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视科普节目的叙事瓶颈与对策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yunlong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以《走近科学》为代表的电视科普栏目出现了收视率大幅下滑的尴尬局面。而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其对故事化策略的过分追求所致。本文在分析《走近科学》叙述视角、叙述内容、叙述结构的基础上,探究其过于理性、过于猎奇、过于单一的问题,并寻求电视科普节目的叙事策略。
  【关键词】《走近科学》 叙述视角 叙述结构
  我国的科普事业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全面建立起来,在科教电影与科教电视合并以后,科普的传播形式逐渐变成了电视科普节目为主。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电视科普节目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走近科学》。
  一、《走近科学》的发展历程
  《走近科学》是典型的科普电视栏目,该栏目已经走过了十五年的历程。该栏目在1998年6月正式开播,作为新兴的科技杂志栏目,《走近科学》板块状的节目形态在开播伊始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2001年7月9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开播,《走近科学》栏目进入科教频道,并在每周一到周六的晚上20:00的黄金时间播出。当时《走近科学》进行了第一次改版,主要集中在栏目形态的改变上,即从追求涵盖面广的板块式结构变为了每期一个主题的通篇结构。
  不过,到了2003 年,《走近科学》又重新调整成板块式的结构,并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改变。这一时期的《走近科学》强调对于科技新闻的策划和预见性,因而节目内容变成了经常报道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科学新闻与科学事件。不过,由于内容过于专业,许多选题脱离现实生活,该栏目曾于2003年第四季度因为收视率不佳而受到了黄牌警告。
  2004年3月,《走近科学》的新任制片人张国飞启动了《走近科学》的又一次改版,这次改版的栏目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大幅度调整。改版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了故事化的叙述手法。內容也由原来的报道科学问题转变为讲述生活中的科学故事。改版后的《走近科学》在收视率上有了明显提高,曾一度跃居央视科教频道栏目收视率第一名。
  但是,随着《走近科学》把故事化和悬疑发挥到了极致,2007年开始,《走近科学》向着古迹探踪、奇闻趣事、怪力乱神等内容发展,从剪辑、解说上开始“故弄玄虚”,节目配置的相关音乐“更是一种空阔神秘的声音,让人毛骨悚然”。更有观众提出抗议,建议停播“不科学”的《走近科学》。
  2012年5月科教频道对《走近科学》做出节目时间调整,首播时间为每周一至周日21:25 ,重播时间为次日6:30。2012年10月《走近科学》首播时间又调整为周一至周四22:30,重播时间为周一至周四07:30。至此,《走近科学》完全脱离黄金播出时段。
  笔者认为,《走近科学》目前走进了“故事化”的死胡同,在叙事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叙述视角过于理性
  电视节目的叙述视角,就是节目在叙述时所选取的观察角度。现阶段在文学中比较流行的叙述视角是“叙述者>人物”的全知视角叙述;“叙述者=人物”的内视角叙述;“叙述者<人物”的外视角叙述。
  然而,电视节目的叙述视角比纯文学叙述视角要多。往往在一期节目中,既有主持人的视角,又有画外音的视角,还有专家学者以及普通人的感知视角,而且这些视角往往是交叉使用。从观众的认知角度来划分,我们又可以把科教节目的视角分为感性视角、理性视角、平民视角、专家视角、女性视角等等。
  在《走近科学》近几年播出的节目中,大多数用了全知视角叙述,但这种“叙述者>人物”的模式,让叙述者仿佛成了全知全觉的“上帝”,带领观众任意出入,同时也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还有一点需要提出的是,《走近科学》节目中受访人和目击者的叙述部分,大多是画外音主导,对观众的影响不大。例如在《走近科学》的《揭秘“脑力超人”》节目中,对每个“超人”的采访都是重复画外音的叙述,“超人”们永远是被动回答问题,有些人的回答更像是背课文一样,让人感觉特别生硬。
  在整体运用全知视角的基础上,《走近科学》还多运用专家视角与理性视角进行叙述。例如,《地球变暖:危机开始》说理透彻,环境破坏的画面也比较震撼人心,但是很少采访环境恶化受害人的感受和他们对于环境保护的看法。
  2、叙述内容过于猎奇
  虽说《走近科学》视角很理性,但在叙述内容上为了适应故事化的趋势,采用了有猎奇性的人物和故事,世间的鬼怪传说,奇闻异事,都是《走近科学》追求的内容。这也导致《走近科学》栏目纯粹猎奇的东西越来越多,讲科学的东西越来越少。而这种理性正统全知的视角加上猎奇的内容,不仅让整个节目感觉非常奇怪,而且容易误导观众。
  一方面,《走近科学》的猎奇性主要表现在节目中使用的惊悚的画面上,颇有惊悚片的意味。例如,在2012年播出的一期节目《夜空幽浮》中,内容是UFO出现时候的一些画面记录集合,画面整体感觉非常阴暗和惊悚,但是对于UFO这种不明物体并没有做太多的分析和解释。
  另一方面,《走近科学》的猎奇性还表现在对问题的诸多质疑而不做定论。例如,在一期历史考古类节目《慈禧身世秘闻》中,讲述了慈禧的身世传奇,节目首先抛出了慈禧是山西长治汉人这一秘闻,接下来虽然探究了慈禧的出生地,考察了长治县的地方志,但最后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慈禧出生地结论,也没有做任何解释,看了之后使人们对于慈禧的身世的疑问变得更多了。
  3、叙述结构过于单一
