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感知外部世界的窗口,是获取知识的桥梁,是提高素质、活跃思维、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阅读能力,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进行阅读训练,既可以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又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语和文学修养。在阅读训练中,同学们既能够巩固所学过的各方面知识,又可以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观察事物、抒发情怀的方法,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水平,达到读写共长。
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教学时,教师要自觉帮助小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默读、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进行理解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教师应注重发展小学生的主体性,应当在小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激发,营造民主氛围,让小学生进入主体角色,培养其主体意识,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伙伴型合作关系,以树立小学生学习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主的意识,便于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二、引导想象,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拓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乐意且善于作种种幼稚的假设。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跳出课文限定的框架和思路,改变条件,进行假设想象,以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品质。一篇课文中能引发学生想象的因素很多,应选择那些能够反映文章主题思想,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符合教学目的要求的重点和关键之处,积极诱导学生进行合情合理的创造性想象,从而真正有效地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三、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如一位教师在讲《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它还长眼睛干什么呢”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阅读教学中师生的角色互换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发展思维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五、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表达”
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为此,教师可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内容,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培养他们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设计问题,精心指点、引导学生自学、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指导学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从而较好地培养其读书能力、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在所有学生都参与熟读的基础上,教师再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求知、积极思维、研究问题、参加议论,发表己见。在此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导读”的位置上起着提示、点拨、解惑、小结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主人。
责任编辑 邱丽
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教学时,教师要自觉帮助小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默读、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进行理解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教师应注重发展小学生的主体性,应当在小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激发,营造民主氛围,让小学生进入主体角色,培养其主体意识,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伙伴型合作关系,以树立小学生学习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主的意识,便于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二、引导想象,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拓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乐意且善于作种种幼稚的假设。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跳出课文限定的框架和思路,改变条件,进行假设想象,以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品质。一篇课文中能引发学生想象的因素很多,应选择那些能够反映文章主题思想,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符合教学目的要求的重点和关键之处,积极诱导学生进行合情合理的创造性想象,从而真正有效地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三、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如一位教师在讲《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它还长眼睛干什么呢”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阅读教学中师生的角色互换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发展思维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五、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表达”
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为此,教师可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内容,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培养他们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设计问题,精心指点、引导学生自学、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指导学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从而较好地培养其读书能力、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在所有学生都参与熟读的基础上,教师再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求知、积极思维、研究问题、参加议论,发表己见。在此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导读”的位置上起着提示、点拨、解惑、小结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主人。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