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来源 :硅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Fel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169-01
  
  发散思维实质上是创新和求异,创新是指找出事物则内在的联系,探索研究问题的新方法,克服因循守旧的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是指从同一问题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考同一问题注重多途径、多方案;对求知的东西敢于大胆去设想,对已知的东西敢于提出异议,对陈规勇敢地突破。可见发散思维的这种思维方式与物理知识思维特征极为相似,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我就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诱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思维定势是用固定的思路和常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消极思维定势会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大胆质疑,突破陈规,改变思维方向,另选突破口,使思维发生质的飞跃,激发学生勇于创新。
  2.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一题多解的训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性是有益的,纵横发散,串联知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不限于某一方面,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会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突破常规的新见解。
  3.多层次变化命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通过一道习题,进行多层次变化的训练,引导学生从某一道习题,掌握一类问题,从特殊问题,抓住一般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抓牢抓活概念,从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理解概念是思维的最基本方式,它反应了客观事物的一般本质特征,是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把感觉到感受到的事物的共同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成为概念。概念由内涵和外延两部分构成。初中物理课本上所出现的概念,大多数都有很大的外延空间。如果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认识概念的外延空间,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概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压力就是由于物体间的挤压,而垂直作于物体表面上的力。对这个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两点:一是压力是一种接触力。二是压力的方向:垂直于受力物体表面。从而对压力的概念加深了认识。
  2.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规律是事物间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的条件下经常发生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向某种趋势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着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认识它和利用它。由于初中物理只是初步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就初中物理课本上所出现的物理规律来说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如果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去挖掘、认识,既有利于学生对规律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教材在介绍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时,只是说“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而联系前面相关的物理知识就不难认识到以下三点:
  (1)动能、质量、速度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
  (2)速度有匀速和变速两种情况;
  (3)当质量以体积的形式出现时,有空心和实心两种情况。
  通过这样的发散思考,不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而且对于后面学习机械能的转化也是大有好处的。
  3.在物理定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定律是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应的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过程的必然联系。因此,在进行定律教学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对定律内容我们进行分析:
  (1)定律的使用范围是一切物体。
  (2)条件是不受外力作用。
  (3)结果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但我们这时候就要提醒学生生活中有没有真正的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呢?通过思考学生肯定回答是:没有。接着提问:牛顿定律是不是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呢?于是我们可以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发现: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支持力一对平衡力,合力为零。水平方向上受机车牵引力和摩擦力一对平衡力,合力为零。放在水平面上静止的物体,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支持力,合力为零。由此发现,物体如果受平衡力作用,即合力为零时,也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于是牛顿第一定律得到了延伸:牛顿第一定律也适合于受平衡力的物体。
  4.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的基本定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物理学的实验不仅能破出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能使抽象的东西变得生动形象。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说过:“对于物理的概念、规律等一些理论的东西,往往是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便分明。”因此,实验既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如:在学习了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未知电阻的阻值及电阻的串联和电阻的并联的特点后,教材就提出了能否用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和一块电压表来测定未知阻值电阻的阻值的问题。当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又不难发现:利用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和一块电流表来也能测定未知阻值的电阻,而且还能想出许多种不同的实验操作方案。进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5.在知识的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以改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应用知识的过程,是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因此,知识的应用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必不可少的一条重要途径。如:一束光线与水平面成30°角入射,要使它的反射光线沿水平方向射出,平面镜应如何放置?由于该题中有左右两个水平方向,所以做题时一定要仔细认真,不能只按一个方向来计算,算出的结果有两个:75°或15°。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善于研究学生提出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问题,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要及时启发诱导,让学生从比较中找出最佳方法。并在进行物理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其他文献
[摘要]抽取本院校学生进行英语语言学习策略问卷调查,并对该批学生公共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语言学习策略特别是元认知策略的运用对英语四级考试成绩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四级考试成绩英语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165-01    所谓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
[摘要]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学校将课程开发的权利下放,将课程开发的资源重新分配,实现课程决策的民主化,也使得课程开发适应学生的差异性,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学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加强学生对校本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促进校本课程的优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课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
[摘要]主要介绍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过程及方法,对数学知识应用作初步的概括,并归结出几种常用的数学模型,初步提出培养学生建模意识以及建立初等数学模型能力的思想。  [关键词]数学模型建模意识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163-01    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时代发展和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用人材的需要。素质教育的
稠油油田采出水回用热采锅炉给水技术是稠油开发的重要配套技术.本文结合欢三联污水深度处理工程,介绍了该项技术的工艺流程、技术特点以及生产运行情况,并对运行成本、经济
[摘要]高校计算机实验室是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重要场所。结合高等院校的教学实际,建议应通过机房管理、队伍建设、维护管理等措施来提高计算机房的管理水平,保证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计算机房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167-01    高等学校计算机实验室(机房)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养的基地”大学计算机实验室作为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