  每一个故事都有其结构方式,这就是叙述结构。结构主义大师皮亚杰认为:“一个结构包括了三个特性: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对于电视科教节目,从整体性来看,常见的叙述结构主要有因果式线性结构,回环套层结构,缀合式团块结构,交织式对照结构,梦幻式复调结构等等。
  《走近科学》近几年的节目多采用了传统的线性叙述结构和块状叙述结构。
  线性结构指的是依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或者因果顺序结构节目,这种结构是最常见的叙事结构。为了追求猎奇性,加入惊悚的声音和阴暗玄幻的画面。例如,在《慈禧身世秘闻》中,围绕着山西长治村民向地方研究员刘琦诉说慈禧是山西汉人起,以刘琦走访调查自称慈禧后人的长治村民为主线,收集证据,找寻历史疑点,按时间顺序步步深入。虽然画面表现上有些惊悚,但总体上没有起伏感。   《走近科学》采用的另一个比较多的叙述结构是块状结构,即按照不同故事分为不同的段落,各段与各段之间联系较少,但问题基本相同,每段单独叙述完之后,做出总结。例如《美食江湖》讲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创造者厉恩海的拉面,曹乃盛的刀功雕刻,胡亮的杭帮菜神仙鸡,李志顺的佛跳墙,付洋的分子食物等中国美食绝技,各个故事没有必然联系,但都属于美食故事,不过各种美食之间的串联少,没能融合到一起。
  《走近科学》自2003年改版以来,用故事的戏剧性去冲淡科学逻辑推理和理性分析的枯燥与晦涩,但也使人们无法严谨的对待科学,久而久之,观众就对科学就产生了疏离和麻痹,一部分人感到厌烦,不想有过多的了解;另一部分人则去网络中追寻真正的答案,导致《走近科学》和整个科普节目收视率的逐步下滑。
  二、正视猎奇,改进叙事结构
  基于以上问题,改进以《走近科学》为代表的电视科普节目遇到的瓶颈,有必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首先,要增加当事人的观点,做到客观公正的叙述。在《走近科学》等诸多科教节目中,主导者总是画外音的敘述人和专家学者,而当事人或普通人往往难以表达他们的观点。在录制节目过程中,一般为了讲述故事的需要,节目编导多是让当事人和目击者等被动的接受采访,讲述他们的所见所闻,不仅不利于节目的科学性,也有悖于节目的真实性。因此,让当事人或普通人在受访时自由的表达他们的观点,这样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其次,要正视悬念,减少猎奇性的内容。在一档科普节目中,出现太多的悬念,使用太多的惊悚画面,会让人产生一种看恐怖片般的刺激心理,很难再与科学有什么关联。所以,正视悬念手法的使用,减少惊悚画面和纯猎奇性的内容,适当增加纪实性的验证和实验,也许更像科普节目。
  最后,应采用多样化的结构进行叙事。现今的电视节目中,故事化是大势所趋,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叙述结构的问题。在科普节目中,不仅可以采用线性的普通叙事结构,还可以采用诸如复调、对照、预言等多种结构的叙述方式。尤其是交织式的对照结构,在叙事的过程中可以做到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只要叙述逻辑相同,内容表现相近,就可以做到场景的自由转换,极易引发人的思考,从现代叙事角度来讲,这是对块状结构的一种升级。2012年比较火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就归功于自由场景转化下的交织式对照叙述结构。
  不过,需要指出的,叙述结构不可滥用,因为不是所有内容都适用同一种叙事结构的。叙述结构的选取,还要根据具体的故事内容来进行调控。
  参考文献
  ①谭树慰:《电视科普节目制作》[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②刑雪,《电视科教节目的叙事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③吴欢,《科教节目的故事化策略——以〈走近科学〉栏目为例》[D].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④李亚虹、张英涛,《电视科教节目“反刍式”叙事方式探析——以央视第10套部分节目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2):54-56
  ⑤林姗,《科教电视的叙事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4):59-61
  ⑥高蕾,《科教电视节目“故事化”手段的应用——以〈走进科学〉为例》[J]. 《声屏世界》,2009(2):26-27
  ⑦张新英,《故事化:电视节目的突围还是沦陷——以央视科教节目〈走近科学〉为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1-105
  ⑧颜燕、陈玲,《我国科教节目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电视研究》,2009(9):5-7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美”,一个生活中最可爱的字眼!有的时候,美,并不是最华丽的;有的时候,美,并不是最奢侈的;有的时候,美,是最纯朴的;有的时候,美,是最真实的……对,美就在身边,也许就在昨天的一个瞬间,也许就在明天的一个改变!  十二年的成长历程,我目睹了社会的一切,他有永远扯不下的千层面纱,但狰狞的面纱后依然是一位慈祥的善者在微笑——社会没有变,依然有“美”的存在。给弱者让座;扶老人过路;这些都是再普通不过的美
【摘要】观点新闻是当事人对事物发表的看法、评论、意见、建议,或者表达的态度、倾向、主张等的新闻。善于发现和发掘观点新闻,既是扩大新闻影响力的题中之义,也是提升传媒受关注度的有效路径。随着民众的表达空间越来越大,表达的多元化而非“大一统”也得到广泛认同。代表不同人群、阶层、团体利益的各类诉求越来越多,也势必产生越来越多不同的观点表达。基于此,“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成为普遍共识。观点新闻要善于把关
