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一定是令人快乐的吗?

来源 :校园英语·月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cean901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伊壁鸠鲁哲学的快乐论认为:快乐是天生的最高的善,理性是快乐的工具,哲学是医治心灵痛苦的良药,美德是获得快乐的手段。伊壁鸠鲁派对于美的理解明显倾向于经验主义,其主要观点为:美如果不是令人快乐的就不是美。这与会给人带来刺激和恐慌的暴力美学思想似乎完全相悖。本文将以“美是否一定令人快乐”为中心问题,简要探讨伊壁鸠鲁派快乐论美学思想与暴力美学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关键词】伊壁鸠鲁哲学;快乐论;暴力美学;异同
  【作者简介】任丹(1986-),女,汉族,湖南汨罗人,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翻译,跨文化交际等。
  一、伊壁鸠鲁的快乐论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在统一了希腊之后,在远征东方亚洲和南方非洲的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军事成就,但在如何巩固新建成的大帝国上却没有有效可行的方案和原则,导致大帝国一分为三,宫廷政变频频发生。在当时的希腊,社会动荡、政局不稳,老百姓切于保障个人安全和自身利益。在这种个人生命都难以保障的情况下,人们几乎没有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和可以按部就班实施的人生规划,“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及时行乐观深受追捧,风靡一时。伊壁鸠鲁的快乐论就是在这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及时行乐观中萌芽的。
  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他把快乐分为身体快乐和精神快乐。身体快乐是指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得到满足;而精神快乐是指排除使灵魂不安的观念,是“不喜亦不惧”的泰然或精神上的愉悦。在这两种快乐中,伊壁鸠鲁更强调精神快乐,他认为身体快乐只是当前一时的感触,而精神快乐则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性,人们既可以通过回忆往事获得快乐,也可也通过憧憬未来获得快乐;而且身体快乐只是暂时的、表面的;而精神快乐是永久的、深刻的。
  在伊壁鸠鲁哲学中,快乐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终点”,伊壁鸠鲁快乐论崇尚以快乐作为评价一切的标准,而快乐与否主要是通过触感来检验的。在此基础上,伊壁鸠鲁派提出了以经验感觉为衡量标准的美学思想,主要观点为:美必须是令人快乐的,美如果不是令人快乐的就不是美。
  二、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最初起源于20世纪中期美国的电影界,是一种新的电影形式和趣味。此类电影通常将展示暴力的场景美化和仪式化,而暴力行为本身所传达的内容却被忽略,暴力逐渐符号化,慢慢成了一种视听享受。但并不是所有展示暴力的电影都属于暴力美学的范畴,只有当暴力形式与美在艺术中结合,碰撞出高于暴力行为的美感,才能称为“暴力美学”。
  三、伊壁鸠鲁快乐论美学思想与暴力美学的异同
  1.时代背景的差异。伊壁鸠鲁快乐论起源于军事力量强大而管理力量薄弱的亚历山大帝国。当时,大帝国疆域辽阔,却缺少合适可行的管理制度和原则,以致帝国一分为三,宫廷政变频频发生,社会动荡不安。老百姓忙于维护生命安全和保障个人利益,除了及时行乐,几乎没有固定的奋斗方向和目标。可以说,伊壁鸠鲁的快乐论源自乱世,属于“在乱世中求安宁”。
  暴力美学产生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后发展成熟于日本和香港。产生之时,美国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稳步发展,文化发展日渐繁盛。在此之前,暴力一直被视为是文明的反相参照物,常与野蛮、落后甚至恶心的感受联系在一起。从社会道德层面出发,暴力也被普遍当成是一种对社会或未成年人有害的因素,所以在之前的好莱坞电影中,暴力和情色是限制性法规专门针对的对象。而且,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暴力总是被赤裸裸地呈现,其中的血腥与打斗对于安定祥和的人性来说几近疯狂和残忍。然而,随后出现的一系列以暴力为题材、极力渲染打斗场面的“英雄系列”电影给全世界观众提供了一种审视暴力的全新视角,暴力逐渐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展现形式”,从这种形式中人们开始思考其丰富的内涵。