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数学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可以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须切实提高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尽可能避免数学成为学生课程学习中的“短板”,最终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
关键词:高中数学;情景教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4-014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4.071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能够充分认识到数学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数学仍然成为很多学生的薄弱学科。高中时期的数学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的学习难度大,很容易在课堂中跟不上学习节奏,造成想学却学不会,甚至不知从何学起等现象。因此,要及时调整高中数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将情景教学的方法引入数学课堂当中,助力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
一、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情景教学应该遵守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高中数学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枯燥感,因此课堂中的情景教学设计一定要具有趣味性,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摆脱数学学习中的枯燥感与无聊感。有趣的情景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愿意加入高中数学的学习中。
(二)灵活性原则
数学课堂中情景教学活动的展开,要紧紧围绕着“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这一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课程要求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其教学设计要具有可行性。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现教学活动没有发挥预期的效果,或者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符合,要及时做出改变,设计新的教学活动,或者根据在课堂当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对原来的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情景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具有灵活性,而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的变化而变化,为学生打造最适合的教学课堂。
(三)启发与鼓励原则
高中数学的学习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并非不想学而是学不会,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就会产生挫败感,进而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通过情景教学,可以将数学当中许多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高中数学。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进行数学学习,切实提高自己在课堂当中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在学习和解题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可以给学生带来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这种在自己成就当中感受到的鼓励,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支撑学生在高中长久的数学学习中不断努力。
二、情景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设模型情景,促进学生发散思维
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让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具有明显的进步,既要降低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能力。学生要想学好高中数学,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这些能力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任课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以更好地适应高中时期的数学学习成绩。利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在课堂当中创设模型情景,把原来抽象的知识和问题具体化,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自己所要学习的知识和需要解答的问题。通过直观的模型,让学生看到高中数学当中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具体的变化,逐步培养起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模型情景,可以受到更多数学思维方面的启发,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数学当中的难题。
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里的“三视图”这一节时,很多学生都无法画出正确的三视图图形,教师虽然可以教给学生理论知识,在题目中为学生纠错,但是学生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很难完全掌握这一类题目。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自己手中正方体或者长方体的橡皮,并在纸上画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对空间和角度进行初步感受。然后邀请不同的学生到讲台上,将自己的橡皮与同学的橡皮放在一起组成简单的立体模型,把这个模型的每一个面都向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可以看到在不同角度下这个模型是什么样子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进行模型搭建,一开始可能只有两块橡皮,然后增加到三块、四块、五块……,最初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长方体,然后随着橡皮数量的增加改变形状。通过这种方式,将课本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清晰,逐步培养起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高中时期的数学知识往往是复杂、成体系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将知识理解透彻,甚至会在学到一半时因为过于困难而选择放弃,但这并不代表着学生本身就不好学或者真的学不会。将整个知识体系在短时间内直接“灌”给学生,学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哪怕勉强完成了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也会因为没有把整个知识体系理解透彻,而无法将所学内容进行具体应用。因此,我们需要在数学课堂当中开展情景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将复杂的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通过一步步的问题设计转化为多个较为简单的步骤,学生按照步骤,循序渐进,逐步进行自己的学习活动。这种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到的困难程度,让学生知道如何开始学习。同时,通过问题分步进行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在解题时的具体解题思路,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促进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高中数学当中的“等差数列”时,教师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当中,如“3、4、5、6、……”“25、35、45、55……”,让学生观察这两组数有什么规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带领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规律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再引出“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是常数”这一结论。先抛出“等差數列的首项、公差”等概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判断这些概念具体指的是什么,然后教师再为学生进行具体的讲解。在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时,也按照上述的步骤,用问题引导学生每一步的学习,让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促进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实践应用。 (三)创设生活情景,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压力
