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击落美制U-2侦察机的工程陈庆荣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nny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广西大瑶山,有一位曾经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的转业军人陈庆荣,但关于他的事迹,就连家人也知之甚少。直到他去世8年后家人在整理他的皮箱时,意外发现他珍藏多年的遗物——当年因参与击落美制U-2高空侦察机而立功的证书,照片上的陈庆荣胸前佩戴着两枚金灿灿的军功章。
  在肃然起敬的同时令人情不白禁要一探究竟:陈庆荣,这位戎马一生的转业军人经历_『怎样的历史?当年又是怎样参与击落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制侦察机呢?
  为掌握高炮技术异常用功
  1933年,陈庆荣出生在广西大瑶山南麓的武宣县东乡镇(当时称石龙县东乡区)东里村的一个商贩家庭。由于有父亲和哥哥负责营生,陈庆荣空闲时间多,在帮助家里干些农活的同时可以轻松地进入学校读书。
  1951年6月的一天,一位解放军军官来陈家铺面买东西,见到陈庆荣捧着一本《星星之火》在聚精会神地读,感到奇怪,随便聊了几句,发现陈庆荣已经读了5年书,就问:“你愿不愿意当兵?”当时,刚清剿完土匪的武宣县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抗美援朝运动,这位当地驻军军官的问话让陈庆荣喜出望外,他爽快地说:“愿意!”
  就这样,只比步枪高一点的17岁少年陈庆荣,没跟家里商量就悄悄地跟去当了武宣县大队解放军战士。不多久,他被提拔为广西新兵团六连班长。第二年,他到了中国人民解放軍高射炮第五三一团六连任炮手。
  高射炮是当时防空作战的主要武器。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解放军装备的还是从战场上缴获国民党军的500多门高射炮。11月,中国开始从苏联进口高射炮装备部队。这种高射炮最大射高8800米,有效射高5000米,可以封锁低空飞行的战斗机。
  当时,中国防空高炮部队少得可怜,根本无法对入侵飞机造成多大威胁。从1950年8月27日到12月31日,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的短短3个月,1406架次美军飞机如入无人之境,侵入中国东北领空328次以上。
  目睹这些入侵者的猖狂行径,大家恨得直咬牙。但是大多数炮兵都是新兵入伍,大部分人没有高炮操作经验。陈庆荣没有气馁,他知道,人在军事装备里是第一位的,需要有为国献身的精神才能掌握好每个机械的基本技能。于是,白天理论教员上课时他聚精会神地听讲,做笔记:晚上寝室熄灯大家都进入梦乡时,他眼望漆黑的天花板,大脑在迅速回味教员的上课内容。激情来时,他蹑手蹑脚地躲进厕所捧着书本,映着昏黄的灯光如饥似渴地重温教员的授课。有一次被教员胡少宗发现,少不了在连队里是一顿不遵守作息时间的严厉批评。陈庆荣虚心接受,没过几天又趁着大家休息时自己加班“开小灶”。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庆荣用最短的时间掌握了搜索、识别和跟踪目标(根据目坐标和有关参数决定对目标射击的提前点位置)以及火炮输弹、闭锁、击发、开闩、抽筒等连贯配合动作,娴熟掌握了打击敌机的操作技能。慢慢地,他学会了对几条可能的俯冲路线或高空水平轰炸路线进行预测,对分析的入侵线路进行摇炮演习,直到闭着双眼双手也不会摇错半圈。由于多批次多角度多条路线的预演,有效弥补了老式高炮射速低、反应慢、弹药性能较为落后等缺陷,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击中敌机的概率。