在影视作品中,暴力的呈现方式也开始趋向柔和化和多样化。一些以暴力为题材的影片一改之前“坏人德坏行暴”全面否定的呈现方式,对暴力进行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使其攻击性得以软化,变得容易被人接受。比如:通过人物关系的设置来软化其暴力行为的侵略性,比如将施暴者设置为正义的一方,通过观众对人物角色的同情和理解来弱化其暴力行为的侵害性,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就是最好的例子。除此之外,为了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也有直接展示暴力过程和血腥效果的,这样能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电影“美国丽人”中的最后一个镜头就是最好的例子:男主角被枪击中头部,血流满地,而旁观者却带着不忍破坏眼前美景的欣赏的目光说:How beautiful it is! 用一句话说,暴力美学产生于社会安定、经济腾飞、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属于“在安定中寻找刺激”。
  2.美学思想的差异。受其快乐论的影响,伊壁鸠鲁派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美如果不是令人快乐的就不是美。由此可见,伊壁鸠鲁派美学思想强调快乐是衡量美不美的唯一标准和最高标准。伊壁鸠鲁提倡减少心中的欲念,知足常乐;他建议人们用理性辨别和取舍各种欲望,以获得长远的幸福。伊壁鸠鲁的快乐论所提倡的快乐具有时效性,快乐与否,需要时间的断定。他认为快乐的检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要对快乐进行理性取舍,快乐固然是善,但并非一切快乐都是可取的,某些快乐从目前来看是快乐,但从长远来看,它不一定是快乐,甚至可能带来更大更深的痛苦,所以当有些快乐带来痛苦时,我们应该放弃这种快乐;而当一时痛苦会产生更大快乐时,我们就应该接受这种痛苦。总之,伊壁鸠鲁派美学的核心是:能让人快乐,并且长期快乐着的才是美;不能让人长期快乐的也谈不上美。这与20世纪中期的后起之秀——暴力美学的思想是相冲突的。暴力美学作为一种诠释电影艺术趣味的形式,主要是想通过舞蹈化、诗化、表演化的方式向人们展示夸张的、非常规的暴力行为。但是无论它所被展示出来的形式多么的柔和,被展示出来的效果多么美,它所展示的说到底也只是在展示一种从道德层面来说被人类限制和压抑的因素、一种与人类所憧憬的日常生活方式相背离的因素,人类之所以创作这类作品只是为了追求一时的刺激,而这种一时的刺激并不能给人带来长久的快乐,有时候甚至给人带来恐慌和担忧,如果用伊壁鸠鲁的快乐论来衡量,它就更谈不上美。
  四、何为美——有关伊壁鸠鲁快乐论和暴力美学的思考
  对于美的概念的界定,一直是众说纷纭。伊壁鸠鲁派的美学思想以快乐为最高评价标准,笔者认为它带有很浓的主观色彩,主要理由有如下几点:1.快乐只是种感觉或者说情绪,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每一个人对于快乐的感悟各不相同,同一件事情给这个人带来的是快乐,给另外一个人带来的也许就是悲伤;2.快乐是相对的,随着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和环境而变化;在处于某种关系时,它是一种快乐,而转变成另一种关系时,可能就不是快乐了;3.快乐不是事物的物质属性,而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所以事物能给人快乐的感觉并不等于它就是美的。暴力美学作为一种展现电影艺术魅力的方式,其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已被极大的弱化,说它美,只是因为其中有关血腥与打斗的暴力场景能满足人们对于刺激一时的追求,用伊壁鸠鲁的话来说,它给人带来的快乐只是暂时的,是稍纵即逝的。而且,伊壁鸠鲁提倡追求长久的快乐,也就是追求长久的美,而展示暴力美的电影在给人短暂的快乐的同时,有时甚至会给人留下长久的恐慌;用伊壁鸠鲁的话说,如果一时的快乐会带来长久的痛苦,那么应该放弃这种快乐;代表在伊壁鸠鲁派哲学思想中,暴力,无论其展现形式如何变化,也许都谈不上是一种美。尽管如此,暴力美学和伊壁鸠鲁派暴力美学也有相通之处,那就是它们对于美的判断都是通过人的感官或者说满足人的感官来实现的,都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笔者认为,美是一种比较固定的特征,是主观人从千千万万客观事物的属性中总结出来的,它虽然不是实物,但却有一定的“轮廓”,按照这个“轮廓”,人们能判断事物美与否;而对于美的感悟能力却与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每个人感受美的能力不一样,你所认为美的东西在别人眼里也许什么也不是。
  参考文献:
  [1]李启军.“暴力美学”之辨证观[J].哲学动态,2012(11):98-103.
