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的底层叙事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anger2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君的《取暖期》是一部典型的底层文学作品,然而和一般的底层文学相比,它又显示出了诸多与众不同的特性。
  《取暖期》描述的环境是城市郊区的棚户区,表现的是租住在这里的进城务工农民、下岗工人等底层人群的生活。其中爱情婚姻生活是表现的重点之一。向往爱情追求爱情幸福,是五四启蒙型底层叙事的常见主题。在这些作品中,底层民众的爱情常常被赋予追求个性解放的意味。但是,《取暖期》并没有用启蒙的眼光来打量底层民众。卖凉皮的小媳妇杨梅和一个比她大很多的男人一起合伙做生意,共同搭伙生活,同居一室,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同为底层人相互温暖的需要。李桂枝和三轮车夫之间的故事,更是对启蒙叙事的改写。李桂枝在老家屡次被丈夫殴打,为了逃脱被殴打的命运,她逃到城市来打工。这似乎有点启蒙叙事中女性反抗男性压迫的意味。但是,她后来和三轮车夫共同生活,并不是要寻找个人婚姻的独立自主。当老家的男人找来时,她重新接纳了这个曾无数次伤害她的男人。因此,《取暖期》有别于启蒙式底层叙事。
  与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的强烈道德诉求不同,《取暖期》也没有着力表现对底层民众的道德同情。这里的底层民众不需要道德的观照,或者是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要被人同情、被人怜惜。他们自己积极争取生存权利,并为此付出努力和辛苦。胡凤提下岗、离婚了,但是,她没有自怨自艾,消极生活。相反,她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来面对人生。她把城市的房子租给别人,而自己到城郊租更便宜的小房子住。为了节省生活成本,她自己做腌菜,起早去扒煤核装煤面。李桂枝也是靠自己的双手坚强地生活,她在城市里给别人当保姆,照顾将死之人,她为别人洗衣服挣钱。《取暖期》没有叙述底层民众在政治上的愤懑以及情感上的哀怨,而着力表现他们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取暖期》也没有叙述底层民众和这座城市之间的冲突,相反,却着力凸显了他们坚韧的生存能力和坚强的生活态度。这也是《取暖期》与当下众多底层叙事不同的地方。
  《取暖期》没有展现底层争取爱情婚姻的自由,也没有为底层发出道德呼吁,更没有表现底层的政治权力诉求。但是,《取暖期》却开辟了另外一个思考的空间:除了人身与个人的自由权力、政治权力之外,底层就没有我们应该关心的吗?对此,《取暖期》做出了自己独到的阐释:底层需要美。
  胡凤提人到中年,虽然生活艰难,为了多省点钱,她和民工一样去买白菜去抢煤核,但是,她的一身装扮,在这些邻居眼里,就象是下乡知识青年。对于生活在底层的这些进城农民工来说,她就是“美”的化身。小媳妇杨梅也有着同龄人的爱美之心。年逾不惑的李桂枝,包括和她搭伙的男人,也爱美也需要美。这个男人嫌弃不注意打扮的李桂枝,大方地给钱让她去美发。而杨梅和胡凤提不仅自己爱美,还把爱美之心传递给李桂枝,杨梅给她半管口红和半盒粉底,胡凤提帮她烫头发给她买了一套简单的化妆品。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成为这群挣扎在社会底层民众的共同向往。
  在以往的底层叙述中,作家大多关注底层的政治权利、社会权利以及道德关怀,而底层民众对于美的向往常被忽略,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底层不仅需要生活和道德关怀,底层也需要美,这是《取暖期》给人最大的启发。
  美是人类自由自觉精神的显现,也是人类的类本质的对象化,是对人特性的内在的表现。常见的几种底层叙事模式,如启蒙式底层叙事、权力式底层敘事和道德型底层叙事,对底层的观照更多地是一种外在的观照,他们更多地体现了精英知识分子对底层的想像。因此,在这些底层叙事中,底层其实是精英知识分子自己的某种社会观念的载体,底层只是承载精英知识分子思想观念的工具而已。而表现底层对于美的需要则不一样,它开始把底层作为具有独立精神的个体来描写。把底层大众作为一个个具有自我意识、自觉精神个人来展现。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讲,《取暖期》丰富了底层叙事。
  周新民,文学评论家,现执教于湖北大学中文系。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明确地提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要求语文教师正确地处理好学生基率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重视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高考试题也越来越注重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的沟通关系,注重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而学生恰恰在这个方面显示出来的情况令人
《收获》杂志2007年第2期刊载的晓苏小说《我们应该感谢谁》,是一篇不可多得反映当前中国社会底层有关伦理道德、传统文化、社会风尚的好作品。  作品通过我们常见的一件事、两组人,揭示了一种传统美德的延续,一种夹杂着私欲的和谐。晓苏在作品中用大众最常见的事情和最能接受的场景描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赡养老人,感恩尽孝,是我们每个子女成人后思考最多的问题,谈论最多的话题,类似的场景睁眼就可以看到,张口就
