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系统在绿道景观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281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城市将道路建设成为硬化路面,造成了“逢雨必涝、旱涝急转”的现象,因此需要加大海绵城市的建设力度。本文将海绵城市系统应用在绿道景观中,使海绵城市和绿道景观共生,以期为大家以后的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绿道景观;应用
  目前,绿道建设及推广已有多年的历程,保证机动车高速通行同时,确保市民出行的安全舒适,先进的绿道理念充分诠释了“绿色出行、安全出行”的人文关怀,与为市民出行创造便利,安全的场所。在此基础上融合海绵城市技术,将形成海绵型的生态绿道,成为生态保卫战中的“利器”。
  一、海绵城市
  (一)海绵城市内涵
  海绵城市主要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可以在自然环境的变化过程中,实现水体资源的有效释放和吸收,全面提高海绵城市水体资源的弹性,有效进行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同时,起到适度进行水释放利用的目标。海绵城市的核心是从生态系统出发,实现跨尺度地为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提供支持,从而起到优化循环利用自然水体的作用。达到根据自然环境的变化,在城市强降水中发挥出植物的蓄水作用,在城市干旱的情况下起到一定供水效果,在自然调节的基础上有效实现人工调节的目标。
  (二)海绵城市特点
  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城市园林植物有直接的关系,植物不仅是海绵城市用于蓄水的载体,也是重要的调节手段。通过城市园林植物的作用,可以实现分散储水、有效排水、合理调节的效果。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更注重经济性,强调以低成本的方式储存水资源。同时,能够利用现代化设施和信息技术,实现科学的储水与水资源控制,充分利用植物配置完善水循环系统,在科学控制污染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充分利用城市水资源,达到蓄补结合、综合利用的目标。
  二、绿道的定义、类型及功能
  (一)绿道的定义
  “绿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绿”表示自然存在――森林、河岸、野生动植物等。“道”表示通道和小径。两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相交叉所形成的一种生态廊道”。常见的自行车道、林荫道、滨河走廊和公园路两侧建有游步道的城市休闲道路等,都属于绿道的范畴。
  (二)绿道的基本类型
  城市滨河绿道:通常是衰败的城市滨水区重新开发项目的一部分。
  游憩娱乐性绿道:这类绿道距离通常比较长,是以自然廊道为主,包括河渠、废弃铁路沿线及景观道等人工廊道。
  具有生态意义的绿道:这类绿道通常沿河流、小溪、山脉线等,为野生动物的前夕和物种交换,人们的自然学习和打猎等提供良好的条件。
  景观和历史线路:通常沿道路、高速路或水路而建,对景区起到一定的纽带作用,为步行者提供避开汽车进入景区的道路。
  (三)绿道的主要功能
  组织交通:通过连接相互分离的空间环境,展现出绿道线性、连续性和可及性的特点,提供给人们愉快的交通体验。
  生态保护:通过缓冲带降低噪音,保护水土资源和多种生物的栖息环境,并通过鼓励使用情节能源的交通工具改善环境。
  游憩休闲:通过城市、景区和景点的串联,使得整个城市成为一个整合的户外活动场所,提高了内容的丰富性。而健康步道和自行车专用道的开辟,提供给人们更多的短时、短途锻炼场所和户外交流空间。
  社会文化:自然、历史或文化遗产廊道对公众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增加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且通过这种廊道的限定作用,使许多珍贵的自然和文化资源被保存下来而重新展现其魅力。
  三、绿道景观建设原则
  绿道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绿道的各个部分也是有机联系的。绿道建设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價值取向和生态导向,尊重山水自然基底,引导形成合理的城乡空间格局,体现地域景观特色与文化传统,满足当地居民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确保绿道生态、环境、民生和经济等多方面功能的实现。
  (一)因地制宜
  坚持因地制宜是绿道园林绿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充分利用地形、植被、水系等自然资源,结合市域生态廊道、生态隔离绿地、环城绿带和农田林网等构建绿道,使分散的生态斑块得以有机连接,从而构建和维护完整、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
  (二)坚持人性化设计
  坚持人性化设计是绿道建设的前提,仔细分析当地城市居民观光、生活的特点,组织人性化室外空间,所创造出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使人们尽量多接触绿色,多看到园林景观,可以随时随地地享受到新鲜空气、阳光雨露、鸟语花香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串联发展节点
  充分发挥绿道对各类发展节点的组织串联作用,尽可能多地发掘并展示本地具代表性的特色资源,提倡多元化。强调创新绿道园林绿化建设,应有别于公园的建设,它应以自然为主线,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生活领域,使身居闹市的人们能获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
  (四)契合城乡布局
