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法家思想的斗争与融合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e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春秋战国是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不同的阶级与阶层对社会变革发表看法,“诸子百家”应运而生。儒家、法家就是诸子百家的重要的思想派别,二者思想各个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历史的舞台上两家思想辩驳争论与融合发展并存,先秦以后的统治者大都将二者思想融合起来作为治国思想,二者不仅在历史上發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代中国仍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当代中国仍可以汲取儒家、法家思想者符合时代发展的合理内核,让其服务于当代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儒家;法家;斗争;融合;当代价值
  一、儒家、法家思想的辩驳与斗争
  (一)儒家、法家思想在人性观上的差异
  人性论是关于人的一般本质的思想观点,“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孔子对人性的基本设定,孟子明确提出人性善的学说,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在人先天所固有的本性中就具善的萌芽或幼芽。孟子说这些品德“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法家在人性论方面主张人性自私论,也可理解为“性恶论”,法家则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人性都是自私的,都是追求利益的。追求利益在法家眼里不仅得到承认,而且受到公然的鼓励。
  (二)儒家、法家思想在人生价值观上的差异
  儒家在人生价值观方面是积极入世的。儒家人生的大道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明明德,止至善”的层次则在“格物,至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们常用‘内圣外王’来概括儒家思想,‘内圣’是通过道德修养使成为君子,‘外王’就是治国平天下。”儒家奉行“学而优则仕”的原则,倡导积极入世,报效国家。总而言之,儒家强调修身成人,“道德的实践是为了实现其社会功利价值,从而实现其内在精神价值,是内得与外施的统一”。
  法家相比于儒家而言则显得更加极端,法家从人性好利的观点出发,认为人要在争名夺利中才能实现价值,名利的多少是衡量人的价值的唯一尺度,故在人生价值观方面比儒家更深一层次地主张积极入世,追逐世间的名与利。
  (三)儒家、法家思想在治国思想上的差异
  “为政以德”是孔子所提出的关于治理国政的基本方针。儒家倡导德治、仁政,反对暴政、苛政。孔子曾说过“苛政猛于虎”孔子还主张推行“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以道德来治理国家。后来孟子、荀子丰富发展了“仁”的思想,突出了民本思想。
  法家在治国思想方面的重要内容是法、术、势统一的法治观,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特别强调以法治国的重要性。他说:“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家只重视法治,以为只要坚决实行法治就可以治理好国家,就可以使人民得到好处。”
  二、儒家、法家思想的融合与发展
  儒家思想崇尚“德治”,在当时并不能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反之,“依法治国”、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在春秋战国这个动荡的年代里更容易被统治者所接受,秦国运用法家思想实行变法,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但法家思想过于强调严刑峻法,其弊端也渐渐显现出来。儒家、法家许多思想都有差异,但他们却是用不同的方法在完成同一个目的——维持封建统治,所以在历史的行进中,相互借鉴,我国秦朝以后的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大都将儒家与法家思想融合起来作为治国思想。
  封建统治者将儒家、法家思想融合的普遍规律表现为当战乱四起之时,法家的强权严法就会大显身手; 而当苛政酷刑遭到民众强烈不满和反抗时, 或者改朝换代、新政伊始, 最高统治者常会回到儒学寻求治国安邦抚民之策。有人讲, 封建帝王往往儒法并用: 以儒家学说文饰政治, 用法家之策支撑政治。比如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但此时的儒学已经是经董仲舒改造过的新儒学,董仲舒将法家中的法治思想融入到了儒家思想中,使儒学成为了吸收法家思想的新儒学。
  三、儒家、法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政”学说对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积极意义。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利于当今个人自身修养的提升与社会理想的实现。儒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启示。法家重视法治有利于当今法治国家的建设,法家反对主张“不法古,不循今”的改革理念有利于我国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来及时深化改革。综上所述,在今天,我们可以充分吸收儒家、法家思想的合理内核,让其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结论:儒家、法家思想是在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体现了不同人对社会变革与发展的看法。儒家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法家思想是以“法”为核心的,在我国秦以后的封建王朝统治者大都将两家思想融合作为治国思想,故儒家、法家思想从辩驳争论走向了融合发展之势。儒法的融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封建盛世的出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今中国,也应认识到儒家、法家思想的当代价值,吸收其合理内核,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周桂钿.中国传统哲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徐克谦.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唐凯麟.张怀承.成人与成圣——儒家伦理道德精粹.[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一、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工作概况rn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中的一员,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充分发挥集团资金归集平台、资金结算平台
期刊
本文剖析了五年制高职学生行为规范养成对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性、现实紧迫性,从高职院校、社会、家长等角度,提出了应发挥行为规范养成的整体效应。最后从加强思想引导、完
素有“经济穷乡、治安乱乡、上仿多乡”之称的高安市上湖乡,在短短的五年之内发生了巨变.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人民安居乐业,招商引资获得新的突破,农业户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
一、引言rn工程结算审计主要是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及政策、依据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预算定额、取费标准及设计图纸和实物工程量,对工程造价的确认和控制进行有效的
期刊
摘 要:佛教文化是从西方国家引进至中国,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它对我国的文学创作题材、文学创作人员的影响尤为严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体制的改革;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题材注入新资源;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由此可见,佛教思想的引入对我国古代文学影响颇深,不但可以提升人们对佛教文化的理解能力,又可促进中国古代文学创作题材的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佛教;古代文学;影响  佛教作为一个外来
摘 要: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初中阶段既要实现和小学的衔接,也要为高中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其教学任务很繁重,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兴趣教学;审美教学;创新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语文教学的理念不断深化,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的知识,而且要初步具备文学鉴赏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兴趣,建立起主体性,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并
在企业中管理人员掌握着实际的经营管理权利,肩负着管好现代化企业的重任。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企业内部和外部因素都迫使管理者不能单纯凭经验、直觉和主观
在油田生产现场,经常会遇到集输管线因腐蚀、焊口裂等原因造成管线破裂的故障,处理时必须上下闸门池子开关闸门,由于闸门池子是一个受限作业空间,有害气体积聚,浓度较大,给操
本文通过分析小区居民的绿色生活需求,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相应的园林景观设计及植物搭配方案。
辛亥革命首义在武昌打响的时候,革命党人掌握的武装力量非常弱小。当时湖北新军有17000多人,革命党人直接间接掌握的力量不到1/3。更严重的是因为传闻革命党人将于中秋起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