  有一次,部队接到战斗任务,他敏捷地拿起专用望远镜观测,两秒钟不到就计算好飞机的运动趋势,提早给负责转炮管方向的炮手往飞机的运动方向运作,与防空高炮群部队一道打出一片弹幕,成功地将敌机击落。
  陈庆荣所在的高炮部队连续打下几架入侵美机。他个人也荣立二等功。195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调到高炮五三九团任雷达班长。
  “雷达屏幕上闪烁的不仅是频繁起落的飞机信号,还是守卫中国领空的希望。”从炮手到雷达班长,陈庆荣感到肩上的重担更重了。他一边学习整理、协调炮群传回现场信息,一边全面掌握高射炮运行、安全、服务等信息,在及时梳理中做到最短时间内反馈,举手投足间将高效率协调作用发挥到极致。
  他经常在雷达设备面前一坐就是10多个小时,布满血丝的眼睛生怕漏掉雷达屏幕的每一个信息,经常是走出雷达值班室的门时已经是第二天清晨了。
  靠着强烈的责任感,他指挥雷达班组的战士多次出色地完成了指挥协调、应急救援、资源分配、信息维护和数据管理等工作。
  危急受命挑重担
  1956年,美国空军单座单发新型U-2侦察机开始服役,这种飞机能在2万多米的高空不分昼夜的执行全天候侦察任务:并多次进入中国大陆深远腹地战略侦查绝密国防工程,对我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在2万米高度面前,中国地面防空火炮束手无策,炮兵们看着U-2侦察机在祖国领空肆意妄为只能跺脚干瞪眼。当时苏联最好的歼击机“米格-17”最多只能飞到1.3万米的高度,也是奈何不了它。美国U-2高空侦察机凭借极限的飞行高度猖狂至极。
  1959年1月的一天,陈庆荣被叫到解放军空军技术学院导弹营营长郭兆瑞的办公室。郭营长对他说:“中央首长命令成立一个543部队专门对付美国U -2高空侦察机。同时建立空军技术学院导弹营。从全国各地的雷达、飞行、高射炮、探照灯和防化学部队抽调思想好、出身好、社会关系好、文化程度高、专业技术强的干部进行培训。你是高射炮和雷达的技术骨干,军党委决定把你调来。”
  543部队是一个神秘而非同寻常的部队,陈庆荣接到调令时十分愕然。没有谁跟他解释为什么团级干部当营职,营级干部当连职,如此地高职低配。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向报到的官兵集体宣布:“中国空军地空导弹兵第一营正式成立啦!党和人民把这样的尖端武器交给你们,责任不轻啊!你们要尽快把苏联老大哥部队的尖端技术学过来。你们要绝对保密,连父母和老婆孩子都不能讲!”
  刚刚成立的543部队作战学习时间紧迫。一方面,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学习中国从苏联购进并配置的23部苏制P-20三坐标引导雷达技术。这让探测高空飞行300公里目标距离,准确测定目标飞行航向、距离和高度,抗干扰能力的雷达成为现实。另一方面,要把中苏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后,从苏联进口的当时世界上性能先进的防空武器系统之一的萨姆一2地空导弹使用技术分毫不差地学到手。另外,要准确无误地把相关导弹知识传授给中国部队作战指战员,才可能把这套先进武器的最大性能发挥出来。   空军技术学院导弹营组成后,陈庆荣是最早到北京长辛店原东方马列学院驻地参加部队突训的干部。苏军导弹营副营长、工程师库兹明中校在教学课时叮嘱道:“你们要尽快地学苏联的防空先进技术,无愧于伟大的中苏友谊!”