  一方面,绿道应契合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功能拓展方向,有效发挥城市绿道在城乡之间、城镇之间以及城市不同功能组团之间的生态隔离功能,引导城乡形成合理的空间发展形态;另一方面,城市绿道应连通城镇内部的公园、广场、体育场馆、商业街、滨水休闲带等公共空间,成为公共空间的联系纽带,孕育城乡居民多样的公共生活空间,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四、海绵城市系统在绿道景观中的应用
  根据道路板块的分布,海绵城市具体实施的景观类型包括以下三类:
  (一)生态植草沟
  将海绵城市的技术手段融合在方案中。首先布置在机动车两侧的生态草沟,通过机动车两侧的开放式道牙将地表径流汇入到生态草沟,通过过滤和下渗,将地表雨水完全吸收,当降雨量超过草沟所容纳雨水峰值时,多余的雨水将通过问断分布的溢流口排入雨水管网中,从而使得径流控制最大化。
  (二)下沉式绿地
  在大道两侧绿道内间断布局了湿地水泡群,每个组团分布着3-6个下凹水泡,每个群组内的水泡之间通过池壁预留槽相连通,通过竖向高差来控制凹地内的水量,降雨量平稳情况下,雨水在各自水泡内滞留。当台风暴雨等特殊天气来临时,池塘内汇水面整体抬高,雨水由浅水泡留滞在深水泡中,在深水泡内形成小的水塘景观,多余的雨水将通过深水泡中设置的溢流口排入雨水管网中。
  此外,在草沟和下沉绿地内侧种植当地乡土水生植物,不仅控制了养护成本,还营造出良好的生境。
  (三)透水路面
  除了下渗绿地空间外,还将人活动的户外空间的铺装设计为透水性铺装,包括了透水砖铺装和透水混凝土两种模式,分别应用在人行道铺装和自行车道中。通过透水性面层和透水基层的处理手法,避免雨天路面过多积水,为人的出行提供舒适的空间。
  五、结语:
  总之,海绵城市系统,利用水的自然属性,充分发挥水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使得物种之间得以和谐共生,并改善局部空间的小气候,减少城市内涝,控制汽车碳排放,从而营造出生态优美的良好“生境”,使得绿道景观不仅是服务于城市交通和城市道路的功能需要和绿化需求,而成为生态保卫战的主力军,使绿道景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绿道”。
  参考文献:
  [1]常健.基于绿道类别的城市绿道发展方向分析[J].中外建筑,2015,07.
  [2]黄明东.城市绿道绿化的景观性与功能性建设探讨[J].绿色科技,2016,12.
其他文献
今年的两会,再度吸引了世界关注的目光.全球股市甚至一些原材料价格都曾随着两会信息直接发生波动.外媒甚至认为,世界都在阅读两会报告,两会出台的政策将直接影响世界经济.
刚才,对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重要批示和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文盛同志作了重要指示,心社、寿祥同志讲了重要意见,一定要坚决抓好落实.这次会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近年来高校教学工作者面临的问题之一。本文根据育教学研究课题,向同行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In teaching to enhance students’ practical
摘要:城市建设发展中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发展。在园林工程发展中,工程投标报价问题日益严重,如果不能对工程投标报价成本进行控制,不仅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对工程整体管理水平造成较大的影响。文章主要以园林绿化工程概述为切入点对园林工程投标报价成本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且依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措施,以望提高园林工程投标报价成本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园林工程
虽然关于开征物业税的探讨时日不短,而且在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对物业税已有了权威表述,但这些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真正让人们视线清晰起来的是,今年初广东省财政工
越南《经济时报》报道:越南纸业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武玉宝透露,由于许多年产几十万吨的外资大项目正在建设,三年后越南纸业年产能将达到数百万吨,是现在的3倍。国内纸业企业面临
期刊
中国有望率先摆脱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  郑新立(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中国经济一季度已经到了谷底。也就是说,中国将在今年底摆脱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根据多数经济机构和专家的预测,今年和明年都将是金融危机对世界影响最严重的时候,可能到了2011年世界经济才能开始回暖。中国有望比发达国家提前一年多的时间,率先摆脱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    公立医院将切断以药养医  陈竺(全国政协委
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供电局”)作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城市民生的大型国有骨干企业,以建成沿广深创新走廊深圳能源创新中心为发展定位,锐意进取,激发粤港
期刊
台湾东森新闻云日前援引日本《每日新闻》的报道称,2015年1至9月到日本观光的外国人比前年同期增加了48.8%、1448万人,而其中有四分之一是中国大陆人,且每人平均消费额为28.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