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作文教学中的情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ng66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情者,文之经也。”可见文章是心灵的产物。但长期以来,学生对学习作文往往表现为“厌”和“怕”,探其心理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没有培养好学生的写作兴趣,没有使学生“情绪”高涨,“情感”萌发。古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动,辞才发,情不动,辞难发。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总是硬性给学生一个固定的题目或一些材料,这固然符合应试要求,学生面对这些题目或材料,大脑一片空白,总是搜索枯肠,拼拼凑凑,写出的文章当然是索然寡味,作文成了学生的一大痛苦。老师改起来更是头昏脑胀,兴趣淡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究其原因,就是學生在作文中没有倾注自己的充沛情感。那么,如何引发和培养中学生作文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作文达到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境地呢?
  
  一、感悟生活,缘事生情
  
  学生之所以怕作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的生活单一、枯燥,较少机会接触社会,自认为没有可写的东西。其实,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否则哪来的“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
  所以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琐事,身边的“芝麻绿豆”,让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写起,有话可说。在他们敞开心扉之后,再引导他们捕捉那些具有表现力的细节,选取那些积极的,能挖掘深刻主题的材料,倾诉和赞颂平凡生活中存在的至诚至善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从而真正实现“以小见大”。
  科恩在《自我论》中说:“青春期最大的心理收获是对自我内心世界的发现。”高中生活虽然缺少生动活泼,五彩缤纷的外在形式,但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内心世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高中阶段是一个人性格渐趋稳定,心理渐趋成熟,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他们的需要开始大幅度地向高层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发展。于是伴随着成长,就有了种种烦恼:寂寞感,空虚感,孤独感,突然觉得生活忙忙碌碌索然寡味,有时甚至莫明其妙地烦躁、伤感。情感丰富细腻且情绪多变化,他们的情感变化就像一条光波曲线,总是在由波峰到波谷,由波谷又到波峰的发展变化中。这些青春期的心理体验是独特的,也是丰富的,学生往往也渴望通过一种方式来倾诉自己的情感。老师可引导他们关注自我的内心世界,通过写作这种方式来渲泻自己的情绪,在作文中抒写他们的喜怒哀乐,人生感慨,生命体验。老师在批改时再写上一些富有启示或激励的语言,进一步激起他们的表达渴求,文章也就成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所以在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教师还应考虑到学生的生活面,应为学生创造生活:远足登高,游览观光,调查访问,文艺表演……让学生进行多种体验,从而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二、博览群书,品读怡情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的营养,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在阅读中孕育创作的灵感。
  一篇成功的作文往往来自学生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扎实的文字功底,来自于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来自于学生丰富的知识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等,而这积累一部分来自于生活,对于学生来说大部分来自于阅读。新课标提出积累各种素材、加强背诵的要求。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习惯。
  首先,阅读课文。
  教材中有一些很好的文章,有富有哲理意蕴的,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教授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体悟史铁生对命运、对生活、对这个世界的无限热爱与深沉思考,真诚亲切的人生态度,鉴赏作者恳切、深沉的语言,再结合《语文读本》理解作者的特殊背景和情感思路,补充史铁生在其他作品中有关生命、人生的思考和探询。如史铁生在《务虚笔记》中说:“只是为了引也一个美丽的过程,人才设置了一个美丽的目的或理想。理想原本就不是为了实现,而只是为了引出过程罢了。”在《好运设计》中说:“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等等。补充小说《命若琴弦》的内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究,让学生对史铁生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教师要“少讲、精练、多读”,精心设计阅读方案。结合课文,适当补充课外读物。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归纳,加深理解,自由应用,善于借鉴,真正实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该背的课文要背诵如流,该熟记的内容要滚瓜烂熟,背诵是最古老的积累方法。然后,以教材为基础,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活动。例如:读后感;读后的联想和想象;续写,把课文中的故事接续下去;扩写,就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展开想象;仿写,以主人公或作者为对象写信;对课文说明、评论的事情质疑等。
  其次,阅读书籍报刊。许多书籍报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学生作文创作的材料宝库。我一方面根据学生实际推荐读《语写天地》《读者》《智慧背囊》《作家文摘》等,同时创办班级图书角,设专人管理,让学生互相传阅。另外鼓励学生定期到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这样使学生在广泛阅读中积累了素材,培养了能力。有范文引路,收到了以读促写之功效。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同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的人生体验,生活经历同样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完善我们的个性,启迪我们对人生的思索。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智者思想的火炬会点燃我们心灵的火种,思想在灵魂的奔突中迸发出光芒,从而在我们的笔端汩汩滔滔,洋洋洒洒。
  
  三、程序训练,多样激情
  
  激发最佳情感的出现,宜进行形式多样的程序化训练。叶圣陶说:“在生活上具有受用的写作训练。”
  1、“练”
  初期的作文训练,不妨把有关提示与要求定得具体详细些,以期学生能明确训练重点,并且较顺利完成一篇文章,获得初步的成功感。
  2、“评”
  每次写完作文后,及时精选一篇或几篇各种层次的文章与学生一起对照分析,体会其成功的地方和不足之处,使“作文怎样写”的技巧训练更具体化,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而慢慢掌握标准。
  3、“改”
  在基本掌握评判标准的基础上,还应当让学生实际操作一番,可组织学生评改作文,互相讨论,交流意见,共评得失,使作文要求更加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赏”
  佳作展示与推荐发表,在教室开辟“佳作展示栏”,把每次作文的优秀篇目连同评语一同展示,让学生共评得失,力求从各个方面得到启发,同时营造一种声势:“这些佳作都来自同学中,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这不仅能让佳作作者产生荣誉感,其他同学也激活了情感因素,增强了写作信心。
  
