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合并胸部损伤的股骨干骨折早期扩髓及髓内钉固定是否增加并发症及死亡率. 方法采用回顾性对比分析,依据下列标准选择病例:(1) 年龄在17~65岁;(2) 必须有胸部损伤[简明损伤定级(AIS)≥2], 且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6;(3) 住院时间≥48 h;(4) 病史中无明显影响全身状况的疾病, 如糖尿病, 慢性心、肺、肾功能不全等;(5) 有股骨干骨折, 且进行了扩髓髓内钉固定,
【机 构】
:
519000,珠海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创伤骨科,珠海市拱北医院骨科,519000,珠海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创伤骨科,519000,珠海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合并胸部损伤的股骨干骨折早期扩髓及髓内钉固定是否增加并发症及死亡率. 方法采用回顾性对比分析,依据下列标准选择病例:(1) 年龄在17~65岁;(2) 必须有胸部损伤[简明损伤定级(AIS)≥2], 且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6;(3) 住院时间≥48 h;(4) 病史中无明显影响全身状况的疾病, 如糖尿病, 慢性心、肺、肾功能不全等;(5) 有股骨干骨折, 且进行了扩髓髓内钉固定, 不含钢板、外固定支架或牵引及石膏固定者.并按受伤至手术时间划分为两组, A组为<24 h手术者(早期扩髓组), B组为≥24 h手术者(延期扩髓组),将两组间合并伤情况、ISS、住院时间、ICU时间、并发症、死亡及合并休克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有96例符合上述标准, 其中A组57例, B组39例,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间仅在股骨开放性骨折发生率(A组53%,B组31%,χ2=4.496, P<0.05)、合并休克率(A组51%, B组28%,χ2=4.895, P<0.05 )及住院时间[A组为(17.5±6.5)d, B组为(31.5±9.5)d,t=8.599, P<0.001]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和非常显著性意义, 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在合并胸部损伤的股骨干骨折中,只要能控制休克,保证生命体征平稳,对股骨干骨折行早期扩髓髓内钉固定不增加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并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其他文献
急性外伤性脾破裂近年在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方面已有部分报道[1-7,9],但就介入性栓塞的应用范围及预后的分析尚缺乏较多资料.笔者对我院1995-2004年间63例急性外伤性脾破裂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部分性脾动脉栓塞的影像表现、临床症状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颌面部骨折合并颅颈交界区损伤的影像学特点及多层螺旋CT诊断.方法收集10例颌面部外伤合并颅颈交界区损伤的螺旋CT重建扫描资料,比较常用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诊断价值. 结果上、下颌骨双骨折并颧弓骨折者5例,下颌骨骨折5例.其中3例合并颞颌关节脱位,3例合并有轻、中度颅脑损伤.合并颅颈交界区损伤有:枕颈脱位2例,枕骨髁撕脱骨折2例,寰枢椎旋转性半脱位6例. 结论颌面部外伤骨折合并上颈椎损伤多为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交通事业的发展,周围神经损伤业已成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1].许多学者经过不断探索,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机制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神经的接触传导、神经趋化及神经营养等方面[2].目前,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方法主要包括神经外膜缝合术、神经束膜缝合术、神经松解术、神经移位、神经移植修复术等[3,4].笔者拟总结回顾周围神经损伤的主要修复术式,并对其发展前景予以展望.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实验在建立猪MODS模型的基础上,采用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防治MODS,通过观察各器官功能及血浆中细胞因子在滤过前后的变化,以及淋巴细胞凋亡在此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为临床HVHF防治MODS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肽类生长因子,对神经外胚层和中胚层的多种细胞具有促增殖和分化作用,在神经创伤修复这一研究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bFGF对热和酸均不稳定,在体内的半衰期为3~5 min,全身应用则会被快速灭活而难以发挥其有效作用,局部穿刺给药对深部神经损伤难以保证每次释药部位的准确性,且
例1 男,46岁.入院前1 h自3 m高处坠落,摔伤头部,伤后即昏迷.体检:昏迷,左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右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CT提示:左侧硬膜下血肿,量约50 ml,脑中线右移约1.5 cm.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5分.急诊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但颅内压仍较高,未关硬膜缝合头皮后见左侧瞳孔缩小,而右侧瞳孔散大固定.急行颅脑CT复查,见右侧硬膜下血肿,量约47 ml,立即行二次
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临床较常见,尽管手术治疗方法较多,但以往常因手术入路受限、视野狭小、视神经减压不充分而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我科自1998年9月至2003年9月,采用经颅入路显微视神经减压术治疗视神经损伤22例,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目的 探讨全面部骨折及并发症的诊治要点,摸索适合于口腔颌面部骨折治疗的生物学固定原则. 方法采用X 线头影测量分析、模型外科、骨切开复位等技术,结合生物学固定的原则矫治48例全面部骨折所致牙颌面畸形和咬紊乱. 结果本组患者均获得满意的功能和形态效果. 结论全面部骨折必须通过术前精确的设计,有组织、有步骤地达到功能与形态并举的治疗效果.同时,骨折治疗必须重视骨的生物学特性,如选择恰当的接骨板和螺钉系
目前,关于创面愈合机制研究,已经从组织形态学水平,深入到细胞、分子与基因水平[1].其中,关于创面愈合的细胞凋亡机制成为创伤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参与调控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多个环节而影响其预后,与正常创伤后的组织修复、慢性溃疡愈合及创面愈合后的瘢痕形成均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