新课程改革最为关键、最为彻底,也最为核心的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早在八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 “现代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中心。今天我就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做法。    一.教师转变角色,培养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教育观把学生当成了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使学生丧失了
一、“多元智能”评价体系的缺失    我们常常为一些教学问题感到疑惑,例如:为什么学生喜欢听歌、能大段的背唱歌词却无法完成一首诗歌的背诵?为什么有的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学习中,却能将班级卫生安排处理得井井有条?为什么学习成绩困难的学生能将一台元旦晚会办得有声有色?为什么在课堂上学习戏剧他们昏昏欲睡,而在排演戏剧时可以主动放弃午休时间?为什么有的教师认为文化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  美国著
游戏和戏谑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讽刺,这也是我们时代的文学态度,不管带有多少现代民主的成分,后现代主义贡献给我们的革命资产都包含着一种内在的敌意,那些诸如“私人性”、“世俗化”等等具有颠覆性的口号背后都隐藏着“憎恨学派”的面孔,它们在颠覆统一意志的同时也树立了自由意志的新王权,而讽刺则往往是这种转折时代的主要表情。  不过,《天边的情人》首先还是一种世态讽刺,它通过人像描摹的方法勾勒社会世相:作品讲述一
习惯养成教育,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平常和习惯相关的话总是挂在嘴边,说什么“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良好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终生受用”……可是,平常教学中,习惯养成却如空中游丝,看不见,抓不着,难落实。  看看班级同学的学习情况就更清楚了,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就用“嗯嗯”两声含糊带过,全班找不到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查阅工具书的习惯没养成。作业写一半漏一半,很多同学一个答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没错 ,一篇文章如果有一个靓丽的开头,它就会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愉悦感,自然这篇文章档次就会大大提升。古人形象地将文章的漂亮的开头称为“凤头”,因为凤凰鸟头美丽小巧。我们的文章的开头如能和“凤头”一样漂亮,那么考试作文获得高分或者满分,也就并非高不可攀的神话了!  那么怎样写好“凤头”呢?     一、开门见山法    一考生在《生命的芳香》一文中这样打头:生命如花,芳
新课标的颁布,为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以及有些教师对新课标理解不深,穿“新鞋”走“老路”,在教学中仍存在着较多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以小组讨论代阅读,华而不实    小组讨论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合作性学习的重要形式。运用恰当,将有助于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教师抛出一
吴海峰,1995年8月生于湖北黄石,就读于湖北理工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作品散见于《青年作家》《诗林》《长江诗歌》等。  夜雨寄北  七月独好声色,跋涉一程山水  如磁湖、团城山公园。山居澄明  在旷野处,避开万家灯火。负重的河流  是你的睡眠、是你的水面,因连夜降雨  西窗的墙壁湿润且暴虐,红烛摇曳  捧起淅沥的雨声,注入低平的眼睑  “我偏爱顽石,以及断崖等待日出的人”  于山川缝隙,
一、创设情景    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板书:在每一朵花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季节。在每一个人的背后,同样站着的有我们的亲人、朋友、师长、陌生人……    二、导入新课    也许当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身披国旗,一跃站在世界面前的时候,也许当“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带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飞向天空的时候,你都曾经为之感动过,但我想这些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壮举更适合“感动中国”,而发生在我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