很多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离自己生活很遥远的学科,将数学看得过于“神圣”,在正式开始学习前,就给自己“数学很难,我一定学不会”的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暗示无疑会阻碍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在这种心理暗示下,稍遇困难,学生就会失去继续学习的信心,选择放弃而不是进行深入思考,本来能够学会的知识或者可以解答出来的题目,也会显得十分困难。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心态,帮助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连接起来,降低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恐惧心理,引导学生接受数学。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当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放松下来,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当中轻松上阵。
例如教师在开展高中数学“排列组合”这一节的课堂教学时,可以将教材知识与班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课堂上模拟辩论赛开始前的上场队员选拔阶段,将班内学生每八人分成一组,要求从八人当中选择上场的四名队员。引导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内,分析上场的四名队员可以怎樣组合,一共有多少种组合的方式。每组都算出组内共有多少种组合方式后,将所有小组的观察结果放在一起,看看数量是否相同,并引导学生进行规律总结。同样的活动也可以在四人、十人等小组内开展,加深学生对于排列组合这一课知识的理解。带领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逐渐放松下来,更乐于学习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方式,将教材内容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还可以强化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
(四)创设示错情景,培养学生质疑、分析、归纳能力
高中数学教师选用教学方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要体现学生主体性,因而教学模式大都是“例规法”或者“例规例法”,这里采用的例子既可以是正例,也可以是反例,如果教师用反例来贯穿整个课堂,所创设的情景就属于示错情景,着重培养的就是学生质疑、分析、归纳的能力,而且在这种情景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整个学习过程,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全部是学生自己完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倍增。因此,创设示错情景法是高中数学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比合作学习,其过程相对简单,形式比较灵活,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比于传统教学来说,大大提高。
比如在学习“函数的奇偶性”这一知识点时,由于函数的高抽象性特点,如果教师只使用正例来进行讲解,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此时就可以进行反例示错,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教师可以针对一个具体的“判断函数奇偶性”的习题,首先出示错误案例,这个错误案例必须是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前后左右四个人为一组,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就是分析此题错在什么地方,该如何解决等,通过讨论和分析错题,学生很快就会得出判断奇偶性的关键点在于函数图像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因此学生可以直接通过描点画出此题的图像,进行观察和判断。因此,示错法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教师在创设此类情景的过程中,也应当积极地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出问题所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可结合创设生活情景,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压力,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等策略,开展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朱士波.多媒体辅助情景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12).
[2]袁佩琥.情景教学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积极影响分析[J].孩子天地,2019(36).
[3]徐夏俊.情景教学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积极影响[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1).
[责任编辑 谷会巧]
关键词:高中数学;情景教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4-014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4.071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能够充分认识到数学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数学仍然成为很多学生的薄弱学科。高中时期的数学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的学习难度大,很容易在课堂中跟不上学习节奏,造成想学却学不会,甚至不知从何学起等现象。因此,要及时调整高中数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将情景教学的方法引入数学课堂当中,助力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
一、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情景教学应该遵守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高中数学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枯燥感,因此课堂中的情景教学设计一定要具有趣味性,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摆脱数学学习中的枯燥感与无聊感。有趣的情景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愿意加入高中数学的学习中。
(二)灵活性原则
数学课堂中情景教学活动的展开,要紧紧围绕着“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这一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课程要求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其教学设计要具有可行性。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现教学活动没有发挥预期的效果,或者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符合,要及时做出改变,设计新的教学活动,或者根据在课堂当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对原来的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情景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具有灵活性,而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的变化而变化,为学生打造最适合的教学课堂。
(三)启发与鼓励原则
高中数学的学习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并非不想学而是学不会,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就会产生挫败感,进而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通过情景教学,可以将数学当中许多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高中数学。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进行数学学习,切实提高自己在课堂当中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在学习和解题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可以给学生带来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这种在自己成就当中感受到的鼓励,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支撑学生在高中长久的数学学习中不断努力。
二、情景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设模型情景,促进学生发散思维
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让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具有明显的进步,既要降低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能力。学生要想学好高中数学,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这些能力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任课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以更好地适应高中时期的数学学习成绩。利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在课堂当中创设模型情景,把原来抽象的知识和问题具体化,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自己所要学习的知识和需要解答的问题。通过直观的模型,让学生看到高中数学当中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具体的变化,逐步培养起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模型情景,可以受到更多数学思维方面的启发,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数学当中的难题。
