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学习理论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外显和内隐学习作为人类两个基本的学习机制,两者虽有不同的优点和功能,但又相互联系并相互作用。国内外对于内隐学习理论的研究为中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好的方法和很好的启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更新教学的观念、方法和策略,为内隐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 内隐学习理论 中学英语教学 启示
  
  一、内隐学习理论的含义及其特点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Arthur Reber在他的《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中提出了内隐学习这一概念。所谓内隐学习,就是无意识地获得刺激复杂知识的过程。他指出,面对复杂的学习任务,人们按照两种本质不同的学习模式来学习,外显学习模式和内隐学习模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内隐学习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内外研究者们的关注和重视,他们的研究也使得人们对内隐理论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Mathews,Buss,Stanley和Blanchard等人(1989)认为内隐学习是不同于外显学习的一种学习模式,是自动化的、无意识的,比外显思维更有力的,而且能更有效地发现任务变量间的不显著的协变关系。Frensch(1998)在分析内隐学习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内隐学习是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的结构关系,即个体还没有意识到环境的结构关系,学习便发生了。我国学者杨治良、郭秀艳(2002)提出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结合起来进行,学习效果最好,两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协同促进,并且内隐知识最终可能转变为外显知识。
  内隐学习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是因为它有着区别于外显学习的特点及优越性。我国学者郭秀艳从众多研究报告中概括出内隐学习的特征。
  1.自动性,即人们在没有意识努力去发现周围环境中的隐藏规则或结构的情况下仍然能发现任务操作中的外显规则,是内隐学习的特点中最令人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这也是内隐学习最为显著的标志,正是内隐学习的自动性,揭示了它不同于外显学习的独特本质,并确立了它应有的地位。同时也正因为自动性的特点,使得内隐学习隐藏在外显学习的背后,通常被个体忽略。
  2.抽象性,是内隐学习的另一个本质特征。这一特点体现在内隐学习可以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所获得的知识不依赖于刺激的表面物理形式。内隐学习的迁移现象很好地证明了其抽象性特征,即使在外部刺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知识也能够发生迁移,但研究表明,这种抽象性必须在一些特定的任务中才能体现出来。
  3.理解性,即内隐知识在部分程度上可以被意识到。内隐知识并非不能为人们意识到,只是人们很难把它们完全揭示出来,即内隐学习具有理解的不彻底性。Reber等(1994)对人工语法构成的词谜进行了研究,结果也发现,随着被试外显报告所用规则能力的提高,他们也内隐地发展了更丰富复杂的规则性知识。国内研究者郭秀艳等人(2002)采用这种间接测量方式对内隐学习理解性的操作定义进行了探讨,发现随着学习的推进,内隐组与外显组被试的成绩都是逐渐上升的。由此证明了内隐学习是具有理解性的。
  4.抗干扰性,这是内隐学习区别于外显学习的主要特征。与外显学习相比内隐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不容易受次要任务、年龄、智力和病理等外界因素的干扰,也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少,也就是说内隐学习所获的知识更加稳定。
  5.三高特征,我国学者杨治良(1993)等通过实验发现内隐学习的“三高”特征:高选择力,即内隐被试通过底层规则的迁移比外显被试具有更高的选择力;高潜力,即内隐被试表现出高潜力的内隐知识;高效性,即内隐学习所获得的缄默知识传递和储存的高密性和高效性。
  二、内隐学习理论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1.重视内隐学习的作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无意识看做是“潜在知识”的观念形式,是一般知识的前提。内隐学习的研究证明,人们的社会认知、人格维度、高级规则的掌握、抽象概念的形成,无一不是受到内隐学习的影响,而内隐学习的本质就是无意识地获得和无意识运用的过程。内隐学习从深层次揭示了人类学习是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是无意识和意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我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内隐学习的这种无意识特征。
  2.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为内隐学习创造条件。二十世纪物理化学家、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了缄默知识的理论,他的“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揭示了人类的知识不仅有可用语言表达的显性知识,还有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缄默知识。由此可以看出,教育观念不仅包括言语表达的部分,还包括他们通过无意识地内隐学习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缄默知识。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内隐理论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在自我批判中得到改造,才能为内隐学习创造条件,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3.重视内隐和外显的协同作用。内隐学习虽然具有区别于外显学习的特点和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同样,外显学习虽然存在其他的不足因素,但却也具有一些优点:第一,外显学习便于操作,教师可以很好地控制课堂;第二,外显学习亦能促进内隐学习,这主要表现在外显学习所获得的语法知识可以“监控”语言的实际使用,而且有助于学习者比较其中介语语法和目的语语法的差异等。所以,我们要将外显和内隐学习结合起来,而不是用内隐代替外显或用外显代替内隐的单方面教学和学习。实际上,任何复杂知识都是通过外显与内隐学习过程的交互作用而获得的。从外语学习的动态过程分析来看,外语学习有时以内隐学习为主,有时以外显学习为主,而有时却是两者各半。但无论如何,只要使用合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将会相互促进。
  4.重视为外语学习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在运用时对情境具有依赖性,即出现与初始内隐认知行为相同或相近的情境时,有助于对此初始行为所获知识的提取与巩固。再者,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掌握一种语言,就应对该语言的使用情境有一个较准确的把握,即能够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最恰当、最真实的语言信息输入,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充分实践自己所学到的外语知识,使之转化为外语能力。
  三、结语