  带着党和人民的嘱托,陈庆荣不辱使命,对苏联专家讲授的搜索、跟踪、捕获目标等地导专业课紧盯死记。讲课做的笔记不给带走,他就琢磨着发明了“拼凑法”:下课后召集学员们你一句我一句凭记忆把课堂上专家所讲的知识一句一句地拼凑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教案进一步讨论消化,有时为了一句话一个数据争论得面红耳赤。这个方法迅速地提高了大家的接受和领会能力,在最短时间内学会了各项导弹理论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时的生活条件很艰苦。营房不够,大家砍树枝,编草帘,几天时间就在草地上搭起两米多高、十几米长,能住20多人的帐篷。没有食堂,就把旧牛棚清理出来。没有餐桌椅,大家就或站或蹲着吃。实地训练时,烈日高照,训练车里几百个电子管发出40℃以上的高温,用来擦汗的毛巾一拧能出水。困难面前,光荣感、自豪感、责任感促使大家努力学习,千方百计克难攻坚。
  担任导弹营技师、互助组组长的陈庆荣把4个月的突击训练列成倒计时功课表。采取3人一帮5人一组的方式,个个表决心,人人赶进度。为了不落下一个人,他们抓监督,取长补短,终于在基础理论、实际操作和实弹射击打靶三大项考核全部获得优秀成绩,在该营组织的多次考核比武中脱颖而出。
  正如陈庆荣二等功《立功证明书》功绩摘要记述的:“该同志在军事训练中,积极勤学苦练,成绩优良,担任互助组组长领导小组学习开展互助中不但自己成绩优异,并领导小组亦取得良好成绩,在阶段训练总结中皆受连队嘉奖。”
  当时前来教学的苏军导弹专家、导弹营营长斯寥斯基惊讶之余十分钦佩:“中国官兵吃得苦,钻得进!短时间就掌握了尖端技术,这在防空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艰苦备战歼敌机
  经过几个月紧张的文化理论学习,部队就进入了严峻以待的实战阶段。
  但是,由于萨姆一2地空导弹的实际射程仅35公里,加上数量有限,无法形成多道密集拦截防护网,所以几次拦截,就像是在大海里捞针一样毫无制敌效果。
  陈庆荣所在的部队一面在阵地环形部署,火力衔接,严阵以待;一面结合整套精湛的战术和战友们一起分析采取什么方法才能击落嚣张的敌机。U-2飞机的飞行高度在2.2万米以上,最大航程7000公里,可3个导弹营的地空导弹拦截面积只有90公里左右,而中国面积有960万公里,防御没有可胜的机会,加上此时苏中关系已破裂,苏联停止供应武器给中国,也没有办法扩编导弹部队。怎么办?总参谋长罗瑞卿“海底捞针,总不死心”的决心启发了大家的思路,一个新颖大胆的决策应运而生。随后,一直固守在北京的导弹营从U -2的活动规律人手,悄悄将“萨姆一2”全套兵器运上军用火车撤出首都,奔赴酷热的南方在“守株待兔”中寻找战机。
  那时军旅生涯很是艰苦,陈庆荣的妻子梁妹珍事后说起这10多年随军生活的艰辛时仍鼻梁直发酸:“在部队很少见到丈夫。只知道他們坐车拉着导弹到处跑,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主要是在敌机可能飞过的地方埋伏。五下江南,六进西北,生活特别苦。有时候正在吃饭,突然刮来一阵风,饭碗里全都蒙上一层沙。怎么办?把上面的沙尘拨拉掉继续吃。”
  机会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来了。1962年的一天早上,九江2万米上空,敌机U-2突然掉转头朝南昌直冲过来进入射击圈。8时30分,营长胸有成竹地命令:“开天线!”
  “是!发现目标,方位5900高度200 1”
  “接通同步!导弹3发,间隔6秒,按顺序发射!第一发穿越,第二发命中!”
  战士在紧张而熟练地发射导弹后,几秒钟过后就在空中传来了两声剧烈的爆炸声。陈庆荣与战友们知道敌机被击中了!大家顿时欢呼雀跃,高兴地相互拥抱跳了起来。
  首次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导弹营创造了历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首都各报都做了头条报道:“我空军某部举行祝捷大会,热烈庆贺击落U-2飞机的胜利……并指出这一胜利是对美国的战争政策和侵略阴谋的沉重打击。”《人民日报》先后发表文章: “庆祝我军击落U-2飞机的重大胜利!粉碎美帝国主义战争政策和侵略计划!”“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负责人就击落美制蒋匪U-2飞机发表谈话,愤怒谴责美帝国主义的侵略。”
  台湾《中央日报》发文:“9月9日我U-2机一架执行任务失踪。”美国报纸转载了当天从北京广播收听到的消息。