  [2]唐土红,喻权良.伊壁鸠鲁的快乐论及其伦理反思[J].伦理学研究,2006(3):71-75.
  [3]聂锦芳.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起点的伊壁鸠鲁哲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2-24.
  [4]王偉伟.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探析[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
其他文献
【摘要】互联网时代,彻底改变了我國教育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2.0计划的发布深入推进了“互联网 教育”模式的发展。借助于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职英语也逐步实现翻转课堂模式的转型,慕课、网易公开课以及微课等网络课程平台能够有效推进高职学生在英语方面的自主学习,提升高职英语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将结合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模式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在互联网时代这一模式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互
【摘要】本文从小学英语课后作业的问题出发,通过分析当前互联网教学平台在实践中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将传统英语课后作业与互联网教学平台相结合英语作业实效性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混合式英语;策略研究  【作者簡介】景凤(1989-),女,汉族,宁夏银川人,宁夏永宁县三沙源小学,本科,小学英语教师。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不仅包括课堂上的教学活动,还包括课堂之外的学习和
【摘要】语言是人类实现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工具,反映着某个地区、某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等多种文化,英语亦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语言与思维总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人们的思维过程与成果需要通过语言呈现出来,而语言又可以促进思维的深化与拓展。从这个层面来讲,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要将学生思维能力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才更促进小学英语课程的健康发展。本文将从丰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创设英语语言应用情境、设计英
【摘要】情感因素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它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在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才能提高效率,合格地完成教學任务。也只有尊重学生的情感才能促进学生心智、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及文化意识的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同时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降低学生的焦虑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要加强对目标语文化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也在不断进步,随之而来的,是新课程的不断改革,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革新,越来越多的教学方式发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那么,课堂工作纸就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手段。课堂工作纸是一个及备课稿、学习记录册等于一身的一个教学手段。同时,学生可以利用课堂工作是指来进行预习、听讲,课后复习等。可以说课堂工作纸是提高我们课堂效率,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工具,那么今天,我们
【摘要】互联网 时代为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也使情境教学法逐渐成为目前中职英语教学的一种普遍而有效的方法,而纵向单项技能课型是适用于广大中职学生的主流课型。本文结合课程和考证要求,针对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尝试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纵向单项技能写作课”中,并通过一节较为新颖的写作课例对情境教学法在纵向单项技能写作课中应用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中职英语写作;纵向单项技能
【摘要】本文结合了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Reading中问题链的有效教学实例,从把握适切性、明确指向性、关注统摄性、重视逻辑性四个方面探讨了问题链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Reading教学;问题设计;问题链  【作者简介】张燕,溧水区东庐初级中学。  一、问题的提出  牛津初中英语Reading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需要运用已有的认知
周五下午在校大礼堂观看了一部走心的印度电影《嗝嗝老师》,令我感触颇深。《嗝嗝老师》这部电影的女主角纳娜是一名从小就患雷图特氏综合症,她从小就面对众人异样的眼光,但她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当上了9F班的班主任。9F班的学生是全校公认的“废物”班级,这些学生主要来自贫民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社会阶级等各种原因,他们在班上异常的调皮,气走了一个又一个老师,叛逆的他们幸亏遇到了不畏艰难、尊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改革和发展,教育体制正处在不断完善和更新的过程中。高职教育也是改革的重要部分,本文以高职商务英语写作实践教学策略的研究为出发点,针对目前英语写作存在的现状及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找寻最合适的教学策略,以期提高高职商务英语写作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职教育;商务英语写作;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深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从经济发展的角
【摘要】高中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但是一些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学习起来就非常吃力。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并不高,为此很多教师提出了分组教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够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的状况。分组教学模式可以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