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四十七)国粹生辉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l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北京京剧院开始探索项目制运行管理机制,先后将项目制的运营管理方式应用于演出管理、市场运营、艺术创作,以及行政事务性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宝贵的经验。项目制是以创作演出项目为主体,辐射到剧院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对剧院的生产经营进行管理的运行机制,是以市场为导向组织推动生产经营的有效手段。实行项目制能够有效地打破制约剧院改革发展的瓶颈,调动全体演职员参与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实现按行归路、优胜劣汰,有效整合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演出质量。
  其实,项目制早已有之。过去的老戏班里有大管事负责项目的立项、运作等一系列事务,而现在的项目制则把职责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的责任人身上。可以说,北京京剧院的项目制是老戏班项目制的升级版。
  项目负责人代替大管事
  上世纪50年代初,京剧演出团体还没有公私合营,完全走的是市场化经营的路子,因此和现在区别很大。首先演员的戏饭都在票房里,所以像梅剧团这样的京剧团也不可能养闲人,团里固定的演员只有二十多人。若要到某地演出,就得在当地临时邀请演员搭班唱戏。
  说起搭班唱戏,这种形式类似如今北京京剧院项目制下的一个项目。项目是活的,搭班唱戏也是活的,它可以是一场演出,也可以是系列演出或者巡回演出。当然这中间也有区别,在老戏班,能立项的通常只有剧团里大管事一人,他负责成立项目,运作项目。
  而在北京京剧院项目制下,有多种立项方式,以三种立项方式为主:第一种由剧院指定项目负责人立项,第二种是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项目负责人,第三种由演员自己做项目负责人立项,三种立项形式相结合。北京京剧院的演出经营、艺术创作、艺术品质提高项目尽可能采用公开招标和合作的方式推动实施,择优选择有能力、愿意承担责任的演职员担任项目负责人,把排戏、演出的机会与是否承担责任,以及工作任务完成好坏有机地结合起来。演职员个人推动的项目尽量安排本人担任项目负责人,给予本人推动项目的主动权。剧院安排的项目要选择公道、正派,责任心强,以往完成任务好的人担任项目负责人。
  自项目制实施起,北京京剧院已经成功推动了很多项目。比如新编京剧《风雨同仁堂》,由主演赵葆秀当项目负责人;新编历史剧《屈原》,由朱绍玉做项目负责人;经典大戏《状元媒》也以项目制方式运行,以及现在正在进行的经典大戏《赵氏孤儿》由主演朱强做项目负责人。项目制发展到现在,引进了一种更新的形式,采取“京剧合伙人”的方式,以剧组为单位,首次改变了200年京剧演出体制,入股分账,自负盈亏。2015年4月即将上演的小剧场京剧《碾玉观音》就是以这种新形式立项,开启了青春京剧票房的新时代。
  编剧先在北京京剧院召开的创作研讨会上提出了最初的选题计划,获批后项目负责人开始下一步工作:统筹项目,组建主,及演职人员班子。
  演员的组配灵活调动
  项目负责人的工作非常复杂,仅在项目的组建上就颇费心力。拿北京京剧院的小剧场京剧《惜·娇》来说,整部戏风格清新唯美,那么从舞美灯光上就要往这个风格靠拢。作为该项目负责人的李卓群认为,项目制对于创作是一举两得,既便于导演采取主观能动性,选择真正适合的同事加入,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在演员的组织上,老戏班唱戏通常是在演出当地的梨园行里寻找合适的演员。而北京京剧院的项目制说白了是全院一盘棋,每一个项目都可以调配演员、工作人员加入,需要剧院的协调,这是一项需要高度精密和逻辑性的工作。每一次协调项目负责人都亲自参加,这样可以了解每一个演员的实际行程安排,也可以了解其他剧组在干什么,避免了创作的重复。以前一个演员只能跟一个戏,对于演员是一种时间和经历上的束缚,项目制后可以灵活调动,便于执行工作,也可以结合艺术创作。
  可以看出来,不论是老戏班搭班唱戏,还是现在的立项演出,演员的组配都是非常灵活的,所谓船小好掉头,灵活的运作机制往往能够更好地抓住市场的商机。不过演员搭班唱戏机动灵活也势必要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固定演员和临时组合演员的排演磨合问题。