  多年后,陈庆荣妻子、武宣县退休干部梁妹珍对大家说起这件事时掩饰不住一脸的自豪;“当时从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后,作为随军家属我感到脸上特别有光。丈夫和战士们为国家做出了贡献,这对中国在世界上的声誉影响很大!”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核试爆后U-2频频出动,其中一个侦查目标就是核原料工厂。正当人们为导弹打游击的成功而喜悦时,U-2侦察机却突然能够准确地预感到来自地面的威胁,在我军准备发射导弹前逃之天天,让导弹兵们空忙一场。陈庆荣和地空导弹战友们周密计算之后,研究了一种“近快战法”,关键点是在敌机临近上空时才打开制导雷达,从开雷达天线到发射仅仅是一瞬间,把人的反应和能力发挥到极限。敌机从被雷达圈住1分钟内,神出鬼没的导弹就已经飞到眼前,令它没有反应的时间逃走。
  “近快战法”令敌闻风丧胆。据悉,从1962到1968年期间,总共有5架U-2侦察机被中国击落,中国也成为击落U-2侦察机最多的国家。
  陈庆荣先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授予荣誉勋章两枚。颁发勋章之后部队接到通知,官兵要全部穿新装、刮胡须、擦皮鞋,中央首长要接见。尽管大家有预感可能是毛泽东主席要接见他们,但那时大家还是半夜吃黄瓜——摸不着头尾,因为在此之前,毛泽东主席从未接见过一支整建制的部队。
  1964年7月23日,陈庆荣所在部队集体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并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
  回乡继续发余热
  对于陈庆荣在部队的立功和所获荣誉,家人知之不详。他大女儿陈玉谨说: “有一次单位领导问他,他只是简单地说了一下经历:1959年在导弹部队对大学生进行导弹知识的教授工作,主要是传授讲解雷达的预警,地理环境分析等专业知识,在苏军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导弹技术的操作训练。1960年下半年苏联把专家从中国撤走了。在从事了10年的导弹技术教学后,1969年离开了心爱的军营,带着全家从部队回到了地方。”
  从部队转业到广西武宣县,陈庆荣先是在东乡公社三多大队东里村务农,与当地农民风雨来雨里去摸爬滚打,缄口不言在部队立下的功绩。在生产队困难之时,还捐出在部队攒下的2000多元给队里购买了手扶拖拉机。后来陈庆荣调到县农机部门。
  时任武宣县农机局局长韦才敏说陈庆荣简直是一个工作狂:“陈庆荣先在农机校教学、后到农机安全监理站当站长,3个人管理着全县1000多台手扶拖拉机。那时路不好走,仅有一辆三轮摩托车。不管哪里、什么时候发生交通事故,哪怕是三更半夜,他都会从床上爬起来赶到现场把事故处理好。1984年他被评为柳州地区监理先进工作者,单位也评为农机监理先进。1988年退休,2012年因病去世。”
  “他十分敬业,是修理农机的能手。当时单位人手那么少,管那么多的拖拉机难度可想而知。”武宣县农机局领导何少荣说起陈庆荣兢兢业业的精神很是钦佩。
  2020年清明节,陈庆荣的后人从皮箱里翻出了他生前珍藏的一本《立功证明书》。此时证书的大红封面已略显陈旧,扉页泛黄。这本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颁发的证书清晰地记载着陈庆荣在部队荣立的两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
  在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中,我四野与中南军区武装部队,曾完成伟大光荣的战争任务,并涌现出无数的功臣。特颁发立功证明书……以资褒扬纪念并享受政府与部队对功臣之一切优待与荣誉。望持有此立功证明书之功臣同志,慎为保存并为保持光荣与发扬光荣而继续努力!此令
其他文献
1948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前夕,郭沫若在中共香港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秘密乘舟北上,绕道东北解放区,前往北平(北京),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此事不啻为郭沫若“革命春秋”中最光辉的一页,更不失为新中国开国史上的一段佳话。    《北上纪行》有遗篇    1948年11月23日,郭沫若偕同马叙伦、陈其尤、翦伯赞、侯外庐等著名民主党派、无党派文化人士共约30人,自香港秘密登舟北行。舟行10日,于12
17世纪,医生开始对病人输血。当时人们对羊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认为羊血最为圣洁干净,于是外科医生便将羊血输入到人的血管内治病,居然有人活了下来。羊血治愈了一些严重贫血的患者,但也有不少病人死去,成功率不到10%。直到1900年,生理学家肖特克和朗特斯脱才发现,人有血型之分。也就是说人类的血液不属于同一类型:按照红细胞所含“抗原”的不同,红细胞只有A抗原者的血型称为A型;只有B抗原者的血型称为B型;同