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里的“三视图”这一节时,很多学生都无法画出正确的三视图图形,教师虽然可以教给学生理论知识,在题目中为学生纠错,但是学生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很难完全掌握这一类题目。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自己手中正方体或者长方体的橡皮,并在纸上画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对空间和角度进行初步感受。然后邀请不同的学生到讲台上,将自己的橡皮与同学的橡皮放在一起组成简单的立体模型,把这个模型的每一个面都向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可以看到在不同角度下这个模型是什么样子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进行模型搭建,一开始可能只有两块橡皮,然后增加到三块、四块、五块……,最初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长方体,然后随着橡皮数量的增加改变形状。通过这种方式,将课本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清晰,逐步培养起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高中时期的数学知识往往是复杂、成体系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将知识理解透彻,甚至会在学到一半时因为过于困难而选择放弃,但这并不代表着学生本身就不好学或者真的学不会。将整个知识体系在短时间内直接“灌”给学生,学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哪怕勉强完成了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也会因为没有把整个知识体系理解透彻,而无法将所学内容进行具体应用。因此,我们需要在数学课堂当中开展情景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将复杂的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通过一步步的问题设计转化为多个较为简单的步骤,学生按照步骤,循序渐进,逐步进行自己的学习活动。这种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到的困难程度,让学生知道如何开始学习。同时,通过问题分步进行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在解题时的具体解题思路,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促进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高中数学当中的“等差数列”时,教师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当中,如“3、4、5、6、……”“25、35、45、55……”,让学生观察这两组数有什么规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带领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规律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再引出“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是常数”这一结论。先抛出“等差數列的首项、公差”等概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判断这些概念具体指的是什么,然后教师再为学生进行具体的讲解。在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时,也按照上述的步骤,用问题引导学生每一步的学习,让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促进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实践应用。 (三)创设生活情景,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压力
很多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离自己生活很遥远的学科,将数学看得过于“神圣”,在正式开始学习前,就给自己“数学很难,我一定学不会”的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暗示无疑会阻碍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在这种心理暗示下,稍遇困难,学生就会失去继续学习的信心,选择放弃而不是进行深入思考,本来能够学会的知识或者可以解答出来的题目,也会显得十分困难。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心态,帮助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连接起来,降低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恐惧心理,引导学生接受数学。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当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放松下来,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当中轻松上阵。
例如教师在开展高中数学“排列组合”这一节的课堂教学时,可以将教材知识与班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课堂上模拟辩论赛开始前的上场队员选拔阶段,将班内学生每八人分成一组,要求从八人当中选择上场的四名队员。引导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内,分析上场的四名队员可以怎樣组合,一共有多少种组合的方式。每组都算出组内共有多少种组合方式后,将所有小组的观察结果放在一起,看看数量是否相同,并引导学生进行规律总结。同样的活动也可以在四人、十人等小组内开展,加深学生对于排列组合这一课知识的理解。带领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逐渐放松下来,更乐于学习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方式,将教材内容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还可以强化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
(四)创设示错情景,培养学生质疑、分析、归纳能力
高中数学教师选用教学方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要体现学生主体性,因而教学模式大都是“例规法”或者“例规例法”,这里采用的例子既可以是正例,也可以是反例,如果教师用反例来贯穿整个课堂,所创设的情景就属于示错情景,着重培养的就是学生质疑、分析、归纳的能力,而且在这种情景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整个学习过程,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全部是学生自己完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倍增。因此,创设示错情景法是高中数学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比合作学习,其过程相对简单,形式比较灵活,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比于传统教学来说,大大提高。
比如在学习“函数的奇偶性”这一知识点时,由于函数的高抽象性特点,如果教师只使用正例来进行讲解,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此时就可以进行反例示错,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教师可以针对一个具体的“判断函数奇偶性”的习题,首先出示错误案例,这个错误案例必须是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前后左右四个人为一组,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就是分析此题错在什么地方,该如何解决等,通过讨论和分析错题,学生很快就会得出判断奇偶性的关键点在于函数图像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因此学生可以直接通过描点画出此题的图像,进行观察和判断。因此,示错法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教师在创设此类情景的过程中,也应当积极地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出问题所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可结合创设生活情景,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压力,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等策略,开展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朱士波.多媒体辅助情景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12).
[2]袁佩琥.情景教学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积极影响分析[J].孩子天地,2019(36).
[3]徐夏俊.情景教学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积极影响[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1).
[责任编辑 谷会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