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6月9日,北京市“联合会杯”中学生华语辩论公开赛年度总决赛在人大附中举行,这也是首次在人大附中举办的辩论方面的全市总决赛。人大附中以15:0大胜夺冠,黄亦宸同学获得“全程最佳辩手”称号。
本届比赛邀请了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中学生队伍,实际上是京津冀三地的跨省市总决赛,也体现了京津冀一体化的融合思路。“聯合会杯”赛制特别有挑战性,从初赛、复赛、半决赛到决赛,全程采取单淘汰制度,输掉任何一场比赛,队伍就此止步,也就是说不能有任何闪失和意外。而辩论赛又是一个变数很大的思维和语言乃至心理的竞技活动,因此,在组队和备战上,不能有任何疏忽,必须全力以赴。
辩论三大收获:拓宽思维关注时事 磨合团队
学生:张颢议 王逸文 黄亦宸 高可心 戴旭升
教师:孙江波
人大附中纵横四海社是负责校内外辩论比赛的学生社团,在最近四年的比赛中,三次获得北京市“联合会杯”冠军。
张颢议:时事类辩题是本次辩论赛的一大特色。这次比赛从初赛到决赛,与常见的探讨价值观的比赛不同,四场比赛清一色采用了时事类辩题,这样与时事紧密相关的辩论赛我们还是第一次参与。从探讨北欧国家试行的“无条件基本收入”这一高福利制度是否适用中国,到对校外培训机构层出不穷的现状发表见解,再到分析新闻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四个星期的比赛进行下来,虽然在资料的查阅、消化、理解和运用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也遭遇了很多困难,但是备战和比赛的过程增强了我们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认识,提升了我们发表见解的能力,也培养了我们关注时事、分析时事、胸怀天下的胸襟。
王逸文:时事类的辩论锻炼了大家的思维。众所周知,一个政策的出台往往要考虑诸多方面,归纳起来,便有了“需根解损”,即需求性、根属性、解决力、损益比,这也是政策辩的判断标准。从政策是否被需要,到是否能根本解决问题,再到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这使我们思考更加周全,更着眼于大局,同时还要考虑细节,因为细节可以决定成败。辩手们普遍认同,辩论的思维方式会对学习和生活造成深远的影响。具有辩论思维,遇到问题时,思考会!更有逻辑性,更能够做出让自己无悔的选择;写文章时,条理也会更清晰。
黄亦宸:这次辩论令我对团队合作的体会尤为深刻。无论是辩论前的准备,还是场上的搏杀,都特别依赖团队合作。一支合作不融洽的队伍,即使单个辩手水平再高,也难以发挥出集体作战的优势。如何做到团队密切合作呢?从场上来说,需要随时关注队友的质询,并在下一轮辩论中对对方暴露的漏洞予以攻击;随时聆听队友的陈述,自己发言时注意发扬本方优势,或是弥补本方欠缺;自由辩论时完成自己的任务,不怯场、不抢话,轮流发言,形成“排山倒海”之势。只有高效的团队合作才能让团队实力最好地展现出来。通过参与一次次辩论,我更深刻地领悟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体验、尝试了不同的合作方式,对于以后的学习乃至毕业之后的生活大有裨益。
高可心:能全程参与这次比赛是我最自豪的事情之一。不仅因为赢得了一个满意的结果,更令人激动的是能够更真切地体验与队友们齐心协力、精神高度集中的备赛时光,能够在高水平的教练和老师的指导下于实战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而获得了各位评委的现场点评指导也是一大收获。
戴旭升:过去一直以辩手的身份参与辩论,不知不觉地竟变成教练组的一员了。作为教练,压力和紧张感其实没有做辩手来得强烈,因为毕竟不用自己上场比赛。但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持久和多方面的焦虑:要关注每一位辩手、每一道辩题和每一场比赛的进度和其他问题,并及时给出解决方案。备赛过程中一个有趣的事情是,忙碌到最晚的往往是教练组,我们有时商量第二天的安排,有时讨论辩手们的表现。
辩论,不仅给予我们一个思想碰撞的平台,也给了辩论队的同学们又一次挑战技能、磨炼意志的机会。感谢为了这次比赛付出努力的老师和教练们,感谢各位辩论社成员,希望能在今后的辩论之路上再次并肩作战。
政府应不应管制校外培训机构(半决赛题目)
正方攻辨陈词:
今天我们说要管制校外培训机构,主要谈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而现在有很多校外培训机构只是随便租用一间教室,消防都是问题,这个是需要管制的。第二个是价格问题,校外培训机构收取的培训费价格不断攀升,对学生及其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甚至进一步强化了教育不公平,这是第二个要管制的理由。第三就是校外培训机构为了竞赛拿奖等原因大量讲解超纲内容,教学进度一赶再赶,学生们感到压力非常大。调查显示,很多学生表示上课外班是他们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个也是我们想要管制的理由。
对方同学有一个论点很有意思,他告诉我们校外培训机构很难管,所以我们干脆不要管了。这个说法就好比小偷儿很难抓,算了,不要抓了,对方这个态度令我方很困惑。我方认为,面对我方陈述的严重问题时,政府应当插手,即使再难监管,这也是政府的职责!
