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多乡愁扇不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瑞金粜米巷,我被一把粗制的蒲扇掠夺了目光。淡黄的颜色,放射状的扇纹,在一个耄耋老人的手中轻轻摇动。她的安详的面容,似闭非闭的双目,与宁静古旧的小巷,构成一帧久远的怀旧照片。我仿佛能看到一阵清风吹动的涟漪,将一圈圈的旧时光轻轻荡开。
  记忆中的蒲扇,常常握在外婆的手中。在多少个蝉声若隐若现的午后,外婆坐在一把竹椅上假寐。她执住扇柄,就那样摇啊摇啊,摇着摇着,动作就迟缓了,扇子就掉落了,鼾声就响起来了。我蹑手蹑脚地走过去,将扇子重新塞回她的手心。我看着她的白头发一丝一丝地往下垂,摘掉了假牙的嘴巴在睡梦中瘪得不成样子,但我还是觉得她那样可亲。待得听到呼声急促戛然而止,又闻“扑”的一声,扇子开始拍打苍蝇蚊子,我便知她已醒转过来。一切多么恬静,多么像发生在昨日。而如今斯人已去,我多么希望她重新醒转过来,用瘪瘪的嘴呼唤我的名字,即便将蒲扇用力地拍打在我身上,我也是愿意的。
  在老家麦菜岭,我的母亲拥有过一张扇凳。木的板,圆的面,凳脚一边高一边低,形成了一个倾斜的坡。母亲在自家的棕树上采了未开的棕叶芯,沸水煮过,晒至雪白,便成了扇子的雏形。多少个油灯昏黄的夜里,母亲弯着腰,踩着这张凳子,横一段竖一段地编织着扇子。逢圩的时候,母亲将自己精心织就的扇子拿去集市上卖,换回一角,两角的零钱。往往留在自家用的,却是做工略有瑕疵的扇子了。但这样的扇子,留与我的,亦是多么温馨的怀想。儿时的夏夜,上床之前,母亲必挑开蚊帐,替我驱赶蚊虫方让我安睡。有时候天太热,睡不着,母亲会为我轻轻地扇风,直到睡眬着为止。在半梦半醒间,我能于蒙中看到母亲的脸,感到一阵一阵的风在脸上拂过。那属于童年的幸福,是用多少金钱也无法换得的。
  一把大蒲扇,曾经是我卖乖讨巧的绝佳道具。那时的父亲,是多么的强壮。从田间劳作归来,他常常将汗湿的衬衫一甩,打着赤膊,裸露出赤铜色的背脊,玉米粒大的汗珠直往外滚。父亲坐下来,招手让我过去替他扇风。我于是乖乖地双手举了大蒲扇,像个古代的小丫环,费尽全力地上下扇动,好让父亲感到凉快些。这个时候,我常常看到父亲微闭了双目,一副惬意满足的样子。来客人的时候,父亲似乎将我当成了一种待客的至高礼数:“去,帮你姑父扇扇风。”我于是谨遵父命,又乖乖地举着蒲扇走到客人面前。姑父生的全是儿子,不禁对父亲有这样的女儿极其羡慕。在客人的夸奖声中,父亲自有万般得意。连我使奸耍滑,悄悄地将扇子竖了起来,只是象征性地挥动,他也单是笑笑不忍呵斥了。
  我很早跟着小伙伴学会了折紙扇。一张废旧纸均匀地折出一个个的长条,叠在一起,再对折一下,打开,将中间两页分开的部分用饭粒粘住,留一个孔穿上一根绳子,便是一把微型的小扇子了。这样的纸扇风力极其有限,但我们却玩得不亦乐乎。那时的小学生几乎人手一把,一下课就扇个不停。我于一个偶然的机会,获得了一把非常精致的纸扇,扇面点染着红梅,题有诗句。整个扇子小巧玲珑,打开是一个完美的桃圆形,收起则有一个铁制的外壳可将纸扇含住,外边单留一个心形。这样的扇子在同学中间难免鹤立鸡群,羡煞了多少渴慕的目光。越是珍稀,我越是不舍得拿出来用,一直珍藏了十多年。历经数次搬家,才宣告失踪。
  此后的日子,我告别了麦菜岭,也告别了那一把一把曾经驻留过亲人体温的扇子。当空调和电风扇已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须品,那些蒲扇、鹅毛扇、纸扇在城市里几乎已无迹可寻。唯在今天,眼前的这个老人,与这一把蒲扇,将一股难言的乡愁塞进了我的怀里。可是我已经丢失了我的扇子,扇不动呵,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其他文献
朋友,从屡次来信看,你的心境近来似乎很不宁静。烦恼究竟是一种暮气,是一种病态,你还是一个青年,就这样颓唐沮丧,我实在替你担忧。一般人欢喜谈玄。你说烦恼,他便从“哲学辞典”里拖出“厌世主义悲观哲学”等等堂哉皇哉的字样来叙你的病由。我不知道你感觉如何?我自己从前仿佛也尝过烦恼的况味,我只觉得忧来无方,不但人莫知之,连我自己也莫名其妙,哪里有所谓哲学与人生观!我也些微领过哲学家的教训:在心气和平时,我景
世界上,确实有人见过“鬼”,然而,“鬼”其实不在客观世界里,而是在人的大脑中。举例说,人体有一种毛病,叫做“睡眠瘫痪症”,也就是说,人有的时候在睡眠中,人醒了,可是身体还没醒,这个时候,尚未做完的梦,它的影像,例如厉鬼、僵尸等影像,就会从梦中投射到卧室里,这就是“见鬼”现象的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2006年我在青岛住酒店,凌晨醒来就看到一个白色的影子从浴室冲出来,一直冲到我的身邊,然后消失,我立
