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蒙学德育思想现代转化的逻辑进路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m7411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蒙学德育思想的转化必须基于当下儿童的实际,必须以当下儿童的道德教育发展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我们对传统蒙学德育思想进行转化和利用,不是要仿古,更不是复古,而是为了以古代蒙学教育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智慧,开创今天儿童道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传统蒙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先人童蒙教育的智慧,它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朗朗上口的语言、丰富多样的形式,培养儿童的识字能力、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审美情感和处世准则,为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传统蒙学在儿童的道德教育方面,也有许多宝贵的经验,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但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是一个复杂的构成,由于时代的局限,需要我们今天进行重新审视和选择,实现现代转化。那么,传统蒙学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究竟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逻辑进路呢?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明确出发点
  传统蒙学德育思想的现代传承与转化,首先要明确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就容易失去立场和方向。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论述给我们提供了指引。他在2014年10月15日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發展。”[1]显然,传统蒙学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其出发点是要借传统蒙学的优秀经验开今天学校教育的“生面”,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当下的儿童道德教育实践。
  近些年来,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实施,传统蒙学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不少中小学积极挖掘传统蒙学中的优秀德育资源,使之与当下的青少年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但也存在着一些走偏的现象:有的学校不分良莠、不加选择地让《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等蒙学读物进课堂、进活动,似乎让孩子诵读几部蒙学经典就可以培养其传统美德了;有的教育培训机构用传统蒙学来装点自己的门面,让学生穿汉服、行跪拜礼,进行形式主义的传统礼仪训练,仿佛这样学生的文明行为素质就提升了。其实,这些做法,都是荒诞可笑的。
  “世殊事异,事异备变”,传统蒙学德育思想的转化必须基于当下儿童的实际,必须以当下儿童的道德教育发展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我们对传统蒙学德育思想进行转化和利用,不是要仿古,更不是要复古,而是为了以古代蒙学教育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智慧,开创今天儿童道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梳理价值点
  传统蒙学作为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甄别。全盘否定、数典忘祖的历史虚无主义显然是错误的态度;同样,食古不化、照搬照抄的盲目复古主义也不是理性的做法。所以,我们需要对传统蒙学德育思想进行比较全面的挖掘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找出对今天有指导作用和启发意义的价值点。这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程,因为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是一个复杂的构成,它确实有许多可资利用的精华,但我们同时也要承认,其中也存在着一些封建的糟粕和弊端。我们常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指导思想没有问题,传统蒙学中确实有些糟粕和精华容易辨别,但我们也要看到,传统蒙学里还有不少内容,其精华和糟粕并非那样分明,常常是精华里有糟粕,糟粕里又有精华。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梳理、辨别和筛选,真正地剥离传统文化中落后陈腐的内容,抽出具有现代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有益成分,从而使其价值在今天得到有效利用和发展。
  以《二十四孝》为例,这是我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颇有影响的蒙学通俗读物,主要介绍了我国从上古到宋代的24个孝子榜样。鲁迅先生在其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二十四孝图》,他在这篇文章中曾对这一蒙学读物进行过比较尖锐的批判。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鲁迅的批判应该说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但客观地讲,《二十四孝》并非一无是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不少内容在今天还是具有传承价值和借鉴意义的。个人认为,《二十四孝》里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可视为精华,如子路的“百里负米”、黄香的“扇枕温衾”、陆绩的“怀橘遗亲”,这几个故事所表达的是孩子对父母的真心关爱和一片孝心,其本身没有负面影响,在今天也有教育意义。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也认为这类故事是“可以勉力仿效的”,另外像闵损的“芦衣顺母”、蔡顺的“拾葚异器”、杨香的“扼虎救父”、黄庭坚的“涤亲溺器”等,彰显的是一种美好的“孝行”,都是今天可资利用的精华。一类可以认定为糟粕,如鲁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图》中所“反感”的郭巨“埋儿奉母”,这个故事无论从道理上还是伦理上说都是极其残忍的,而且与儒家所倡导的传统道德观的基本精神也是相悖的,显然应该摒弃。还有一类比较复杂,糟粕与精华混杂,如被鲁迅批判的“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戏彩娱亲”。我们承认这些故事存在着一些封建的糟粕,但我们也不能仅仅把目光聚焦于故事的字义,更要看故事背后所蕴含的真意。孟宗“哭竹生笋”从表面上看是有点离奇,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可能发生,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但故事主旨并非在宣传封建迷信,而是为了表明孟宗对母亲身体的极度关心,颂扬的是孟宗敬老爱老的真诚孝行。王祥的“卧冰求鲤”看起来有点愚蠢,但是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天真”的孩子身上又是合乎情理的,为了改善与继母的关系,赢得父亲的真爱,王祥不计前嫌,竭力事亲,其表现出的宽容和赤诚,不正是一种“大孝”吗?老莱子“戏彩娱亲”,我们初读起来也许觉得有点做作,甚至可笑,一个七十多岁的老男人居然穿着五彩衣服在父母面前撒娇。可是,如果我们联系当下空巢老人的具体实际,想想那些孤独、无聊、寂寞的“老小孩”,老莱子这种千方百计逗老人开心快乐,尽情享受天伦之乐,不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孝道吗?