反方攻辨陈词(人大附中):
首先要进行区分,今天我们讨论的要管制的内容,应当是校外培训机构独属的。如果正方同学今天想要和我讨论校外培训机构的设施应该符合消防标准,那不好意思,这个不叫“管制校外培训机构”,这可能叫政府执法之类的。如果正方辩友想讲这个,那我就不知道正方留给我们的论证空间在哪里了。所以这个时候正方谈的安全类问题,我觉得不应该是今天讨论的内容。
好,然后我们来看正方观点。正方立论时说得很不清楚,然后二辩回答我质询的时候终于告诉我他们的政策是啥了,除了刚刚切出去的部分,基本上一个是培训价格,一个是超纲教学带来了压力。然后我问具体价格怎么管呢,正方的对策是只管制虚假广告。
首先我们看虚假广告。我方认为这点不需要政府插手,市场就可以自己调节,学生们也不傻。一个教我辩论的人,我用他的方法参加比赛,却被0:3击败,那我自然不会再上他的课。不光自己不上,我可能还通过口耳相传或者互联网等工具宣传这个老师水平很差。而教育这个行业恰恰最需要的就是口碑。据调查,80%的调查者选择校外培训机构更看中品牌和规模。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市场调节。所以虚假宣传这件事很容易发现并解决。而且正方说有虚假广告就可以无限制提价这件事,我觉得是和经济学常识冲突的。
本届比赛邀请了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中学生队伍,实际上是京津冀三地的跨省市总决赛,也体现了京津冀一体化的融合思路。“聯合会杯”赛制特别有挑战性,从初赛、复赛、半决赛到决赛,全程采取单淘汰制度,输掉任何一场比赛,队伍就此止步,也就是说不能有任何闪失和意外。而辩论赛又是一个变数很大的思维和语言乃至心理的竞技活动,因此,在组队和备战上,不能有任何疏忽,必须全力以赴。
辩论三大收获:拓宽思维关注时事 磨合团队
学生:张颢议 王逸文 黄亦宸 高可心 戴旭升
教师:孙江波
人大附中纵横四海社是负责校内外辩论比赛的学生社团,在最近四年的比赛中,三次获得北京市“联合会杯”冠军。
张颢议:时事类辩题是本次辩论赛的一大特色。这次比赛从初赛到决赛,与常见的探讨价值观的比赛不同,四场比赛清一色采用了时事类辩题,这样与时事紧密相关的辩论赛我们还是第一次参与。从探讨北欧国家试行的“无条件基本收入”这一高福利制度是否适用中国,到对校外培训机构层出不穷的现状发表见解,再到分析新闻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四个星期的比赛进行下来,虽然在资料的查阅、消化、理解和运用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也遭遇了很多困难,但是备战和比赛的过程增强了我们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认识,提升了我们发表见解的能力,也培养了我们关注时事、分析时事、胸怀天下的胸襟。
王逸文:时事类的辩论锻炼了大家的思维。众所周知,一个政策的出台往往要考虑诸多方面,归纳起来,便有了“需根解损”,即需求性、根属性、解决力、损益比,这也是政策辩的判断标准。从政策是否被需要,到是否能根本解决问题,再到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这使我们思考更加周全,更着眼于大局,同时还要考虑细节,因为细节可以决定成败。辩手们普遍认同,辩论的思维方式会对学习和生活造成深远的影响。具有辩论思维,遇到问题时,思考会!更有逻辑性,更能够做出让自己无悔的选择;写文章时,条理也会更清晰。
黄亦宸:这次辩论令我对团队合作的体会尤为深刻。无论是辩论前的准备,还是场上的搏杀,都特别依赖团队合作。一支合作不融洽的队伍,即使单个辩手水平再高,也难以发挥出集体作战的优势。如何做到团队密切合作呢?从场上来说,需要随时关注队友的质询,并在下一轮辩论中对对方暴露的漏洞予以攻击;随时聆听队友的陈述,自己发言时注意发扬本方优势,或是弥补本方欠缺;自由辩论时完成自己的任务,不怯场、不抢话,轮流发言,形成“排山倒海”之势。只有高效的团队合作才能让团队实力最好地展现出来。通过参与一次次辩论,我更深刻地领悟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体验、尝试了不同的合作方式,对于以后的学习乃至毕业之后的生活大有裨益。