发小闺蜜的父亲走了。她跟我说的时候,我既心痛又解脱。认识伯伯是我幼年时期,高大帅气风趣,经常绕着弯儿说笑话损我们。等我们反映过来都哈哈大笑。伯伯一生跟机械电气过不去,在八十年代家里就有好几台电视和录像机———当然都是坏的。被他拆得七零八落,然后努力拼装成一个。我们那时候看录像带,聚散两依依,几度夕阳红……钟镇涛吕秀菱,都是在伯伯努力凑出的录象机里认识的。当然因为技术不佳,经常卡带,他再拿个起子现场
实话实说,王昭君不是“和亲”,是“自亲”。公元前33年,是汉元帝竟宁元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以“臣子”身份朝觐汉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自汉高祖刘邦开始的“和亲”政策,是迫于匈奴的军事压力,属于不得已而为之,由汉朝廷外交提议,送“翁主”给单于做阏氏(王妃)。翁主是诸侯的女儿,皇帝的女儿称公主。“自言”是呼韩邪单于提出,愿做汉家女婿,且王昭君是“后宫良家子”,是入
如今最缺少大师,因而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但似乎又是遍地大师,举目所及,到处都是“大师”的影子。不仅有“围棋大师赛”“大师工作室”等,各种音乐大师、文学大师、书法大师也比比皆是,自然还有大名鼎鼎的“王林大师”。然而,“响水不深,深水不响”,也有些真正具有大师水平的大师,却婉拒大师称呼,坚决不以大师自居。沈尹默艺术精湛、炉火纯青,被人誉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但他却拒绝
在祖国的各大菜系中,我最清楚的就是粤菜。出了名以后,经常被奉若上宾,饭局不断,且多是粤菜的局。在北方,粤菜被公认是最铺张的,稍不留神就中了埋伏,光是一人喝一盅汤就比叫满一桌子的川菜贵,刀刀见血,做东的人不带上万儿八千的,看菜牌的时候就得把第一页翻过去,直接从第二页点菜。正因为如此,也就凸现出宴客的体面。北京吃粤菜最负盛名的酒楼叫“顺峰”,十年前兴起,贵客一直如云,有头有脸的天一擦黑全在那里聚齐儿。
庭院除打一大块水泥地外,尚留一方土质的隙地。好处有二:院落若皆灌以水泥,渗透性便差,夏日会奇热,人受不了,留以土地,便无此虞,为好之一;土地打破水泥地之刻板灰沉,既可协调环境,又可莳花弄草,怡人性情,为好之二。隙地留下之后,自然要植一些细草杂花,然仍余偌大空间,便细虑派何用场为上。我说植竹最佳,“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受苏老夫子影响,是显然的。妻不以为然,说两竿瘦竹迎风,景象萧瑟。我说,否,竹
是黄梅天,外面飘着细雨,案上放着茶,喝茶聊天的人刚走,白瓷茶盏里,氤氲数朵茉莉,茶雨微凉。下雨天,找几个人闲坐,瓦檐上有水声,几个人坐在屋内,一边喝酒,一边听雨,喁谈、啸歌,忘了功名利禄。于二是属于那种不爽约,请一次就来的朋友。那时,我住的城池很小。一座城,他住北门,我住南门。有一次,下雨天,我请他过来坐坐,他穿件蓝雨披,风中哗哗作响,骑辆破车,就一摇一摆地来了。半道上,车扎了胎,于二“吭哧、吭哧
那些日子,父亲整天躺在病榻上,身边的氛围给了他什么样的感受呢?当父亲要求转院,离开三甲医院那间重症观察室时,他在轮椅上的回眸与轻轻挥手,给了我一个答案。要是能用颜色来表示的话,我觉得,这答案应该是白色背景上点缀了一抹温情的暖色。观察室有8张床位,大开的门,正对着病区的服务台,人来人往,较为嘈杂,加之患者、陪护家属较多,因此,尽管一床难求进来不易,但对需要安静的患者来说,这里实在算不上是理想之处。然
打开古老的《诗经》,每一页都是绿草萋萋。美好的植物犹如翡翠玛瑙一样,散发着清辉。有一女子,背了一只斜口筐,在路边采摘苍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采呀采呀,浅浅的小筐忽然被她丢弃在大路旁,她一个人就那么久久地站着,痴痴眺望远方的风烟,眼睛里蓄满深深的思念:那远在天之涯的心上人,是否也被离思和忧伤所困扰,攀上那高高的山冈,回望他渐行渐远的故园和等在季节里的容颜?那一时刻,她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