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标定学,引导参与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62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那么,教师如何引导,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呢?首先,教师可通过学习目的和态度的教育,学习方法的指导或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时时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以迫切求知的积极心态投入学习。其次,教师应把视听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引导学生眼耳口手脑并用的教学过程。最后,教师的教路与学生的学路结合,力求创设出使人思考、激励求异创新的情境,达到全面协调,和谐发展,充分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的目的,使课堂教学目标与方法和谐统一,反馈与矫正同步协调,下面我谈谈在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点拨导标,促积极参与
  教学目标是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检测教学效果依据和准则。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理解偏差,灵活调控,使教学目的成为教学活动过程的路标。
  1.适时调控,导向目标。
  就是在学生答问偏离目标时,适时调控,将思路导向目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对“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的理解,学生有的说生意不好,有的说可能火柴不好,有的说天冷没人买她的火柴。当学生思维严重偏离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她没卖掉火柴说明什么?学生又进入积极参与状态,在讨论中认识到小女孩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没人同情,实在可怜。
  2.因势利导,引向目标。
  就是针对学生对知识点的某个细节理解失误,教师顺势设问,巧妙引渡,把思路引向目标。例如在《给颜黎民的信》中,鲁迅为何指出颜黎民署的是假名?有些学生认为是为了提醒他注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说说颜黎民为什么署假名,让学生讨论争议,统一认识是“鲁迅对青年的真诚关怀”。
  3.迂回曲问,指向目标。
  就是当学生孤立理解教材时,可迂回曲问,整体分析,指向目标。如《小音乐家杨科》,学生认为是管家同情杨科,因为管家认为“他太小了”“几乎站立不稳”,而“不送他去监狱”。这说明学生被现象所迷惑,没有把握杨科惨死与管家的行为直接联系。此时,对“同情与否”可暂且不提,而应直接引导学生了解事情结果,促使学生积极仔细读文,在自学讨论中逐步揭露管家的丑恶面目。
  二、变换方式,促主动参与
  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矛盾、分析矛盾的过程。教师应变换训练方式,精心选择训练点,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1.揭示矛盾。
  有些重点词语包含着是与非、对与否的判断,学生易于忽视,教师应有意揭示矛盾,引导学生争辩,增强训练力度。如《倔强的小红军》:陈赓一把搂住小鬼,又打自己的嘴巴,又说自己对不起这个小兄弟。这此可逆向设问:小红军牺牲了,能怪陈赓吗?为什么?揭示“怪”与“不怪”的矛盾,学生在激烈的争论中,进一步认识小红军“宁可自己吃苦,也不连累别人”的可贵品质,而且能深刻理解陈赓关心他人、严于责己的品质。
  2.拓宽空间。
  有些问题的思维空间只局限于课文内容的本身,思路单一,理解不深刻,教师应适应拓宽思维空间,另辟思路。如《凡卡》一文,在引导学生理解中心时,我只问凡卡的梦能实现吗?为什么?还不够,教师可变换思路引导:“爷爷即使能收到凡卡的信会带他回去吗?为什么?”这样,学生就能在比较、反思中,深刻认识到:在黑暗社会里,穷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无法逃脱悲惨的命运。
  3.分层调控。
  学生的理解水平存在差异,为保证课堂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训练力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可以以中等生水平入手,再灵活调控。如《一夜工作》教学中“简朴”的说句,可在引导理解词义和用法的基础上,让中等生直接造句,下等生可根据这句话说一句完整简单的句子,上等生可以改变句式说句。这样,各类学生均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而喜悦。
  三、相机导说,激实践参与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训练形式,也是思维的体现手段。在教学中,相机导说,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思维的途径之一。
  1.审视课题,激发学生说。
  课题,是文章的窗户。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审视课题,以促发言,如从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想学到什么?学生求知心态激奋,为主动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如《挑山工》,学生纷纷提出:什么是挑山工?挑山工怎样登山?为什么这样?作者为什么写这个挑山工?这样,一开始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逐步培养了学生动脑、动口的好习惯。
  2.检查预习,引导学生说。
  预习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前提条件。检查预习,让学生说说“我在预习中懂得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难?”教师从学生懂得了什么中可以检测学生感知内容的程度;从“提出的疑难”中可掌握导学方向。学生也可以从别人的预习中吸取“预习方法”。
  3.读文生疑,促进学生说。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要每事问。”其实,学生在听课时,脑子里肯定有产生疑问的瞬间,教师一定要及时引导学生将疑问提出来。这样教师心里才有“底”,教学就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如,对于词义的理解,有的词常有本意和在本文中的意思;句子的理解也常有句子表意和蕴含的意思;对于问题的解答,也常有不同的渠道和不同的语言构成;对于同一内容的理解,不同程度的学生更存在差异,哪怕对于一个小小的标点,常也会引起疑议。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中,特别是重点与难点之处,常可引疑:你有什么看法,还有什么问题?有不同看法吗?学生就会按照自己的想法、看法、解法去说。这样,在培养学生自主独立思考问题的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个性。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要提倡启发讨论式,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据标定学,并主动参与,讨论争辩,探索适合自己的学法,真正地掌握学习。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但随着课改的深入,一些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整个教学的内容不确定,从而大大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准确定位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以目标为指引,将课堂教学目标落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结构,其运行的轨迹是始于目标而又归于目标。随着课改深入,一些语文教
摘 要: 一堂课是否成功,导入很重要。如果在课堂伊始,教师就使出浑身解数,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用丰富的感情,用充沛的精力投入到课堂中去,运用灵活多变、新颖多样的精彩导入,就能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作者阐述了语文教学导入中的一些经验和方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导入 注意 兴趣 动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尤其如此,如果一节课
该不该搁下重重的壳  寻找到底哪里有蓝天  随着轻轻的风轻轻的飘  历经的伤都不感觉疼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  重重的壳挂着轻轻的仰望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  让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  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周杰伦《蜗牛》  经典流行歌曲,总是在不经意间以其音乐美和文学美感染听众、征服听众。  这些看上去轻松甚至有点
一  人们都说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而光荣的,从教几年来确有体会,因为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求知欲渴的学生,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主人。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知、确立和实践,课堂上教与学的方式开始发生了变化,课堂形态出现了令人惊喜的景象。于是广大教师和教研者倍感欣慰,大家一致认为语文教学的春天终于到来了,但现实课堂中仍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1.教师没有把学生当作真正的“主人”。新
宋代有一位画家这样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意思就是,画山不要把山顶画出来,只要画出云雾缭绕的山腰,足可见其高;画水不要把源头源尾画出来,只要画得弯弯曲曲不见尽头,足可想象其长。  好的文章也是如此。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文辞优美,意蕴深长。作者在文中有意无意地留下一些“空白”。这些“空白”,不是空洞,不是空虚
在人的发展中小学不可忽视,它往往为人的一生的发展确立方向,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身。为此,为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阅读兴趣的培养十分重要,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