生活动的失败往往是由不适当的指令造成的,如,指令不够清楚,要求不够明确,都会使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教师对于重复指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必要的时候做出示范,以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开始并顺利结束活动。学生只有在知道做什么、几个人在一起做什么的时候,才能够积极开展话语活动。
其次,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地出现在他们的身旁,给予指导。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主要充当顾问(counselor)与监管者(monitor)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在巡听中,及时为有问题的小组提供建议及帮助,控制班级小组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噪音、闲谈等问题,控制进度,尽量少地打扰活动中的学生,让学生有机会运用他们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克服了障碍,学生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有意义的语言运用活动。
最后,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及时评价。这是一个反馈的过程,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进行活动的成果与表现,同时关注学生在完成语言任务中表现出的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讨论、合作、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有条理地展示任务成果的能力。教师对学生小组活动的评价可以采用描述、等级评定或评分等评价记录方式,进行正面评价,多鼓励学生参与活动积极学习。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
在评价过程中不排除负面反馈,肯定学生的进步与指正语言错误并不矛盾,教师以正面引导为主,注意语言艺术,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否恰当、主题是否突出、学生参与是否积极。某组活动好,好在哪里,不足、缺点在哪里,都要讲清楚,使学生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与可以避免的错误,提高学习效率。如果缺少活动评价,将使得学生的活动流于形式,不能够真正达到促进语言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英语;语法课;课堂话语权;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2-0069-02
【作者简介】秦红红,安徽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安徽马鞍山,243000)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
在江苏省第26届“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上,我应邀上了一节初中英语语法的示范课。贯穿我这堂课的核心理念是“将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自己”,就是将课堂中的话语权尽可能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语言,掌握语言,激发学生运用语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兴趣。
第一,相信学生的能力,只要学生能够自己做到的事情,教师不越权不包揽。
译林新版《英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法内容是运用祈使句发出指令以及运用should/had better句式给出建议。初二的学生对于祈使句早就熟悉,对于should 有所了解,而had better 则是全新的结构。在根据学情及教学要求做出具体分析后,我共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
首先,导入部分。在教师用书给出的参考设计中,针对祈使句的运用,提供了“教师说,学生做”的活动,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语言的听力和理解能力。而我认为,学生在小学刚接触英语学习的时候就学习了大量的祈使句,老师说的这些句子,对初二学生来说,完全可以通过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游戏,以小组活动形式进行。四人一组,A、B、C和D轮流发指令,做动作:A发指令,B做;B发指令,C做;C发指令,D做;D发指令,A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思考指令内容,学生之间开展活动,整个班级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都有机会用所学语言来表达指令,大大增加了学生操练及参与的机会。这种生生互动的形式扩大了运用语言的范围,从教师说到每个学生都说,不仅能够减轻学生在参与语言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焦虑感,还能够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练习和使用目的语,在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模仿同伴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的使用质量。
这个活动在小组展示的时候,给了我很多的惊喜。学生的指令远远超出了教参中提供的数量,并且三个组的学生各有不同的想法,其中包括Cry sadly. Close your right eye. Touch your left ear with your right hand.等等令人捧腹大笑的指令,尤其最后这个复杂的句子,让我们不得不惊叹学生的想象力与丰富的语言运用能力。从中也可以看出,在中学班级规模较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运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说英语的机会。
第二,设计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用语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只有让学生做有意义的操练,才能够让学生学得更加积极。针对should/had better的教学,教参提供了操练:学生先读句子(祈使句),再运用所学结构改写成新的句子。显然,长期在这种操练中学习,英语学习便成了最枯燥无味的机械式理解。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设计一个语境,让学生自己考虑怎么给建议,怎么运用should (not)和had better (not)呢?
既然should(not)和had better(not)是用来给建议的,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谈谈生活中遇到过的困难,并互相给一些建议。这里设计了一个“两两活动”。学生比较熟悉的是should结构,在对话展示的阶段几乎用的都是should(not)。这时候可以引导学生,If you think it’s better for your classmate to do some sports, you can say“You had better do some sports.” 学生在接下来的对话中,就开始有意识地运用新的结构,展现了举一反三的能力。第三个教学活动,在随后的小组讨论中,我与学生互换角色:他们当老师,我当学生。如果我上课迟到、忘带课本或者不爱运动,他们会告诉我该做什么、怎么做。
因为课堂中教师运用祈使句及should/had better 句式的情形非常多,所以学生思维活跃,在汇报过程中除了should/had better,还出现了大量的生活中所使用的句式,如:You can talk to your classmates./You had better do more sports, or you will get fat./If you can do that, I think you will get better./If you forget it again, you must go back to take it to school./Now you’d better borrow a book from your friend in other classes.
在这个简单的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两两活动、小组活动都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在这种合作学习中,学生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问题。
第三,教师要明晰自己的角色,保障话语权的顺利交接。
首先,指令要清晰,分组要明确。在活动进行前,语言的输入至关重要。同时,任何活动都应该有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明确目标,学生需要知道在活动中自己将要做什么,怎样做,有多长时间的限制,每个人的责任是什么。学生活动的失败往往是由不适当的指令造成的,如,指令不够清楚,要求不够明确,都会使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教师对于重复指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必要的时候做出示范,以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开始并顺利结束活动。学生只有在知道做什么、几个人在一起做什么的时候,才能够积极开展话语活动。
其次,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地出现在他们的身旁,给予指导。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主要充当顾问(counselor)与监管者(monitor)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在巡听中,及时为有问题的小组提供建议及帮助,控制班级小组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噪音、闲谈等问题,控制进度,尽量少地打扰活动中的学生,让学生有机会运用他们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克服了障碍,学生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有意义的语言运用活动。
最后,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及时评价。这是一个反馈的过程,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进行活动的成果与表现,同时关注学生在完成语言任务中表现出的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讨论、合作、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有条理地展示任务成果的能力。教师对学生小组活动的评价可以采用描述、等级评定或评分等评价记录方式,进行正面评价,多鼓励学生参与活动积极学习。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
在评价过程中不排除负面反馈,肯定学生的进步与指正语言错误并不矛盾,教师以正面引导为主,注意语言艺术,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否恰当、主题是否突出、学生参与是否积极。某组活动好,好在哪里,不足、缺点在哪里,都要讲清楚,使学生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与可以避免的错误,提高学习效率。如果缺少活动评价,将使得学生的活动流于形式,不能够真正达到促进语言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