【关键词】传统媒体 网上新闻 新闻流向 官网 原创    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网上新闻绝大多数来自传统平面媒体,但随着传播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飞速提高。这一切在悄然改变,网上新闻的流动方向就鲜明地印证了这一点。今天的网上新闻,已不纯粹是由传统媒体流到网上了,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网上原创,若单以量来衡量的话,现在网上新闻中传统平面媒体贡献的新闻量已不占多数,如果不是因平面媒体仍握有传统的、
【摘 要】作为一部国产军事题材电影,《战狼2》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取得的票房成绩,也在于其对国家力量与民族精神的表达。本文基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观点,通过解析电影《战狼2》故事的情节、人物、环境三大要素的建构过程,探索其对国家力量与民族精神的表达路径。  【关键词】《战狼2》;国家力量;民族精神;故事结构  2017年建军节前夕,电影《战狼2》上映,短短24天便突破50亿元票房大关。作为一部国产军事题
【摘要】《向人民汇报》是南京电视台推出的一档电视问政栏目,政府部门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有机结合与人民坦诚沟通,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本文从三个方面简要叙述这档节目在全国众多电视问政节目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关键词】电视问政南京模式多媒体社会价值  最近几年,部分地区在党委和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在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下,由地市级电视台开播的“电视问政节目”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在当地产生了巨大
【摘要】“全国两会”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媒体竞技场。同时,全国两会报道作为重大的时政新闻报道,也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在实力和资源均处于弱势的地方媒体,要通过思路创新扬长避短,构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关键词】地方媒体 两会报道 特色    随着中国民主化进程的深入以及中国在世界格局中地位的提升,中外媒体对全国两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据全国两会新闻中心统计,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正式办有采访证的国内外记
2003年5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一整套思想品德实验教科书,并在全国广泛进行实验。下面就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指导思想、编写理念、核心价值观、内在结构、呈现方式等问题作简略说明。    一、正确的指导思想    坚持正确鲜明的政治导向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引导,是编写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在要求。教材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摘 要】传统报业融合发展不仅铺就了广泛覆盖的主流价值内容传播网络,更形成一张反应迅速、形态多样、功能全面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与动员网络。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合肥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各报网的融媒体传播集中亮相,并在战“疫”的应急报道阶段体现出鲜明的新闻传播业态新趋势。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融媒体;多元化;共享  在春节将至之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形成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全国其他地域一样
【摘 要】本文以2011年6月发生在中美之间的“皮蛋风波”作为案例,对冲突双方在这一风波中的跨文化交往行为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虽然中西双方固有的饮食文化差异使得跨文化传播中细致入微的方方面面都充斥着产生摩擦的可能性,但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交流的日常性也为饮食跨文化传播创造了更频繁的接触机会。  【关键词】皮蛋风波 饮食文化 跨文化传播 冲突 消解  “民以食为天”,一句古话不仅道出了食物在中国人心中
【摘要】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康泰纳仕集团全媒体集群运营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该集团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其信息内容、传播渠道、组织和经营管理模式及盈利模式四方面具体转型路径,探讨传统杂志业在媒介融合大潮中如何立足并创新。  【关键词】媒介融合;数字化转型;传统杂志;康泰纳仕  一、媒介融合视野下的康泰纳仕  康泰纳仕集团(CondéNast Publications Inc.)是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