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ckens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这是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本次语文课改的闪光点之一。所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就是允许完全属于个人的阅读感受存在,它一反传统阅读教学中“标准答案”和“教师话语霸权”的现象而闪耀出人性化的光辉。教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正视阅读中的“多元”现象。
   说到阅读中的“多元”现象,可以上溯到古代。古人论读书时,很早就有“作者未必然,读者则未必不然”的说法,而“诗无达诂”、“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说于目;梨橘棘栗不同味,而皆调于口”等表述则包含我们今天所说的“多元解读”的涵义。今天,这种现象仍然存在。王蒙读《红楼梦》时就感慨:“在它的文本面前,几乎任何一种分析都是可能的,几乎任何一种分析也都是片面的,在它面前,任何一种评价都是事出有因的,任何一种评价又都是‘自圆其说’的一家之言。正像在世界在人生面前一样,我们感到了那种‘知也无涯,生也有涯’以‘有涯’追求‘无涯’的困惑和乐趣。”叶圣陶先生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倒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由此可见,阅读中的“多元解读”现象由来已久。
   然而,在过去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似乎“不存在”这种多元的解读现象。如果回顾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以往的阅读教学,教者以绝对权威的姿态,把一个个“个性化解读”扼杀在萌芽状态。下面以《再别康桥》为例简论之。
   关于《再别康桥》,历来“公认”的、至今教参提供的惟一“标准”解读是:“诗人用与情人缠绵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别,写出了一种包含淡淡的惆怅和酸楚的不舍之情。这首诗,是诗人在与自己心中的理想道别,它微妙地展露了诗人因‘康桥’理想的破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然而,根据诗歌意象不确定性的特点,联系作者的经历,我们为什么不能认为,这首诗的风格特点是潇洒、轻松甚至还有一点甜蜜呢?最近,著名学者孙绍振先生就采用“文本还原”的方法,提出了这种新的观点。他认为,诗中的“告别”不过是一个诗化的想象,通过这种想象,回味自己美妙的记忆。和云彩告别,就是和自己的情感辞别。而之所以是“轻轻的”,就是因为和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回忆在对话,而这里所写的不是一般的回忆,而是一种隐藏在心头的秘密,大声喧哗是不合时宜的,只有把脚步放轻声音放低才能进入回忆的氛围,自我陶醉的境界……周围的一切悄无声息,都是为了成全他悄悄地回忆自己的秘密,这种悄悄的独享也是美好的,充满诗意的,幸福的。结尾“不带走一片云彩”更是显出作者的轻松和洒脱……当然,这是专家的解读,自然新颖且言之成理,我们不敢奢望学生能有此创举,但是,我们为什么不允许他们有尽管稚嫩却有别于“标准答案”的阅读感受呢?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尊重“多元”现象并不意味着放任学生随意阅读,不加限制,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多元有界”的问题。“多元”不是乱读乱解,而必须有一定的价值观和一定的解读范围的引导,这就是“有界”,超出了界限,就是误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怎么还是哈姆雷特,不会把他读成李尔王。”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我们都知道这首诗由“乌啼”、“江枫”、“渔火”等意象组成一个很美的意境,但有人发表文章提出,诗中的“乌啼”乃一地名,“江枫”是桥名,还引证了许多无从考证的资料。如此一来,这首诗就变成了拼缀地名的游戏而意境全无了。其实,此人不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以为古人诗中所写的都是实有之事,这只能是大煞风景,破坏诗意。这种解读,是误读,可称之为越界的解读。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得充当点评者和纠错者的角色,以防止学生的误读,只是这两种角色不再以说教者、权威者的面孔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的对话者。
   从现在做起,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鼓励独特的乃至创造性的解读,我们的阅读教学,势必生动而活泼。
  
  (作者单位:东莞市光明中学)
其他文献
我为两篇古文调语序  欧阳振有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选有《寡人之于国也》和《谏太宗十思疏》两篇古文。这两篇古文历来为人称颂,但细观两文,笔者认为这两篇文章的语言结构仍有欠妥之处。现略举两例,以就教于方家。  1 《寡人之于国也》第六段:“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