  如今的北京京剧院,项目演出的演员磨合工作由项目负责人负责。虽然磨合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但项目负责人的反馈是,即便参加演出项目的演员来自不同的剧团,可大家毕竟是一个院的同事,对彼此的特点已有一定的了解,加之演出的剧目本就熟悉,因此磨合上只要项目负责人稍微说一说,和年轻的演员沟通一下就已毫无隔碍。
  相较而言,老戏班演员的磨合就要麻烦一些。一个是临时邀请的演员并非来自一个院团,彼此都不大熟悉;再一个以梅剧团为例,无论从身份上来说,还是从节省开支的角度,一个剧团的头牌演员、像梅兰芳先生这个级别的人物,是不可能提前好几天来某地的剧场,等着进行彩排、响排,最后再演出的。彩排、响排的任务就落在了大管事的身上。您可别小瞧这个监排的工作,它要求在仅有的几天时间里,大家得相互沟通好,把戏演纯熟。待到演出时,和没参加彩排的梅先生配合得天衣无缝。作为梅先生彩排的替身,大管事李春林不光要深谙梅派艺术到炉火纯青之境,了解梅先生在台上举手投足的习惯,而且同台其他演员的戏份他也要烂熟于心。这样他才能在白驹过隙般的时间里把一出戏排好,把不曾常年合作的演员整合到一起。
  在老戏班,服装道具的管理自然是剧团大管事的分内工作。仍拿梅剧团来说,在那个年代,除了梅先生有自己的演出服装外,一般的演员是没有自己的服装的。通常来说,只带一个小靴包,因为每个人的脚不一样大,包里装着自己演出的靴子,另有些贴身衣物。大件儿的演出服就得去北京石头胡同三义永戏装社去租。通常去某地演出前,大管事会把需要的服装道具写在单子上。这时您会感觉大管事的脑子就像现在电脑的资料库一样,特别好使。当然不好使也不行啊,一旦到了某地的演出现场,忽然发现少带了某件服装、某样道具,再想补充是万没可能,那时可没有现在的快递公司。所以大管事脑子必须得清楚,心细如发,每出戏用什么服装、什么道具,乃至头上戴的、手里拿的、屁股底下坐的、台子上摆的,桌子什么颜色、什么花纹,都要因戏而异。   再说北京京剧院,院里的演员原来只负责演出,现在成了项目负责人,除了负责演员调配、负责演出排练外,服装道具的管理也成了分内之事。例如一个项目需要院里提供什么服装,服装适不适合剧中角色,新的道具怎么制作,道具坏了怎么办?这些都需要项目负责人操心。好在如今的服装道具都属于院里的,院里还有衣箱师傅专门管理,项目负责人只要和服装、化妆、道具、音响等各部门师傅沟通就行,免去了花钱租赁的烦恼。
  项目制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演员积极性
  当演员找全了,排练也磨合好了,服装道具都置备完了,就该挂牌卖票了。在清末民国时期,京剧有点类似现在流行歌曲的意思,普及率和受欢迎的程度很高,根本不愁票房的问题。像梅先生这个水准的京剧大师,放到现在就得算天王巨星的级别。所以当时全国的某个剧场,想要请梅先生来这里开一场“演唱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们根本就找不着梅兰芳先生。大管事李春林的孙子李正森回忆,他曾和吴素秋等老一辈艺术家到天津某剧场演出,剧场的刘经理对他说:“那会儿,你们家我可去过好几回,想请梅先生来,找不着他啊,就得找李八爷。”
  所以您看出来了,那会儿的京剧市场是卖方市场,名角儿名家一票难求,像李春林这样负责联系业务、业务洽谈的大管事,是梨园行的红人,社会地位非常高,也不愁戏没得演、票卖不出去。
  可是时钟拨回到现在,改革开放30多年。外来文化波涛汹涌,文化多元得色彩缤纷,像京剧这样的传统艺术也渐渐从大众文化变成了小众文化。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与深化,剧院原来僵化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很难适应文化市场的新节奏。就这样,京剧市场眼看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演员们虽然仍旧人人端着铁饭碗,可却发现这饭碗的碗口越来越小。在项目制之前,剧本创作由创作部门完成,彩排演出由演员完成,每个部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就不管了,与市场和观众是分离的。北京京剧院考虑到这个问题后,要求主创人员必须跟市场接轨,于是,推动项目制的实施,列入议事日程。
  演出结束后要结算票房收入时,在老戏班这个工作由大管事来做,他会根据每个人在演出中的付出将收入按劳分配。由于买卖是自己的,因此老戏班演员的积极性很高。而北京京剧院的项目制,演员们申请的项目也是属于这个团队的,项目收入会按一定的比例分配。票房越高,演员的收入越高。