  所以,传统蒙学的现代转化不能简单化,首先要真正地“走进去”,把握传统蒙学的潜在意蕴和思想真义;再理性地“走出来”,以当代人的眼力与智慧进行甄别、删减、选择,把那些具有普适价值和再生功能的优秀德育思想梳理出来,像淘米一样,将我们不需要的脏东西一点点过滤掉,留下那些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有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精华部分。   三、把握关键点
  传统蒙学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蒙学内容和方法的甄别、选择、阐释、转化、发展等多方面内容,在这些众多的问题里,最关键的是“现代阐释”问题。“阐释”上承甄别、选择,下接转化、发展。没有合理的“阐释”,再好的甄别和选择也没有意义,因为时代不同了,过去合理的内容今天不一定可行;同样,没有有效的“阐释”,也就谈不上什么转化和发展。
  那么,如何进行现代阐释呢?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重要论述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习总书记指出,“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扩展,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2]这里所说的“改造”“激活”“补充”“扩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就是进行现代阐释的关键词。现代阐释不是“旧瓶装新酒”,也不是将现代化的标签生硬地贴在传统上,而是要改造和激活“旧义”、补充和扩展“新义”,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和生命内涵。譬如,“明人伦”是传统蒙学重要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也就是儒家所强调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间的“五伦”关系,像《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读物都强调这种人伦思想。确实,传统的人伦思想约束了儿童的个性,驯化了儿童的天性,存在着封建的糟粕。但是,如果我们用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的德育思想对其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懂得感恩、回报社会、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关心他人、友爱同学等新的内涵,这不是让传统的道德思想获得了新的价值空间吗?再如传统蒙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在封建时代确实有其陈腐落后的一面,但是,如果我们今天对其进行现代性改造和重新解读,赋予其新的内涵,同样可以使其焕发新的光彩和时代意义。如:“仁”我们可以解读为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义”解读为坚持正义、见义勇为;“礼”解读为待人礼貌,敬贤礼士;“智”解读为追求真理、探索新知;“信”解读为诚实守信、坦率真诚。
  总之,传统蒙学中许多道德概念和思想内涵并不是静止的、单一的,而是动态的、开放的,我们可以结合今天的时代要求对其进行创造性阐释和解读,使其释放出鲜活明丽、历久弥新的生命意义,为现代传承和弘扬提供多维的价值选择路径。
  四、找准契合点
  传统蒙学能否实现现代转化,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契合点。所谓契合点就是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思想相近、价值相容、实践相依的共通之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找准契合点实际上包括三个维度:一是思想契合,二是价值契合,三是实践契合。
  思想契合,就是传统蒙学德育思想的转化要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相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立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往开来、走向辉煌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前提。因此,传统蒙学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必须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相一致。一方面,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正确看待传统蒙学德育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局限性。对待中华传统蒙学,应采用历史的、批判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并择取传统蒙学德育思想中的优秀成分,摒弃那些不能与时俱进的消极成分,从而使其现代转化得以真正实现。另一方面,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传统蒙学德育思想的转化应该秉持“客观、辩证、发展”的态度,采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方法,使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和核心理念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真正彰显其时代价值,焕发出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价值契合,就是传统蒙学德育思想的转化要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实际上,二者是“根”与“魂”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与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相通之处。同样,作为传统文化重要构成部分的传统蒙学,其中也有不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价值元素,如传统蒙学中的尊老爱幼、礼贤敬长、兄弟友爱、存善守信、节用尚俭、勤思善学、励志报国、自省自讼等思想,与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有许多相通之处,我们应该抓住这些契合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优秀蒙学德育思想的现代传承。
  实践契合,就是传统蒙学德育思想的转化要与当下儿童的道德教育实践相契合。传统蒙学德育思想的转化,其目的是吸纳先人的德育智慧,提升儿童的道德素养。客观地讲,当下儿童道德教育存在诸多需要应对和破解的问题,破解的路径当然很多,但从古老的蒙学教育实践中寻找智慧也是一条有效的路径。传统蒙学积累了许多有效的教育智慧,如“蒙以养正”的德育目标,及早施教的德育原则,孝老尊长、尚志养气、知耻重义、慎独内省等德育内容,榜样垂范、环境熏染、诱掖奖劝等德育方法,对今天的儿童教育还是有不少借鉴价值的。我们应该将这些思想精华与当下实践相结合,找到突破点,选准契合点,弄清落脚点,使传统蒙学中的优秀基因进一步激活,从而有效地改善今天的儿童德育工作。
  总之,传统蒙学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复制转移,我们需要转化的是确实具有生命力和恒久价值的东西,“照单全收”是不对的,拿来就用是不行的,不加改造也是不妥的。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立足当下儿童道德教育的具体实际,找准转化的最佳契合点,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精神内核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
  传统蒙学是一个亟待开采的富矿,有许多富有价值的德育思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富而宝贵的教育遗产,我们需要像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并通过现代阐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其在今天焕发出新的光彩和生命的活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当下儿童道德教育的实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3.