高可心:能全程参与这次比赛是我最自豪的事情之一。不仅因为赢得了一个满意的结果,更令人激动的是能够更真切地体验与队友们齐心协力、精神高度集中的备赛时光,能够在高水平的教练和老师的指导下于实战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而获得了各位评委的现场点评指导也是一大收获。
戴旭升:过去一直以辩手的身份参与辩论,不知不觉地竟变成教练组的一员了。作为教练,压力和紧张感其实没有做辩手来得强烈,因为毕竟不用自己上场比赛。但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持久和多方面的焦虑:要关注每一位辩手、每一道辩题和每一场比赛的进度和其他问题,并及时给出解决方案。备赛过程中一个有趣的事情是,忙碌到最晚的往往是教练组,我们有时商量第二天的安排,有时讨论辩手们的表现。
辩论,不仅给予我们一个思想碰撞的平台,也给了辩论队的同学们又一次挑战技能、磨炼意志的机会。感谢为了这次比赛付出努力的老师和教练们,感谢各位辩论社成员,希望能在今后的辩论之路上再次并肩作战。
政府应不应管制校外培训机构(半决赛题目)
正方攻辨陈词:
今天我们说要管制校外培训机构,主要谈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而现在有很多校外培训机构只是随便租用一间教室,消防都是问题,这个是需要管制的。第二个是价格问题,校外培训机构收取的培训费价格不断攀升,对学生及其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甚至进一步强化了教育不公平,这是第二个要管制的理由。第三就是校外培训机构为了竞赛拿奖等原因大量讲解超纲内容,教学进度一赶再赶,学生们感到压力非常大。调查显示,很多学生表示上课外班是他们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个也是我们想要管制的理由。
对方同学有一个论点很有意思,他告诉我们校外培训机构很难管,所以我们干脆不要管了。这个说法就好比小偷儿很难抓,算了,不要抓了,对方这个态度令我方很困惑。我方认为,面对我方陈述的严重问题时,政府应当插手,即使再难监管,这也是政府的职责!
反方攻辨陈词(人大附中):
首先要进行区分,今天我们讨论的要管制的内容,应当是校外培训机构独属的。如果正方同学今天想要和我讨论校外培训机构的设施应该符合消防标准,那不好意思,这个不叫“管制校外培训机构”,这可能叫政府执法之类的。如果正方辩友想讲这个,那我就不知道正方留给我们的论证空间在哪里了。所以这个时候正方谈的安全类问题,我觉得不应该是今天讨论的内容。
好,然后我们来看正方观点。正方立论时说得很不清楚,然后二辩回答我质询的时候终于告诉我他们的政策是啥了,除了刚刚切出去的部分,基本上一个是培训价格,一个是超纲教学带来了压力。然后我问具体价格怎么管呢,正方的对策是只管制虚假广告。
首先我们看虚假广告。我方认为这点不需要政府插手,市场就可以自己调节,学生们也不傻。一个教我辩论的人,我用他的方法参加比赛,却被0:3击败,那我自然不会再上他的课。不光自己不上,我可能还通过口耳相传或者互联网等工具宣传这个老师水平很差。而教育这个行业恰恰最需要的就是口碑。据调查,80%的调查者选择校外培训机构更看中品牌和规模。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市场调节。所以虚假宣传这件事很容易发现并解决。而且正方说有虚假广告就可以无限制提价这件事,我觉得是和经济学常识冲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