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侧颅内血肿清除后继发对侧血肿三例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8546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例1 男,46岁.入院前1 h自3 m高处坠落,摔伤头部,伤后即昏迷.体检:昏迷,左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右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CT提示:左侧硬膜下血肿,量约50 ml,脑中线右移约1.5 cm.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5分.急诊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但颅内压仍较高,未关硬膜缝合头皮后见左侧瞳孔缩小,而右侧瞳孔散大固定.急行颅脑CT复查,见右侧硬膜下血肿,量约47 ml,立即行二次手术,清除血肿,颅内压不高,缝合硬膜保留骨瓣关颅.术后15 d清醒,1个月后出院。

其他文献
脊髓损伤可以导致损伤平面以下神经功能的破坏性丢失,严重地影响身体多个系统.脊髓损伤的效应随着损伤部位不同而不同,这是脊神经有序地按照脊髓排列的缘故.除了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受损,同时还伴有感觉异常.其造成的功能缺陷包括心血管系统功能、呼吸系统功能、胃肠道消化功能、排汗功能、性功能以及排尿功能,这些缺陷可继发泌尿系感染、褥疮、肌肉痉挛、慢性神经性疼痛和感觉异常等,更严重的可致命.因此,脊髓损伤成为人
期刊
目的 探讨采用先进快速成形(rapid prototyping, RP)制造技术结合骨组织工程方法研制新型仿生活性人工骨,系统研究该人工骨在兔腰椎椎板间多节段脊柱融合的情况. 方法首先应用RP技术制备粒度均匀的颗粒型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Poly(DL-lactic-co-glycolic acid)/Tricalcium phosphate,PLGA/TCP] 复合人工骨载体材料,进一步将
颅骨缺损后骨质再生,临床注意观察不足,国内报道甚少.笔者近期收治10例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数月,出现部分骨质生长现象.报告如下。
期刊
硬脑膜外血肿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应及时开颅清除血肿.根据病情,不宜手术治疗的则采用药物等综合保守疗法,待血肿自行吸收.该疗法可免去开颅手术痛苦及术后并发症,特别适于有严重心肺疾患及严重多发伤的患者.我院自1995年6月始对该类患者进行非手术治疗(综合疗法),共收治硬脑膜外血肿患者639例,其中保守治疗192例.现就血肿的吸收规律、综合治疗的适应证及方法体会报告如下.
期刊
由于对骨干骨折的治疗和研究已经趋于成熟,近年来对关节和不规则骨骨折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正逐渐被重视.跟骨属不规则骨,同时又参与多个关节的组成,跟骨的形态和与周围骨的关系是否正常,直接影响着人的行走步态、足弓的弹性及踝关节的功能.由于高处坠落伤、交通伤逐年增加,跟骨骨折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如何处理好跟骨骨折、降低致残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急性外伤性脾破裂近年在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方面已有部分报道[1-7,9],但就介入性栓塞的应用范围及预后的分析尚缺乏较多资料.笔者对我院1995-2004年间63例急性外伤性脾破裂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部分性脾动脉栓塞的影像表现、临床症状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期刊
目的 探讨颌面部骨折合并颅颈交界区损伤的影像学特点及多层螺旋CT诊断.方法收集10例颌面部外伤合并颅颈交界区损伤的螺旋CT重建扫描资料,比较常用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诊断价值. 结果上、下颌骨双骨折并颧弓骨折者5例,下颌骨骨折5例.其中3例合并颞颌关节脱位,3例合并有轻、中度颅脑损伤.合并颅颈交界区损伤有:枕颈脱位2例,枕骨髁撕脱骨折2例,寰枢椎旋转性半脱位6例. 结论颌面部外伤骨折合并上颈椎损伤多为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交通事业的发展,周围神经损伤业已成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1].许多学者经过不断探索,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机制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神经的接触传导、神经趋化及神经营养等方面[2].目前,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方法主要包括神经外膜缝合术、神经束膜缝合术、神经松解术、神经移位、神经移植修复术等[3,4].笔者拟总结回顾周围神经损伤的主要修复术式,并对其发展前景予以展望.
期刊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实验在建立猪MODS模型的基础上,采用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防治MODS,通过观察各器官功能及血浆中细胞因子在滤过前后的变化,以及淋巴细胞凋亡在此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为临床HVHF防治MODS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期刊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肽类生长因子,对神经外胚层和中胚层的多种细胞具有促增殖和分化作用,在神经创伤修复这一研究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bFGF对热和酸均不稳定,在体内的半衰期为3~5 min,全身应用则会被快速灭活而难以发挥其有效作用,局部穿刺给药对深部神经损伤难以保证每次释药部位的准确性,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