1950年国庆前夕,毛泽东在中南海设宴招待来自家乡湖南的客人。宴会前,他拉着一位面容清癯的老人的手,动情地向乡亲和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我的九哥。他家住在湘乡十四都,是我的姨表兄。没有他,就没有我。”毛泽东口中的这位“九哥”,就是他的兄长加老师——王季范。  助力求学  王季范,1885年出生,湖南湘乡县人,母亲文氏是毛泽东母亲的同胞姐姐,所以毛泽东与王季范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王季范是家中第二个儿
穿行于川西大山腹地的大渡河,水流湍急,群山环绕,自古以来一直是兵家谈之色变的险地。大渡河和松林河畔的安顺场地区,更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巴蜀山川的古老码头中,雅安市石棉县的安顺场可算是一个特别之地。  中国近代史上,安顺场曾发生过两个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一是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在此全军覆没:二是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此强渡天险大渡河取得成功,打破了蒋介石幻想让朱
在当今纷繁的世界中,要做的、想学的事种类万千,每个人都要适度选择自己的爱好,持之以恒,不可贪多,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有个小孩兴趣很广泛,弹钢琴、唱歌、画画、踢球、下棋、游泳……样样都想学,还想各科都出成绩。一旦失误就闷闷不乐,灰心丧气,情绪低落。  父亲得知后,拿来一只漏斗和一捧玉米,让孩子伸出手来接着玉米,开始父亲一粒、两粒地投放,玉米很顺畅地掉在手上。后来父亲捧起满把玉米一齐倒在漏斗里,结果
一  王力( 1900.8.10 - 1986.5.3),字了一。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北京大学原中文系一级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1900年,王力出生于广西博白县岐山坡村。他7岁上私塾,博闻强记,勤奋好学。少年时的王力在听私塾先生慷慨激昂、声情并茂地讲述《三国演义》时,深受感染,由此爱上了小说,与小说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那时
从1940年1月至1945年8月,中国海军在皖南、赣北等地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水雷游击战,虽然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也取得了丰硕的战果。这些英勇的海军战士,如欧阳晋、林遵、王国贵等人,均是马尾海军学校(又称福州海军学校,前身是福建船政学堂)的学子。他们秉承船政先辈们爱国图强、团结御海,舍身救国的民族精神,前仆后继、英勇抗日,在中国海军抗战史上写下了壮烈的篇章,彪炳史册。  海军官兵投奔长江布雷游击队
西岛,全称西茂洲岛,地处美丽的海南省三亚市东南约10海里处,与三亚、天涯海角呈三角位置,总面积1.75平方公里,与东茂洲岛相距约5海里。  上世纪60—80年代,东、西茂洲两岛极负盛名,俗称“南海前哨的两只眼睛”,在当年“反帝反修”两条战线上,在当时西沙、南沙群岛仍为南越傀儡占据的情况下,“东西岛”是反帝前哨,美国等反华势力视“东西岛”为眼中钉、肉中刺,美第七舰队舰船常在这一海区游弋。国际形势如此
那天,我正在翻看着画册欣赏一幅幅佳作,正在无所事事之际,我突然被一幅名叫《幽谷之王》的画吸引住了。  画面上一群群连绵不断、巍峨挺拔的高山,被浓浓的云雾笼罩着,显得神秘、幽静。画中有一只雄鹿傲立在山顶上,它昂首挺胸向远眺望,全身的肌肉健美有力,一双鹿角直入天苍,在这浓浓的雾中,高昂着站在山峰上,虽只是一幅画,却有撼人的气概。  我越看越入迷,仿佛看到了它征服的一座座高山,看到了它飞奔的雄姿,真有
章太炎是辛亥革命时期上海滩的风云人物。他是浙江余杭人,然其一生大半时间在上海度过。《苏报》案发,章太炎一时名播海内外。章太炎晚年移居苏州,两年后在苏州逝世。  1936年6月14日上午7点45分,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因鼻咽癌并发胆囊炎、气喘病等症,在苏州锦帆路住所走完了他风云激荡的一生。章太炎一生著作丰盛,留给后人约有400多万字,其著述除刊入《章氏丛书》、《续编》外,遗稿刊入《章氏丛书三编》。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