  以《碾玉观音》为例,该剧的导演和服装设计两个主创以创作费参与入股,所有的演员(十二剑客由8位演员和两位主奏组成)按排练费来入股。按照项目制规定,项目收入的40%上交给京剧院,剩下的60%作为劳务费发放给相关人员。所以挣得多给得多,挣得少给的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京剧院为了进一步鼓励大家抢夺市场,把小剧场前41场的演出收入100%全部作为劳务费发放给剧组了。这个41场是经过严格核算的:小剧场有250个座位,平均票价120元,要让剧组每个人可以挣到市场标准的创作费的话,每场上座率达到六七成才能保证平均收入,因此市场压力非常之大。项目的创作、演出跟收入紧紧挂钩,每个人都非常有积极性,发动周围的朋友拉票,用实际行动支持剧目走向市场。
  票房的压力切切实实压在项目负责人头上,对于4月份就要上演的《碾玉观音》来说,如何看待这种压力呢?项目负责人李卓群说:“我是《碾玉观音》的编剧和导演,同时也是制作人。一般人认为,编剧和导演是纯感性的,而制作人是纯理性的。一方面想着怎么花钱,一方面想着怎么制约花钱,看上去是相互矛盾的。但是我认为如果没有经济的支持,导演再怎么天马行空的想象都无法实现,因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可以防止我们盲目为了做大花钱,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更懂得合理运用经济条件去实现舞台最好的效果。另外剧院给我们前期阶段的制作费用足够了,我们只需要用真正的好戏去闯开市场。”
  的确,之前编剧、导演只管创作,演员只管上台演戏,大家都没有市场的压力。项目制将票房收益跟演职员切身利益紧紧挂钩,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演员积极性,大家都在尽力为票房出力。剧组上下拧成一股绳,一切只为演好戏,这样的鼓励机制下,为打造精品剧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找到了市场,谈妥了价钱,调派好了人力,准备妥了道具,再往后就该登台演出了。在京剧院,项目负责人通常是一出戏的领衔主演,登台演出责无旁贷;在老戏班,演出时大管事也不能和观众一样踏踏实实地看戏。在演戏的时候,大管事通常在侧幕条做舞台监督。有时也会亲自上阵,譬如梅剧团有那么几出戏,梅兰芳先生每次演出必点李八爷同台。像梅先生演《生死恨》,一定要让李春林来演瞿士锡;梅先生演《凤还巢》,一定要让李春林来演洪功……
  我曾经问过大管事李春林的孙子李正森:大管事这么重要,将来还会回来吗?
  他的回答是,咱们国家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如果以后京剧恢复了“个人组班”或者“民营公助”之类,私人戏班想在市场里生存,肯定还需要大管事这样的人才。也许那时,大管事还会回来。
  当时听了李正森的回答,我本以为大管事的回归定是遥遥无期。可当你了解了项目制之后,就不由得发现大管事其实已经回来了,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换了一个名字而已。项目制下的项目负责人实际上就扮演了老戏班大管事的角色。只是大管事偏重运营和管理,兼职演出;项目负责人则偏重演出,兼职运营和管理。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这两种角色在根本上还是有区别的,笔者也表示赞同,这其实是由于时代背景和市场状况的不同造成的。在老戏班的时代,市场兴旺,私人班社能够生存发展,就有大管事存在。在如今,私人班社难以生存,即使勉强维持也很难保证演出的艺术品质。所以李恩杰院长提出的项目制无疑是现今最好的选择。北京京剧院是演员的后盾,是作品的把关者。同时京剧院通过项目制解除了演员的束缚,将演员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在京剧市场成熟之后,一定是公营剧团、民营公助剧团、私营班社共存的时代。但在这之前,北京京剧院实行的项目制,无疑是向着那个美好的时代走出的重要一步。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
其他文献
亲情和爱情是最美的事  作为一名职业摄影记者,魏尧习惯用相机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拍《怀孕日记》也是出于职业本能。在妻子怀孕的第30天,他为妻子拍了几张照片,没想到这随手的一拍,竟一直拍到了龙凤胎宝宝木木和朵朵降生。  魏尧和juju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生日都是7月23日。他们不是北京人,而是来北京工作时认识的,同属一个系统,一起入职培训。后来,同事去要juju的MSN,魏尧发现她邮箱带着“723”
期刊
