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文科生?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f30311320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雪回国前,显然没有估计过国内的就业形势。在北师大读博期间,她有两年时间作为交换生,到英国学习。学业成绩出色,也有国外学习经历,小雪对自己的就业充满信心。
  “就业确实比想象中的难。”小雪说。她在网上投了很多简历,都没有回音。有时候去面试,发现一个岗位应聘者中居然有十几个博士。这让她不得不改正自己原有的观念:不是读了博士找工作就高枕无忧了。
  小雪学的是法学专业,十几年前的热门专业,到现在已是到哪儿应聘都是“一堆一堆的法学毕业生”。“扩招后,法学专业的学生更多了。以前本科不是学法律的学生可以考法律硕士研究生(非法本法硕),而本科学法律的学生只能考法学硕士研究生。现在都能考法律硕士研究生了。” 小雪说。
  根据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是工学,最低的是法学,文科类专业普遍在就业率中殿后。“所有的学校都开办相同的专业,不少专业在全国有上百所大学在同时招生,造成了人才的浪费。有的学校根本不具备招生的条件,也上文科的新专业,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业务素质差,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周石教授如是说。
  小雪没有想过放弃专业改行。从本科到博士,学了近十年的专业,丢掉太可惜。如果不放弃,除了和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竞争,还得面对“女性”的性别难题。最终小雪选择回父亲的公司帮忙打理生意。
  然而,并不是所有文科生都像小雪一样幸运,如果没有一个“土豪”爸爸作后盾,他们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
  文科男的三不孝
  早在2010年,复旦大学发布的《2010复旦就业行业报告》中显示,依据近几年各院系毕业生就业实际流向的统计分析数据,文科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与专业相关性越来越低,尤其在人文类基础学科如文史哲等专业上,毕业后,从事与专业对口职业的学生甚至不到一半。
  “随着国家基础建设的力度加大,经济增长点拉动主要集中在高科技、机械加工制造等产业,理工科特别是工科人才的需求量比文科大一些。文科专业有些是为社会长期和谐发展服务,属于基础学科,这样的人才需求量比较少。”周石教授说。
  不少文科类本科毕业生选择用读研来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加分,但事实上,文科生考研相对理科生困难许多,因为如果想跨专业考研,读就业好的专业,需要参加数学统考。而文科生在大学四年,数学最多只上过基础课。毕业生张昊说,“除了自学数学,还要另外自学理工类专业课,跨专业考研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我们班一些‘文科男’聚在一起时常开玩笑说,现在大学里流传着新‘三不孝’:学文读研没女友,他们‘文科男’三个全占。”就读于吉林师范大学的王思佳说:“‘学文’、‘读研’就不用说了,我们女孩子们都知道,‘文科男’以后收入较低,没人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就连我们自己文科专业的女同学也不会轻易选择他们的。”
  扩招,罪魁祸首?
  “文科生没有自己的专业,大学读的所谓专业,其实都是理论知识,专业大多也不是‘不可替代’的,以后在公司的发展也有局限,无法从事其他类别的岗位。加上有的文科生有些轻狂,眼高手低,所以我们不愿意要文科生,也不可能给他们开出较高薪水。”在一家从事外贸进出口业务的公司负责人力资源工作的吴先生告诉记者。
  有关人士告诉记者,高校文科类专业目前扩招严重,许多学院为了升格成大学,疯狂增设文科专业。“如果增设理工科专业,需要大量资金建实验室,购置器材,花钱引进专业课教师等先期投入。但增设文科专业就不用这么麻烦了,不用实验室,教室也是现成的,老师可以从基础课老师那里调整过来。”而这样的扩招模式,也导致文科专业教学陷入理论化和空壳化的局面,与实践严重脱节,影响学生未来就业。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字显示,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理工类本科毕业生393442人,文科类本科毕业生144807人。而2010年时,全国普通高校理工类本科毕业生为1293114人,文科类本科毕业生总数为751918人。其中增速最快的是文学类,毕业生总数在2010年为487520人。不难看出,就业最为困难的文科专业,恰恰是学生增长幅度最高的专业。
