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在家没地位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with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怕找不到孙子
  剧作家沙叶新听说自己的儿子想娶一个黑人姑娘后说道:“我倒不会有种族歧视,我就担心他们以后给我养个黑孙子,送到上海让我带,万一晚上断电,全是黑的,找不着孙子不急死我们吗?”女儿说:“那没关系,断电的时候,你就让孙子张开嘴巴,不就找到了吗?”
  不敢造反
  诗人余光中育有四女,再加上妻子,十足的阴盛阳衰,于是余光中戏称家为“女生宿舍”,称自己为“舍监”。正因为这样,家中的电话使他忙得不可开交:“四个女儿加一个太太,每天晚上四五个电话,电话铃声不绝于耳,我成了五个女人的接线员。有时也想回一句‘她不在’,或者干脆把电话挂了,但又怕侵犯女权,在一对五的劣势下,岂敢造反?”
  全是女儿栽培
  作家陈村视女儿为掌上明珠,曾说:“我现在是名花有主,动辄得咎。出门要请假,回家要汇报,自己看自己觉得有教养了。之所以有这点滴的进步,全是女儿对我的栽培!”他还说:“我从小就没有父亲,不明白一个标准的父亲是怎样的。我本可以自学成父,可是真的当了父亲才知道比较困难。好在有女儿的言傳身教,我就把父亲当下来了。”
其他文献
门前鞭炮齐鸣,财神爷问手下:“什么动静,如此喧嚣?”属下回禀:“老爷,是下界发了财的大户,感谢您的关照,就约定了个日子,说是您老人家的寿辰,鸣放鞭炮,在给您庆贺生日呢!”  财神爷心里十分受用,说:“难得他们如此用心,凡是参與了庆贺的人家,按照贺礼多少,照顾一下。”  第二年,那些受了照顾的人家,格外大方地放炮祝贺,更多的人参与到庆贺队伍中来,鞭炮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  一连多年,年年如此,下界
1  一个黑压压的旅游团,有秩序地排成两列纵队,团里全是老头老太太,清一色戴着宽檐帽,老太太个个化得像妖婆一样,老头都戴着金属框眼镜,那是日本老年游客。  穿得像公主一样,手里搭着一个“驴牌”(LV)包的,是欧洲女游客。  西装革履,腰里系着个送水师傅常带的零钱小包,皮带上扣着一串钥匙的,是中国游客。  裹着羽绒服,短发染成紫红色、红褐色的,是俄罗斯大妈。  长得像韩国人那样的,就是韩国游客。  
改革开放以前,买东西的人尽管拿着足够的票证,有时也得看售货员的脸色,甚至有时为了买点东西,能生一肚子气。那时,天津副食店里都有卖肉的柜台,售货员里也有不少女同志。由于卖多卖少都是公家的事,与售货员无关,有些售货员就觉得没必要显示出女性天生的溫柔。你要是客气点,我就“刀下留情”,否则就给你来点“鹤顶红”(大肥肉上只有薄薄一层瘦肉)。说实话,这种女售货员我也没少见。  那时买肉都要排队,在某个副食店里
明代,某地学馆里有一个老师执教十分严厉,学生稍有差错,就会遭到重重处罚,至于打手心更是家常便饭。学生们自然是敢怒不敢言。  学馆里有一个学生,生性滑稽,爱开玩笑,平时喜欢设下一些小圈套逗引同学中计。有一天,这个学生上课迟到,他大汗淋漓地跑进来,见老师板着脸坐在堂上,情知大事不妙,连忙跪在地上,等待发落。  老师厉声喝道:“家有家法,馆有馆规,上课时间已过,你为什么来得这么迟?”  学生伏在地上,说
瘸腿诗俗称“十七字诗”“无赖体”,其句式是“五五五二”。这种诗前三句一般看似很“正经”,最后一句则突然转折,像相声里的抖包袱一样,出人意料地抖出两个字来,诙谐、幽默、讽刺,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却耐人寻味。  《古今诗话》中记载,某皇帝赐给大臣一栋豪宅,大臣觉得“御赐”的东西理应带些皇家瑞气,于是某日就上殿启奏皇帝,说他家的房梁上长出了一株灵芝。灵芝可是吉祥之物,房梁上长出灵芝,这可是件千古稀有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