“及时性”是报告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某种程度上,报告文学要像新闻通讯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时代标志性的事件或新涌现的典型人物以文学的方式及时呈现给读者。从这一点上来衡量,近日读到的衣向东的长篇报告文学《桥》,颇有些姗姗来迟的意味。    《桥》记录的是著名的“枫桥经验”从最初酝酿到开始试点推行至今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枫桥经验”是20世纪60年代树立起来的基层社会治安综
我们知道,汉字中的大部分字可以据形推义,也可以因义推形,汉字还可以据义推音。  高语第一册的第五单元先秦历史散文中,课文正文下边的注释部分,编者在2005年出版的修订版课本中对有些字音进行了一些改动,但有些需要改动的注释却并未改动,笔者想谈谈一己之见与读者共勉。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有两个字的字音进行了改动。一个字为“汜”,一个字为“阙”。在2003年出版的课本中,它们分别读fan和jue,但
郑直请田文在老街“枕云阁”喝茶。  茶已沏好,雨前毛尖,汤色明亮,香气高爽。  田文把身子陷进沙发,夕阳余晖透过后窗折射在茶几上。  田文的语调慢声细气,郑直,监察委主任请人喝茶可都不是啥好事啊。要不是老同学的身份,我都得准备完后事才敢来赴约啊。  郑直端起茶杯,今年的新茶。老同学,尝尝。  田文喝了口茶,不会只是叫我来品茶吧?  郑直说,品茶,聊诗,可以吧?最近有什么新作?  田文说,整天忙得屁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则是艺术中的艺术。教学虽可在深入了解学情和钻研教材后预设其可能的目标和过程,但其过程的流向和目标的实现却有一定的或然性,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生成的,要靠一定的机缘。而契机的抓住,则完全依赖我们教师,要求教师把握准教学流程的收放之度:使语文教学既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又紧扣文本和语言文字;既突现学生的主体性,又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正确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让语文教学流成一条充满活力
原料:沙参15~30克(新鲜沙参30~6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法:将沙参煎取药汁,去渣,加入粳米煮粥,粥成時加入冰糖同煮为稀薄粥。  功效:养胃、润肺、祛痰、止咳。适用于肺热肺燥、干咳少痰或肺气不足、肺胃阴虚的久咳无痰及咽干或热病后津伤口渴者。  摘自《大河健康报》 夏乐敏/文
不少患者经常问医生:空腹血糖重要,还是餐后2小时血糖重要?我们的回答是:两者都重要。    在糖尿病的诊断中    首先,作为糖尿病的诊断,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如果有典型的糖尿病“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的临床表现,只要空腹血糖大于7毫摩尔/升,或餐后血糖大于11.1毫摩尔,升,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如果没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只要空腹或餐后血糖证实达到上述标准,
许多教师在教学上,非常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课堂时间,努力学好功课。这当然是对的。但是,万万不可忽视早读。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是课堂必不可少的延续与补充,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也是决定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关键环节。但我发现,早读课堂内的时间浪费现象非常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语文学习效益的提高。  现象一  教师认为早读是学生的事,教师只是按时到班“看”早读,只要学生读就行。教
一  斯黛拉警长看完案情通报,发现受害者和嫌疑人的情况一目了然,事实清楚,只等抓捕嫌疑人。虽然嫌疑人在逃,抓捕归案也只是时间问题。作为重案组的警长,她还是要到现场看看的。  老搭档布雷恩把车停在案发现场,巡逻车也在这里。这是一栋小洋楼,一排楼房连在一起,坐落在澳大利亚南澳州基尔伯镇布伦街。他们朝守门的巡警亮了一下证件,然后走进受害者的屋内。一女警正陪着一位满头灰发的女士讲话,身边散落着很多用过的餐
网友铁皮鼓说他缺乏上公开课的天赋,无论是语音、语感,还是现场机变。其实我也怵公开课,除了迫不得已,能推掉就推掉。  这次执教《秋水》公开课,颇多感受,整理一二,权作一种教后反思吧。    1. 公开课就应该作秀吗?    人说公开课就是看一个老师表演,就是看这位老师如何“秀”。我有幸聆听过省语文优质课比赛,一堂堂课下来,让人叹为观止,但细一琢磨,这种“精品课”很难成为“寻常课”的,谁能够把公开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