  【李明高,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教授,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秦 岩
其他文献
老百姓最怕惹上官司,但如果真的遇到这样的麻烦事,案件能够公正解决,是人人都期盼的事。案件要做到司法公正,证据的鉴定结论的客观、真实、准确就成了关键,司法鉴定机构是否中立、公正则更是关键。  前段时间,“躲猫猫”、“喝开水死”、“睡觉死”等监所内非正常死亡案件不时见诸媒体,引起社会哗然。公众需要了解事实真相,那么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只有司法鉴定才可以做到让尸体“说话”。如果通过法医病理学检验,对
“一个男孩站在小船的一端,怎么才能让小船保持平衡呢?”其中一个小朋友回答:“把他的腿砍掉。”另一个男孩儿跟风说:“把他的头砍掉。”惹得部分同学哈哈大笑,却让我毛骨悚然。我们不能把这当作儿童式的黑色幽默,而是应该意识到生命教育的紧迫。  从校园欺凌到少年轻生等悲剧的发生,使得对生命本身的“善”的追求已经成为并且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道德与法治作为学校课程中道德教育指向的核心课程,其内容的设置贴近学
摘 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和实施为契机,教育部颁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使得学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有了更加全面、明确的指引。《规定》阐明了学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落脚点和发力点,在未成年人保护理念、保护工作机制、对教师行为的关注等方面都有新的变化和要求。未来,广大中小学校要贯彻落实《规则》的各项要求,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形成系统化工作推进机制,建立教师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学习
讓吸烟成瘾者成功戒除烟瘾,选择一种全新的绿色生活方式,如今成为现实, “清烟宝”可以做到!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截至2015年,我国烟民已经超过3亿人,其中15岁以上吸烟率为28.1%,男性吸烟率达52.9%,非吸烟者暴露于二手烟的比例更是高达72.4%。如何让吸烟成瘾者成功戒除烟瘾,选择一种全新的绿色生活方式,“清烟宝”给出了答案。  “从十几种植物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和硒元素,把两种物质以合理
据报道,今年是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比去年增加19万人,多达699万人。近期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应届毕业生中硕士、本科、高职高专的签约率,分别只有26%、35%、32%,同比下降10%左右。这种状况,不光令毕业生及家长亲友焦虑,也成为整个社会关心热议的话题。  可能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确实让经历了“学营十八年”的娇子们难堪。不过,话说回来,工作还得找,并且还要尽量好一些。那么,面对“最难就
4年光阴对于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大学毕业?事业有成?步入婚姻?对车市来说,4年的时间足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对SUV车型来说则要加个“更”字。  KIA KX7  和全球战略车型索兰托不同,这辆KX7专为中国市场打造  起亚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算晚,直到如今,当年那些耳熟能详的车型我还能叫出个三五个:千里马、赛拉图、远舰、狮跑等等。当初,这些车型凭借着出色的性价比在国内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但时过
黄济先生的谦和我早就有耳闻,谈话者每每说起先生时的那种由衷的尊敬和爱戴往往打动我的心,我也一直热切地盼望着自己能有机会亲眼目睹先生的风采。  第一次参加教育哲学专题研讨会,恰逢黄济先生90寿辰,感觉自己非常荣幸。一天多的会议,尽管(这期间)我仅与先生有过两次极为短暂的近距离接触,但我的内心一直涌动着一种深深的“感动”,这种感动一直萦绕着我,挥之不去,促使我把它行诸笔端,希望能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
亲子互动中的规训倾向折射出双方不合理的互动观,尤其是父母受到继承中的传统乡村文化与变迁中的现代乡村文化双重影响,注重家庭内部互动关系的权力意味,害怕在互动中丧失权威与主动权。  亲子互动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城镇家庭父母往往会意识到亲子互动背后所附带的教育价值,农村家庭亲子互动更多采用成就自然成长方式[1]。笔者对农村家庭的6—12岁的儿童及其父母进行访谈与交流,父母在年龄构成上以8
摘 要:数学是运动变化的,且在运动变化中显示“变”与“不变”的独特魅力,彰显其内在的规律性,体现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变”与“不变”作为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应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予以渗透,以便学生领悟并能运用知识间的联系建构系统的知识网络。在复习课中渗透“变”与“不变”思想,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对知识进行整理和重组,将“变”与“不变”思想转化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式,利于知识的保持、迁移和运用,从而
“只要不让我的理想破灭,在任何利益问题上我都可以让步。”  “我现在这个年纪很尴尬,退出江湖,好像早了那么五六年;继续干吧,好像时间又不多了。”现年53岁的陈平笑着说,“但我还是要抓紧时间,再成就一番事业。”  采访时,不难从陈平的眼神中读到疲惫。1994年,34岁的陈平创办了宅急送的前身——北京双臣快递;2009年,50岁的陈平离开一手拉扯大的宅急送,豪情万丈地成立了星辰急便。  如今,宅急送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