  文科类专业学生数量飞速增加,而就业市场却难以消化。相关专家建议,应当对新增文科类专业加强审核力度,同时减少文科类专业在本科阶段的招生。因为很多文科类专业和工作,需要较为丰富的知识背景和必要的人生阅历才能更好地学习和从事。
  “在国外,刚毕业的学生就业不一定很理想,前两三年可能会比较难熬,但是经过两三年的缓冲期之后,找工作会比较顺利。”从英国留学归国的郭亮说,“学校可以提供与社会相结合的培训,主要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调整预期,也可以帮学生做一些心理辅导,避免学生找工作太迷茫。上世纪90年代以前,大学都是培养精英人才,现在的大学已经成为普通的大众化教育,社会应该放低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大学生可以适应一两年再融入社会。”
  寻找遗失的家园
  在无数文科生忧虑和彷徨的背后,是社会对理科生的热捧。随着就业市场的需求,理科生成了抢手货。可以说每当一大批理科生走进社会的时候,也必然有另一批学生开始步入理科的学习生活中。于是理科生的队伍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走入社会,并成为社会精英的理科生,也开始凭借着自己在自然科学领域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成为了学弟、学妹眼中了不起的人物。
  理科生之所以了不起,还在于如今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理科生代表着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而先进科学的发展将直接影响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竞争力。因此国家近些年来颁发的各种政策都旨在推动理工科的发展,而国家每年颁发的理工类科研资金也远远大于文科的研究资金。这就进一步促进了理工科发展的强势走向,从而形成了重理轻文的尴尬现象。
  在短时间内对这种理科生了不起的崇拜还将持续下去,这是中国发展的需要,重理轻文现象一时半刻也不会发生多大的改变。但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样学术理科化的一枝独秀也有其有效期。毕竟中国想要走在世界前列,必须要实现百家争鸣的,理科与文科的共同发展,在解决完中国科技落后的主要矛盾后,其人文发展必定会再度被提上日程。
  社会发展到今天,毒奶粉、毒食品、伪劣产品的不断出现,足以说明我们的科学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因为没有一定的科技能力,没有对自然科学的绝对掌握,是不可能造出这样一些毒害中国人的产品。这是什么造成的?是人们的道德意识、责任意识没有发展的结果,归根到底是重理轻文的后果!
  高科技再怎么发展,只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让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加缤纷,却不能改变社会的现状,找回渐渐遗失的精神家园。因此在发展科技的时候,必须要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文科与塑造人的心性、为人处世紧密相连,与学生今后所处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紧密相关。如果说理科是推动火箭正常发射的燃料,文科就是这个火箭的主要骨架,只有它才能指导人生的发展以及国家的未来,使他们不走入错误的轨道。而现代社会上逐渐增多的孔子学院、哲学学院,也在进一步地将文科教育拉入中国教育的重要进程。其目的就是更好地培养一批有才能的人,有道德的人。
  因此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不能再重理轻文,要让文科与理科共同发展。因此未来社会中最了不起的人,不是理科生,也不是文科生,而是德才兼备,既能掌握自然科学,又有厚重的道德修养的人!
  (编辑·韩 旭)
  hanxu716@126.com
其他文献
老话讲“东四西单鼓楼前,王府井前门大栅栏,还有那小小门框胡同一线天。”门框胡同之名可与京都几大繁华之地比肩,就是因为它的京味小吃街深入民心。而爆肚冯可谓小吃街的代表之一。清光绪年间,“爆肚冯”由山东陵县人冯立山创业于北京后门。清光绪末年由第二代传人冯金河(1888年生)继续经营爆肚。他在经营中潜心钻研、精心制作,使爆肚味道浓厚,深受宫内画匠、太监以及旗人的偏爱。后经宫内当差太监的推荐,爆肚冯成了清
期刊
听一个厨师长说过,京城一般饭馆招厨师,会用两道菜进行考核,一是醋烹土豆丝,二是要做一条鱼。  醋烹土豆丝虽说是极普通的一道素菜,可一上手,就能大致了解这个人的烹调技艺。首先,看的是刀工,土豆必须切得薄厚均匀,粗细不二。投入水盆,要根根挺立,宛若菊花的针瓣。轻搅两下,淀粉溢出,捞出的土豆丝亭亭玉立、个性张扬。  烧热煸锅,放油些许转匀,投花椒六七粒,椒香味出,剔出花椒。放姜末少许,米醋一调羹,控干水
期刊