  内隐学习理论说明学习是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下不知不觉地进行的,内隐学习是人们认知的一个重要发现,为很多领域提供了可鉴之处。内隐学习理论在外语学习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外语教师而言,内隐理论给外语教学开辟了新的视野,为我们创造实施新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持,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若能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有机结合,那么一定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内隐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表明了学生的潜能综合开发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习的多元化、多途径日渐成为趋势。而内隐学习的研究为人们理解认识过程的本质,理解复杂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建构新的学习理论,探讨教学模式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内隐学习理论为英语教学改革和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
  语言习得是一个内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无意识地吸收某种语言,并将其内化成内隐知识,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正确、流利地使用该语言。中学英语教学也是如此,其过程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是多样化教学的形成过程。内隐学习为中学英语教学带来一些思考,教师应把内隐学习理论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并结合英语学科特点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将中学英语教学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Reber,A.S.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s[J].Journal of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67,(54).
  [2]Mathews,R.C.,R.R.Buss.Stanley,W.B.,Fredda?Blanchard-Fields.Implicit and explicit processes in learning from examples:A synergistic effect [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1989,(15):248-263.
  [3]Frensch P A,Caroline S M.Effects of presentation rate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hort-term memory capacity on an indirect measure of serial learning.Memory and Cognition,1994,22:95-110.
  [4]郭秀艳.内隐学习研究综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1):49-55.
  [5]郭秀艳.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关系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02):185-192.
  [6]郭秀艳,杨治良.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J].心理学报,2002,34,(4).
  [7]何曾豪,秦启庚,郭秀艳.内隐学习在教学上的应用[J].心理科学,2002.25,(4):484-485.
  [8]庄可.内隐学习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7,(1):16-17.
  [9]张人.内隐认知及其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4,(04):43-47.
  [10]丁毅伟.现代学习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164-166.
其他文献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是在一定情境之下的问题发现、探究与解决。因此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之下发挥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再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问题为主线进行数学的学习,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形成适应未来社会的良好数学素质。  一、“做”数学引导学生“问”  例如,教
目的:为解决药浴疗法治疗小儿风热外感中影响发热退热效果的浓度因素的问题,为制定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研究及评价方案,为形成小儿外感发热药浴疗法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提供基础,为
在培养跨世纪创造性人才的今天,学校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有责任创造和谐、融洽、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例如:教学“小数的
摘 要: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向生活世界回归。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需的数学是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学科生活化应该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基本理念,师生都要树立数学生活化的意识。  关键词: 数学学科 生活化 问题 意识    一、正确认识数学学科的生活化问题  1.数学的形成和发展源于生活。  从古代的结绳计数到现代的人类遨游太空,无一不与数学息息相关。纵观人类历史,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科学思维,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性——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数学课
目的:探讨Vessel-X骨填充囊袋椎体成形术结合中药康复治疗周壁破损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探寻治疗此类骨折更优的治疗方案。  方法:回顾性研究我科自2016.0
摘 要: 师生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之一,师生互动首要任务是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需要注重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师生互动 和谐 民主 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师生互动”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摘 要: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本文阐述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从中发现:适时恰当地选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多媒
新课标实施以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多了,但学生因主客观原因各方面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少数学生因探究意识薄弱,能力欠缺,学习效果更差,学习过程更困难,我们称这部分学生为学困生。而数学学困生指学习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方面较为落后的学生,他们一般数学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弱,学习习惯差。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彻底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对数学教师而言,解决好数学学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