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是为了不教”,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意义:教师通过教学要养成学生热爱学习、自主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主动、独立学习的能力,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总之一句话: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的针对学生学习而设计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学案在新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指导预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自主学习资料。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的实质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学案教学的实施,可以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提高每节课的有效性,更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自主钻研和合作讨论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通过实践,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以高中必修五第一单元小说阅读为例。设计学案之初,我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是怎么看待这些小说的?通过自己的阅读能读懂什么?通过课堂学习之后,他们又会怎样看待这些文章,又应该怎样阅读这些文章?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他们应该在学习小说阅读上得到哪些提高?我们当代的高中学生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肩负着升学的压力,变的很“势利”,凡与升学无关的内容可以做到“视而不见”,更不会去细读,好好品味其中的一些东西,而有些内容通过自查、讨论就可以得到解决,留心一下就能牢记在心。通过对学生多方面情况的分析,然后就根据“学情”来设计学案,确定学习重点,为学生设身处地的设计,完全站在一个初读者的角度设计一个从单元到每一课的学习过程。如:
一、了解单元概貌
人教版教材在每一册书每个单元的开始都有一段介绍性的文字,讲的是与本单元各课相关的内容,简介各课的思想观点等,同时在这段文字中还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学生可以结合这段文字,并要求学生以浏览的方式从作者、体裁、内容等方面了解本单元的大致内容,让学生把这些知识点列出来。例如:
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揭露封建社会黑暗、腐败的政治现实,揭示了人民被迫奋起反抗的社会原因。
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以讽刺和夸张的手法,概括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生存方式,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
沈从文:《边城》,讴歌山村田园生活的质朴、纯真,与庸俗、堕落的社会形成对照,表现作者重构理想世界的信念。
二、把握主要情节
分析情节,首先要注意情节的展开性和曲折性。情节是否充分展开,各种矛盾冲突是否有由发生、发展到高潮和结束的空间和过程,情节是否丰富、复杂、曲折,能够为塑造人物形象和挖掘事件的意蕴留下广阔的空间;其次注意情节的合理性。情节之间的联系是否合理,尤其是因果关系的合理性对情节的发展非常重要,情节不能脱离生活现实,当然,神怪小说和超现实主义小说除外(其实这些小说的情节,也是真实生活的某种艺术变形罢了)。其三要注意情节发展是否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有助于小说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试举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路遇李小二,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是情节发展的开始;买刀寻敌为他走向反抗奠定行动基础,矛盾冲突紧张起来;看管草料场,局势又平缓下来;雪夜杀敌,这是情节发展的高潮。林冲被逼上了绝境,终于迸发出彻底的反抗精神,走上了与黑暗政治决裂的道路。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先后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埋葬别里科夫这些内容。
《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三、分享学习成果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自主学习、探究,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如每一课人物、情节、环境等知识。这些知识形成书面材料,在课堂上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同学们自己学习的成果得到了展示,相互间的疑问得到了互补解答。其中质疑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既能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也能看到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掌握、深入的情况,更能展示同学们合作、探究、交流思维共享快乐阅读的内心世界。
四、感悟作品主题
在完成了前几个环节后,学生对小说已经有了初步的、大致的了解,这是学案的设计也随着学习的深入而深入,小说在很好的完成二、三两个学习过程之后,我们就要分析作品的内涵,感悟作品的思想主题。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笔者的学案是这样设的:
1.导入新课;
2.自学指引:课前积累生字词,自主完成相关练习;
3.通读课文,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4.阅读相关段落,勾画出林冲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标的去阅读课文,教师随时与他们分享阅读的愉悦,感受交流的快乐,适当进行共性的点拨。
五、总结学习收获
每学完一课,总结该课的学习要点,并总结学习收获。如:
如何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
如何分析和评价小说的人物形象;
如何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