1968年冬,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八点多钟,又起晚了。  “文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老爹被打成“走资派”,被造反派关了“牛棚”。老娘上班路远,早早地走了。我懒洋洋地起床、洗漱,吃了早点,背起书包,走出家门。楼群中的寒风格外肆虐,我被迫转过身走路,“以退为进”。  学校在搞“复课闹革命”。现在回想起来,颇有些滑稽:“复课”,但还要“闹革命”!每天学校课堂上都闹哄哄的。老师在台上讲课,时有迟到的学生
期刊
现代人总是喜欢抱怨,抱怨工资少,抱怨待遇低,抱怨社会冷漠,抱怨工作量大……但是,我们在抱怨的同时有没有问过自己一句——你,到底为这个社会做了什么?  有这样一种人,领导指哪儿他打哪儿,从不抱怨,从不索求,但他们的人生写满了朴实的光辉。他们用一生回报社会,得到的是心灵的平静。  在一个温暖的下午,我们走进了北京市劳模温庭枢的家中。温老出来给我们开门,进屋内,我们看到老伴坐在床上笑眯眯地迎接我们。屋子
期刊
张鹏,一个石景山区的普通人,一个宁夏、甘肃“西部阳光行动”的志愿者,一个敬老院老人的好儿子,一个从学生时代就爱上志愿服务的公益人。 近20年来,他加入动物保护和救助的公益组织,一干就是3年;在随“西部阳光”赴宁夏、甘肃支教期间,他自掏腰包4000元为当地清真寺小学更换变压器;汶川地震,他和朋友组织了价值4万元的物资支援灾区;资助贫困山区学生达20余人;每年还为动物保护组织捐赠狗粮;北京奥运会那年,
期刊
门风  门风,就是人们常说的家风,即一个家庭的风气。  有些人好像没有这种意识,以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跟家里其他人没有什么关系。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别说一个大人了,就是一个孩子,您从他的一言一行,都能看出他的家庭是什么风气。所以,老北京人往往从孩子的言谈举止,看他父母的教养,看他家里有没有规矩,看他是什么家风。  老北京人是非常重视门风的。从前,自己的孩子跟什么人一起玩儿,首先看他的家风怎么样。这
期刊
对于京城的爱书人来说,每年四五月去地坛淘书已经成了生活中的保留项目。按照惯例,绿荫红墙的地坛公园将会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数以万计的书虫涌入那里,徜徉在书海之中,逛摊位、淘珍本。然而2013年春天,这一景象已不复存在。  北京地坛书市原名“北京特价书市”,从1990年启动以来,已经办了50余届。书市地址也由最初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国图、首都体育馆,到最终固定于地坛公园。22年来已经成为北京人文化生活的一
期刊
小雪回国前,显然没有估计过国内的就业形势。在北师大读博期间,她有两年时间作为交换生,到英国学习。学业成绩出色,也有国外学习经历,小雪对自己的就业充满信心。  “就业确实比想象中的难。”小雪说。她在网上投了很多简历,都没有回音。有时候去面试,发现一个岗位应聘者中居然有十几个博士。这让她不得不改正自己原有的观念:不是读了博士找工作就高枕无忧了。  小雪学的是法学专业,十几年前的热门专业,到现在已是到哪
期刊
他是1995年春晚节目《醉鼓》中跳得最高的小伙子;2000年,他和艺术大师谭盾合作,自编自演了编钟乐舞《周朝六舞图》;2004年,他参与了由张艺谋导演的雅典奥运会北京8分钟演出;2007年,他在歌剧《秦始皇》中跳着中国的舞蹈进入世界舞台;2014年7月,他将现场弦乐四重奏与当代视觉艺术的精彩融入到舞蹈《镜界》中,再次令人震撼……  他是黄豆豆,个子不够高,腿也不够长,曾是一个先天不足的舞蹈者,却成
期刊
记者:《屈原》在服装上作了哪些设计?  彭丁煌:屈原是深入人心的形象。之前大家见到的屈原来自绘画作品或者电影作品。可以说,那种形象人们已经非常熟悉了。大家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再用京剧来表现屈原的形象会变得很难。因为京剧有很多程式化的艺术形式,如果用传统的扮相来塑造屈原的形象,可能很多观众会觉得台上那个人物不是屈原。这样一来,屈原的形象设计就成了头等难题,但只要屈原的形象有了突破,其他人的形象设
期刊
说起先农坛体育场,北京人印象最深的是1995年北京国安足球队在那里掀起的绿色狂飙。后来国安移师北京工体,先农坛变得沉寂,其实先农坛体育场仍在寂寞中完成着它的各项功能。而先农坛体育场的价值在于,它是北京第一座大型体育场,而且在建国初期将近10年的时间里承担着国家体育场的职责。  生于沦陷,命运多舛  五四运动提倡的科学、民主的思想也引起人们对体育的进一步重视,尤其体育在各级学校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逐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