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搭配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好玩的内容,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前测了解到:一部分学生能够进行有序思考,且具有一定的符号意识,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缺乏有序思考的意识核能力。通过多次教学实践,总结得到应依托情境,在比较中,感悟有序重要;在讨论中,培养符号意识,进行三次抽象;在变式中,抽象数学思维;在迁移中,构建搭配模型,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情境;问题串;搭配;反思
中图分类号:U692.3 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6-0222-01
《搭配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好玩的内容,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后续学习“统计与概率”的基础。通过课前对学生的访谈和试教中的课堂反馈。可以发现本校三年级的学生对搭配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一部分学生能有序思考,且具有一定的符号意识,但也存在一部分学生缺乏有序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在比较中,感悟有序重要
本课,我选择从学生们熟悉的肯德基点餐的情境引入——肯德基推出一个优惠套餐:一杯饮料搭配一份主食,享受半价。向学生提问:“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呢?”并引导学生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在这个环节,和预设的情况不同,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写出6种搭配方案,所以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选择文字表示的两类作品——无序的和有序的进行比较。围绕“你更喜欢哪一种?请你说说理由”这一问题,教师让位,引导学生展开充分讨论,在分享思想的过程中,感悟到有序的重要性,有序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看出方案已经写完整了。
二、在讨论中,培养符号意识
增加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条件。这一环节,围绕着“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案”这一大问题,我分层次地呈现了学生的表示方法,从文字连线——图形——字母数字等符号,进行三次抽象。一次抽象——首先是把食物作为文字卡片,让学生到黑板上移动卡片,把列举的方法转化为连线的方法,引导学生数一数(1个2,2个3,3个3),进一步抽象,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先选饮料再选主食和先选主食再选饮料的方案,初步感受可以从不同思路进行思考,但是都能解决同一个问题,扩展思维的宽度。
二次抽象——从文字连线过渡到图形抽象。在学生经历列举到连线进一步抽象简化后,通过追问: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请学生在利用图形卡片,将黑板上的文字卡片进行替换,进行直观的二次抽象,让学生在操作和讨论中体会:一种图形可以表示一类食物。
三次抽象——从图形过渡到字母表示。依然通过追问: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展示学生用字母表示的方案。通过问“谁能看懂这位同学的想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中,尝试理解A1、A2、B1...符号表示的方式,进行第三次的抽象,让学生经历用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最后,通过向学生通过提问“用文字、图形、字母的方法,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讨论,发现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背后,数学道理的统一性。从文字连线——图形——字母数字等符号,逐渐进行抽象3次抽象
三、在变式中,抽象数学思维
通过前测和试教,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基本能达成本课规定的学习目标,那怎样让这一部分学生也有所提升呢?所以,我设置了衣服搭配、线路搭配、数字搭配等变式练习,要求学生在画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尝试用加法和乘法算式表示,成功進一步抽象。为了避免学生在不理解的基础上“乱”用算式,我着重要求学生结合情境说一说算式中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成功将情境、图示、算式结合在一起。
四、在迁移中,构建搭配模型
前面三个环节,我们都是从生活中的情境,不断进行抽象,在这个环节,我依托黑板上的图形连线模型,请学生观察,说一说,看着这个图,你还想到了什么搭配问题?在归纳后重新发散学生的思维。
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我感悟到应该仔细研读每一句学习目标,去思考教材中每一个环节的用意,读懂教材中的情境,读懂“问题串”。基于情境,关注每一个问题展开过程进行设计,用问题串,把整个学习过程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紧紧围绕着学习目标开展教学。同时,我们也应当充分预设学生学情,关注课堂生成,利用好课堂生成,读懂课堂中的学生,对环节小目标做适当的调整。关注“情境 问题串”,为学与教导航!让学生爱上数学,最后爱上数学。
关键词 情境;问题串;搭配;反思
中图分类号:U692.3 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6-0222-01
《搭配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好玩的内容,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后续学习“统计与概率”的基础。通过课前对学生的访谈和试教中的课堂反馈。可以发现本校三年级的学生对搭配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一部分学生能有序思考,且具有一定的符号意识,但也存在一部分学生缺乏有序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在比较中,感悟有序重要
本课,我选择从学生们熟悉的肯德基点餐的情境引入——肯德基推出一个优惠套餐:一杯饮料搭配一份主食,享受半价。向学生提问:“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呢?”并引导学生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在这个环节,和预设的情况不同,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写出6种搭配方案,所以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选择文字表示的两类作品——无序的和有序的进行比较。围绕“你更喜欢哪一种?请你说说理由”这一问题,教师让位,引导学生展开充分讨论,在分享思想的过程中,感悟到有序的重要性,有序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看出方案已经写完整了。
二、在讨论中,培养符号意识
增加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条件。这一环节,围绕着“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案”这一大问题,我分层次地呈现了学生的表示方法,从文字连线——图形——字母数字等符号,进行三次抽象。一次抽象——首先是把食物作为文字卡片,让学生到黑板上移动卡片,把列举的方法转化为连线的方法,引导学生数一数(1个2,2个3,3个3),进一步抽象,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先选饮料再选主食和先选主食再选饮料的方案,初步感受可以从不同思路进行思考,但是都能解决同一个问题,扩展思维的宽度。
二次抽象——从文字连线过渡到图形抽象。在学生经历列举到连线进一步抽象简化后,通过追问: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请学生在利用图形卡片,将黑板上的文字卡片进行替换,进行直观的二次抽象,让学生在操作和讨论中体会:一种图形可以表示一类食物。
三次抽象——从图形过渡到字母表示。依然通过追问: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展示学生用字母表示的方案。通过问“谁能看懂这位同学的想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中,尝试理解A1、A2、B1...符号表示的方式,进行第三次的抽象,让学生经历用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最后,通过向学生通过提问“用文字、图形、字母的方法,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讨论,发现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背后,数学道理的统一性。从文字连线——图形——字母数字等符号,逐渐进行抽象3次抽象
三、在变式中,抽象数学思维
通过前测和试教,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基本能达成本课规定的学习目标,那怎样让这一部分学生也有所提升呢?所以,我设置了衣服搭配、线路搭配、数字搭配等变式练习,要求学生在画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尝试用加法和乘法算式表示,成功進一步抽象。为了避免学生在不理解的基础上“乱”用算式,我着重要求学生结合情境说一说算式中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成功将情境、图示、算式结合在一起。
四、在迁移中,构建搭配模型
前面三个环节,我们都是从生活中的情境,不断进行抽象,在这个环节,我依托黑板上的图形连线模型,请学生观察,说一说,看着这个图,你还想到了什么搭配问题?在归纳后重新发散学生的思维。
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我感悟到应该仔细研读每一句学习目标,去思考教材中每一个环节的用意,读懂教材中的情境,读懂“问题串”。基于情境,关注每一个问题展开过程进行设计,用问题串,把整个学习过程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紧紧围绕着学习目标开展教学。同时,我们也应当充分预设学生学情,关注课堂生成,利用好课堂生成,读懂课堂中的学生,对环节小目标做适当的调整。关注“情境 问题串”,为学与教导航!让学生爱上数学,最后爱上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