总之,学案的设计应本着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理清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在学案的设计中应最大程度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活动的共同构成者——老师、学生双方积极参与、通力合作,求得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学案的设计与使用直接决定着“超前学习”的效果,也进而影响到整个教学环节的实施与教学效果,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摸索、探究、改进,使之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起到更大的作用。教师要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让学案的设计更具科学性,从而提高“超前”学习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犹中学)
以高中必修五第一单元小说阅读为例。设计学案之初,我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是怎么看待这些小说的?通过自己的阅读能读懂什么?通过课堂学习之后,他们又会怎样看待这些文章,又应该怎样阅读这些文章?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他们应该在学习小说阅读上得到哪些提高?我们当代的高中学生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肩负着升学的压力,变的很“势利”,凡与升学无关的内容可以做到“视而不见”,更不会去细读,好好品味其中的一些东西,而有些内容通过自查、讨论就可以得到解决,留心一下就能牢记在心。通过对学生多方面情况的分析,然后就根据“学情”来设计学案,确定学习重点,为学生设身处地的设计,完全站在一个初读者的角度设计一个从单元到每一课的学习过程。如:
一、了解单元概貌
人教版教材在每一册书每个单元的开始都有一段介绍性的文字,讲的是与本单元各课相关的内容,简介各课的思想观点等,同时在这段文字中还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学生可以结合这段文字,并要求学生以浏览的方式从作者、体裁、内容等方面了解本单元的大致内容,让学生把这些知识点列出来。例如:
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揭露封建社会黑暗、腐败的政治现实,揭示了人民被迫奋起反抗的社会原因。
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以讽刺和夸张的手法,概括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生存方式,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
沈从文:《边城》,讴歌山村田园生活的质朴、纯真,与庸俗、堕落的社会形成对照,表现作者重构理想世界的信念。
二、把握主要情节
分析情节,首先要注意情节的展开性和曲折性。情节是否充分展开,各种矛盾冲突是否有由发生、发展到高潮和结束的空间和过程,情节是否丰富、复杂、曲折,能够为塑造人物形象和挖掘事件的意蕴留下广阔的空间;其次注意情节的合理性。情节之间的联系是否合理,尤其是因果关系的合理性对情节的发展非常重要,情节不能脱离生活现实,当然,神怪小说和超现实主义小说除外(其实这些小说的情节,也是真实生活的某种艺术变形罢了)。其三要注意情节发展是否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有助于小说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试举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路遇李小二,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是情节发展的开始;买刀寻敌为他走向反抗奠定行动基础,矛盾冲突紧张起来;看管草料场,局势又平缓下来;雪夜杀敌,这是情节发展的高潮。林冲被逼上了绝境,终于迸发出彻底的反抗精神,走上了与黑暗政治决裂的道路。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先后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埋葬别里科夫这些内容。
《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三、分享学习成果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自主学习、探究,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如每一课人物、情节、环境等知识。这些知识形成书面材料,在课堂上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同学们自己学习的成果得到了展示,相互间的疑问得到了互补解答。其中质疑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既能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也能看到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掌握、深入的情况,更能展示同学们合作、探究、交流思维共享快乐阅读的内心世界。
四、感悟作品主题
在完成了前几个环节后,学生对小说已经有了初步的、大致的了解,这是学案的设计也随着学习的深入而深入,小说在很好的完成二、三两个学习过程之后,我们就要分析作品的内涵,感悟作品的思想主题。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笔者的学案是这样设的:
1.导入新课;
2.自学指引:课前积累生字词,自主完成相关练习;
3.通读课文,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4.阅读相关段落,勾画出林冲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标的去阅读课文,教师随时与他们分享阅读的愉悦,感受交流的快乐,适当进行共性的点拨。
五、总结学习收获
每学完一课,总结该课的学习要点,并总结学习收获。如:
如何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
如何分析和评价小说的人物形象;
如何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
总之,学案的设计应本着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理清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在学案的设计中应最大程度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活动的共同构成者——老师、学生双方积极参与、通力合作,求得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学案的设计与使用直接决定着“超前学习”的效果,也进而影响到整个教学环节的实施与教学效果,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摸索、探究、改进,使之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起到更大的作用。教师要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让学案的设计更具科学性,从而提高“超前”学习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