2014年5月25日台湾微书书法家章厚伦先生来京参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百名将军及书画艺术名家全国书画展”,同时捐赠了微书作品《红军长征史》。  章厚伦先生,台湾书学会会员、台湾苗栗书画教育学会理事、广西钦州书画学会会员、台湾苗栗书法协会会员。  先生中学毕业就挑起家庭重担,回想起往昔,章先生笑谈当时国家提倡“以国家兴亡为使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自己则是“以家庭兴亡为使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
期刊
新闻聚焦  2014年3月20日,《中华美德故事汇》精品场演出在“少儿戏剧场”拉开了帷幕。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副司长王丰、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陈冬、首都精神文明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滕盛萍、巡视员尹学龙、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吕先富、中国京剧研究所所长赵景勃、首都精神文明委员会办公室未成年人工作处处长常建军、北京市文化局办公室主任路斌,在学院领导的陪同下观看了演出。  《中华美德故事汇》是“少儿戏剧场”演出中的“重
期刊
亲情和爱情是最美的事  作为一名职业摄影记者,魏尧习惯用相机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拍《怀孕日记》也是出于职业本能。在妻子怀孕的第30天,他为妻子拍了几张照片,没想到这随手的一拍,竟一直拍到了龙凤胎宝宝木木和朵朵降生。  魏尧和juju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生日都是7月23日。他们不是北京人,而是来北京工作时认识的,同属一个系统,一起入职培训。后来,同事去要juju的MSN,魏尧发现她邮箱带着“723”
期刊
1968年冬,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八点多钟,又起晚了。  “文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老爹被打成“走资派”,被造反派关了“牛棚”。老娘上班路远,早早地走了。我懒洋洋地起床、洗漱,吃了早点,背起书包,走出家门。楼群中的寒风格外肆虐,我被迫转过身走路,“以退为进”。  学校在搞“复课闹革命”。现在回想起来,颇有些滑稽:“复课”,但还要“闹革命”!每天学校课堂上都闹哄哄的。老师在台上讲课,时有迟到的学生
期刊
现代人总是喜欢抱怨,抱怨工资少,抱怨待遇低,抱怨社会冷漠,抱怨工作量大……但是,我们在抱怨的同时有没有问过自己一句——你,到底为这个社会做了什么?  有这样一种人,领导指哪儿他打哪儿,从不抱怨,从不索求,但他们的人生写满了朴实的光辉。他们用一生回报社会,得到的是心灵的平静。  在一个温暖的下午,我们走进了北京市劳模温庭枢的家中。温老出来给我们开门,进屋内,我们看到老伴坐在床上笑眯眯地迎接我们。屋子
期刊
张鹏,一个石景山区的普通人,一个宁夏、甘肃“西部阳光行动”的志愿者,一个敬老院老人的好儿子,一个从学生时代就爱上志愿服务的公益人。 近20年来,他加入动物保护和救助的公益组织,一干就是3年;在随“西部阳光”赴宁夏、甘肃支教期间,他自掏腰包4000元为当地清真寺小学更换变压器;汶川地震,他和朋友组织了价值4万元的物资支援灾区;资助贫困山区学生达20余人;每年还为动物保护组织捐赠狗粮;北京奥运会那年,
期刊
门风  门风,就是人们常说的家风,即一个家庭的风气。  有些人好像没有这种意识,以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跟家里其他人没有什么关系。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别说一个大人了,就是一个孩子,您从他的一言一行,都能看出他的家庭是什么风气。所以,老北京人往往从孩子的言谈举止,看他父母的教养,看他家里有没有规矩,看他是什么家风。  老北京人是非常重视门风的。从前,自己的孩子跟什么人一起玩儿,首先看他的家风怎么样。这
期刊
对于京城的爱书人来说,每年四五月去地坛淘书已经成了生活中的保留项目。按照惯例,绿荫红墙的地坛公园将会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数以万计的书虫涌入那里,徜徉在书海之中,逛摊位、淘珍本。然而2013年春天,这一景象已不复存在。  北京地坛书市原名“北京特价书市”,从1990年启动以来,已经办了50余届。书市地址也由最初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国图、首都体育馆,到最终固定于地坛公园。22年来已经成为北京人文化生活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