  四、发展个性,抒写尽情
  
  提倡自由写作,发展学生的个性。写作本身就是一种独立性很强的创作过程,要让学生体验到其间的自由性、自主性。可尽情抒发个性情感,写自己想写,说自己想说,让写作者的情感处于一种回归状态,在从容、平静、淡泊的氛围和心境中捕捉灵感,开启写作潜能。
  英国伟大诗人拜伦说:“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中不仅要重视写作技巧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情感的引发和培养。以情融情,方能情至石开,使学生作文充满真情,使整个的作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蔡成兵,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其他文献
游戏和戏谑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讽刺,这也是我们时代的文学态度,不管带有多少现代民主的成分,后现代主义贡献给我们的革命资产都包含着一种内在的敌意,那些诸如“私人性”、“世俗化”等等具有颠覆性的口号背后都隐藏着“憎恨学派”的面孔,它们在颠覆统一意志的同时也树立了自由意志的新王权,而讽刺则往往是这种转折时代的主要表情。  不过,《天边的情人》首先还是一种世态讽刺,它通过人像描摹的方法勾勒社会世相:作品讲述一
习惯养成教育,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平常和习惯相关的话总是挂在嘴边,说什么“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良好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终生受用”……可是,平常教学中,习惯养成却如空中游丝,看不见,抓不着,难落实。  看看班级同学的学习情况就更清楚了,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就用“嗯嗯”两声含糊带过,全班找不到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查阅工具书的习惯没养成。作业写一半漏一半,很多同学一个答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没错 ,一篇文章如果有一个靓丽的开头,它就会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愉悦感,自然这篇文章档次就会大大提升。古人形象地将文章的漂亮的开头称为“凤头”,因为凤凰鸟头美丽小巧。我们的文章的开头如能和“凤头”一样漂亮,那么考试作文获得高分或者满分,也就并非高不可攀的神话了!  那么怎样写好“凤头”呢?     一、开门见山法    一考生在《生命的芳香》一文中这样打头:生命如花,芳
新课标的颁布,为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以及有些教师对新课标理解不深,穿“新鞋”走“老路”,在教学中仍存在着较多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以小组讨论代阅读,华而不实    小组讨论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合作性学习的重要形式。运用恰当,将有助于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教师抛出一
吴海峰,1995年8月生于湖北黄石,就读于湖北理工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作品散见于《青年作家》《诗林》《长江诗歌》等。  夜雨寄北  七月独好声色,跋涉一程山水  如磁湖、团城山公园。山居澄明  在旷野处,避开万家灯火。负重的河流  是你的睡眠、是你的水面,因连夜降雨  西窗的墙壁湿润且暴虐,红烛摇曳  捧起淅沥的雨声,注入低平的眼睑  “我偏爱顽石,以及断崖等待日出的人”  于山川缝隙,
一、创设情景    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板书:在每一朵花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季节。在每一个人的背后,同样站着的有我们的亲人、朋友、师长、陌生人……    二、导入新课    也许当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身披国旗,一跃站在世界面前的时候,也许当“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带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飞向天空的时候,你都曾经为之感动过,但我想这些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壮举更适合“感动中国”,而发生在我们身
高君的《取暖期》是一部典型的底层文学作品,然而和一般的底层文学相比,它又显示出了诸多与众不同的特性。  《取暖期》描述的环境是城市郊区的棚户区,表现的是租住在这里的进城务工农民、下岗工人等底层人群的生活。其中爱情婚姻生活是表现的重点之一。向往爱情追求爱情幸福,是五四启蒙型底层叙事的常见主题。在这些作品中,底层民众的爱情常常被赋予追求个性解放的意味。但是,《取暖期》并没有用启蒙的眼光来打量底层民众。
话题作文中的“话题”是谈话的中心,引发谈话的由头,从近几年各地中考的试卷可看出:话题作文就是让学生在同一个谈话中心下,叙述各自的不同生活经历,表达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抑或发表各自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产生的观点与见解等的一种作文形式,甚至可虚构故事,描述想象和联想。话题作文给了学生一个较为广泛的写作空间,具有“活、宽、广”的特点。  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有:①命题式话题。命题者直接指定某个话题,要求学
这里说的“雷区”,也就是命题者经常设置陷阱的地方。据笔者统计,并列成分在病句考查中的出现率是极高的。那么,了解由并列成分而导致的“陷阱”类型,找出规律去“排雷”,就十分必要了。考察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四种类型:    一、语序不当    1.这项基金,是对公益林管理者发生的管理、抚育、保护和营造等支出给予一定补助的专项资金。(2006年安徽卷)  2.对调整工资、发放奖金、提高职工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如此,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常担心阅读教学中讲不到位,追求面面俱到。结果,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被肢解得零乱破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被抽象得枯燥琐碎。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的失败和和学生的悲哀。所以,呼唤个性化阅读,让个性化阅读润泽学生心灵,已成为一股强劲的春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