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外拓展活动对小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提升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nuq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外拓展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即将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课本知识,也能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进而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本文着重分析了课外拓展活动如何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创意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外拓展活动;小学生;社会参与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新时期教育更为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参与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重视。而小学是学习的基础阶段和关键时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自主意识,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充沛的人文关怀,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也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丰富情感体验,提升社会参与能力。为此,教师要开展各种课外拓展活动,具体如下:
  一、基于教材知识创设实践情境
  教材知识是我们学习的起点,而参与社会、认识世界是我们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因而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就要积极创设实践情境,引导学生把课堂内外学习联系起来,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既实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参与社会。例如,对于刚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学会汉语拼音、认识上百个汉字,完成教材中的识字任务,不管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不小的压力。那么,怎样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积极快乐地完成识字任务呢?经过周密的准备,我配合家长组织了一场“识字大比拼”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一步:创设情境。利用周末时间,让家长把孩子们带到街上,在现实情境中一起学习生字。“社会是我们识字的大舞台,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细心观察食品包装袋、店铺招牌等,将认识的字记录在小本子上。咱们比一比、看一看,谁是生活的有心人?”第二步:实施阶段。孩子们热情高涨,非常愿意参与这样的调查实践活动,纷纷准备了小本子,一笔一画地记录了自己的“发现”。有的学生发现食品包装袋上有很多自己认识的字,如“雪花”“四季”“生产”“天天”“水果”等;有的同学对店铺招牌特别感兴趣,什么“三宝面条”“老太太馄饨”“陇南小吃”,什么“黄焖鸡米饭”“德克士”,记了满满一本子,还发现了很多店铺招牌写错字的“秘密”。第三步:展示评价。让每一位孩子将自己认识的字和爸爸妈妈一起交流,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孩子们非常珍惜这样的实践机会,兴高采烈地表达自己在街上的“发现”,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教师在肯定、表扬的同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其正确参与活动。不知不觉中,学生不仅巩固了教材所学,还认识了更多的汉字,也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可谓一举数得。
  二、整合课本资源设计实践活动
  课外拓展活动应该是综合性的活动,围绕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将听说读写都综合起来,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要整合课本资源,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根据学校安排,组织学生课本剧表演、志愿者服务、研学等,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世界、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以学校组织五年级学生去临夏研学时举行“我们的生活”主题联欢会为例,孩子们表现欲望比较强烈,把对学习的理解转化为感性思维,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全部表达了出来:(1)有一个小组进行了《狐狸分奶酪》的课本剧表演。他们不仅制作了简单生动的头饰面具,还改编了语言,用更容易接受、更贴近孩子的话语进行表演,让“森林之王”来给他们判断对错,痛斥了狡猾的狐狸,语重心长地教育了熊哥哥和熊弟弟。这样的表演,学生们不仅看得很高兴,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将“团结”刻进心中,自然而然让孩子们懂得,在类似研学这样的集体活动中,只有团结才是力量;(2)有两位同学围绕“小学生玩游戏好不好”进行了相声表演。在他们一来一往的斗嘴中,将小学生过度沉迷游戏的危害表达得淋漓尽致,“双目无神、呆若木鸡、瘫在床上、手抖得像跳舞、哈欠连天”等精准的描述,再加上学生形象的面部表情,让学生们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会暗暗告诫自己,长时间玩游戏是有害的,自己可不能那样。在不经意中,实现教育的目的。
  三、开展主题阅读丰富实践形式
  阅读是小学生的必备属性之一,但阅读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仅靠课堂几十分钟就能完成的,它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努力,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就是很好的补充。为此,教师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开展主题阅读活动,突破时间、地点和教材内容的限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读书、思考,或是摘抄美言佳句,或是质疑问难,或是对比分析,深入透彻地读书,打破思想限制,发现问题并独立去解决问题,如果自己找不到答案,就与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例如,我曾组织学生开展过“我看《西游记》”的主题阅读活动:(1)让每一位同学认真、仔细地阅读《西游记》原著。很多同学对于“西游记”的印象都来自于电视剧,认真阅读原著的并不多,但是电视剧是对原著的再创作,囿于技术和各种人为因素,电视剧内容有所改动,因此,必须要仔细阅读原著;(2)开展“西游记知识竞赛”,即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西游知识的抢答、必答题,展示一下同学们的阅读成果,看看大家是否初步完成了阅读任务;(3)组织“争当西游小记者”活动,一方面对《西游記》阅读中不明白的问题进行提问,另一方面写出自己的读书体会,同学们纷纷发言。有位同学提出:“孙悟空在大闹天宫的时候多厉害呀,整个天界都拿他没办法,可在取经路上表现平平,遇到的大多数妖怪自己都不能制服,只能去请救兵。为什么前后变化这么大呢?”引发了全班同学的大讨论。
  四、结合日常生活开创实践路径
  生活是课本知识的来源和归宿,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路径。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依据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创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与社会更加融合,提高自身社会参与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教师、家长组织学生开展假期“志愿者服务”的拓展性活动为例,通过志愿者服务,引导学生过一个既饱含亲情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假期,同时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体验生活乐趣,了解社会、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扬正气。活动内容包括:(1)控烟志愿服务活动。小小志愿者们带着自己精心设计的戒烟爱心贴,身着统一服装,集合后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去各街道的商家,特别是餐饮、网吧等营业性场所宣传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相关法律法规,教经营者如何劝阻客人不要抽烟的技巧和方法,在店内提醒商家张贴“禁止吸烟”标识……在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积极宣传下,有效提升了市民的控烟意识,促进了城市控烟整体形象,也为创建文明城市做出了应有贡献;(2)配合社区,开展“垃圾分分类,资源不浪费——保护母亲河百场环保活动”志愿者宣传活动。小志愿者们有的用食品外包装盒和塑料袋做成了精致的扇子;有的用扑克牌做了个性马甲;有的用报纸做了T恤;有的用皱纹纸做了百褶迷你裙;有的用废旧铁丝、布料头、冰激凌盒、蛋糕盒彩带做成了一盏台灯;有一对双胞胎姐妹用塑料编织袋做了姊妹裙……本来是一些废弃的物品,经过孩子们动脑、动手一改装,全都有了华丽的转身。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社会实践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整合教材上的知识点和各种资源,将其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拓展活动,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探索中,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实践能力,使其成为新时代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夏海荣.科学课堂的延伸——我对小学生科学课外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7).
  附
其他文献
目的:在中国太行山食管癌高发区,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共同高发。1998-2002年这两种癌合并年龄调整发病率男女分别为150.0和93.4/10万,居高发区恶性肿瘤发生和死亡的首位。食管癌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写作的基础。小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在阅读实践中经过不断地积累和总结逐步形成的。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正在成长的小学生而言尤为重要。为此,我想,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本文对目前小学生阅读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  
为实现空巢家庭内老人和家用设备异常行为的实时预测,用多模态传感器获取行为的离散动作序列,并用改进的多层隐马科夫模型抽象出人的高层行为——事件,从大量的时空数据中形
【摘要】语文文本解读是教师通过对文章潜在内涵的挖掘,构建文本的本质意义,并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文本解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实现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融合。因此,教师文本解读方式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对于提高语文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存在教材文本解读问题,难以回归教材本真。基于此,本文试图对中学语文的文本解读问题进行探讨,以探寻相应的解决对策,实现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开发语文教材资源,把学生个性化和所掌握的知识都转化为课程资源,促进师生间的资源共享。同时,教师既具有物质性课程资源,又具有条件性课程资源,教师本身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资源。因此,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便使自身的课堂效果更佳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