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与《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之关联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yul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的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驱使。《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这种行为也遵循一定的动机。为此,作者从学习动机对编制《标准》的指导意义与编制如何体现学习动机及其理论两个角度深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 学习动机 理论 关系探析
  
  人们的任何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与制定也必然受到一定的学习动机的影响。《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即《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那么,学习动机及其理论对《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究竟有哪些指导意义,《标准》中又是如何体现这些的呢?
  一、学习动机对编制《标准》的指导意义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起动机制。[1]学习动机包含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这种愿望或意向是驱使个体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诱因是能激起有机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如食物、水、名誉和地位等。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在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中,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所以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而学习期待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主体去达到学习目标,因此,学习期待也是学习动机结构的必不可少的成分。
  课程实施涉及到具体的教学行为,在直接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动机理论采取一定的策略进行教学。课程实施把计划变为行为,所以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过程。即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之中,教师应该如何利用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1.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
  教师能够将直观、现实的情境引入课堂,或者将学生带到这种情境中去,必定会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学习“估算”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游戏。
  师:我给大家带来了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背后贴着价格标签158元),一共五个,我们做一个“猜价格游戏”,猜一猜它们值多少元钱?
  生:200元。
  师:大了。
  生:150元。
  师:小了。
  生:160元。
  师:大了。
  ……
  通过以上游戏,枯燥的数学“估算问题”就变得生动形象了,而且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合理进行评价
  我们可以采取奖赏、表扬、评分和竞赛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奖励比批评、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恰好相反。当然,奖励如果使用过多或者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在恰当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奖励与惩罚。评分与竞赛在激发学习动机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竞赛过于频繁,就会对学习动机起到消极作用,对团结协作与合作交流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慎用,而适当地进行竞赛反而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对学生产生一种激励作用。
  二、《标准》的编制如何体现学习动机及其理论
  《标准》全面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其中每一部分对学习动机理论都有所体现。
  在课程“基本理念”之中,总体概括了《标准》的各个部分,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学习动机激发的重要性;在“课程目标”部分,总体目标除了包含“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以外,还强调了“情感与态度”、“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1]在“内容标准”中,除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还包括“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与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中更是充分体现了学习动机的思想,“课程实施建议”是按照三个学段进行阐述的,但三个学段之间大同小异,下面将对该部分具体进行阐述。
  在“教学建议”中,教师的教学要“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其中第一条建议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标准》中具体阐述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2]以上建议就是在强调创设情境的重要性,这点建议在《标准》中体现得非常充分、合理,能够利用有关学习动机的思想指导广大教育工作者,给他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在“评价建议”中,《标准》主张:“注意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考查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2]过程性评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标准》还主张“在第一学段评价结果以定性描述的方式呈现”,“在第二学段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2]评语一般更多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由于各学段学生年龄差别比较大,评价的方式也会不同。奥苏伯尔提出:“成就动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1]学生在不同学段会显现出不同的内驱力,所以,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突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会增强。因此,在第一学段一般以鼓励性的语言评价为主,而到后两个学段逐渐应以鼓励为主,批评指正为辅,这样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而《标准》中一味强调鼓励的一面,有时非但不能正确体现真实情况,反而容易滋生学生的骄傲的情绪。
  学习动机及其理论与《标准》的编制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动机为《标准》的编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使《标准》的编制更加具有科学性;《标准》的编制充分体现了动机理论的有关观点。当然,由于《标准》仍需我们通过实践进一步加以改进,使之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冯忠良,姚梅林.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国家课程标准专辑:数学课程标准[EB/OL][2010—10—7].http://www.being.org.cn/ncs/math/math.htm.
  
  (作者杨阳系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为深入贯彻执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在智能财务、大数据等背景下,会计行业正面临史无前例的巨大变革.作为向市场输送会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迎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着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以致有的老师抱怨“现在的语文太活了,教和不教简直没什么两样”。我在四年级语文教学中作了一年的探索,发现要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必须澄清阅读和阅读教学这两个概念,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合理整合教材资源,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澄清概念  1.阅读。是人们从书面言语中提取信息的心理过程,一是功能性阅读,即获
“求术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学生写随笔是提高写作基础能力的有效途径。随意而作,随心所写,随触而发,随情而抒,随悟而思的文字,表达自己思想的每一个灵感的火花,是学生真实心灵的流淌。教师要通过妙语点评,使学生感到你看他的文笔,听他的倾诉,达到与学生心灵的交流,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热爱,促使写作技巧,文采的提升,使写作激情越燃越旺,从而提高作文水平,同时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与感受力,训练学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批注式阅读成了学生个性阅读多维对话的切入点,学生以它为载体,心灵和思维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碰撞,语文素养和能力在一次次碰撞中得到提升。本文仅谈谈学生的个性阅读——批注式阅读。  关键词: 批注式阅读 方法 模式    一、批注式阅读的目标  1.使学生掌握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质量,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构建批注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实现语文交际工具最突出的要求。口语交际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谈、演讲、辩论等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具备直接、简便、迅速的特点,使用得最多最广,是最基本的语言信息交流手段。口语交际具有很强的情境性,而生活是口语交际最好的情境。但是,口语交际教学不可能每次都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方法,
目的:探讨胰腺癌中E3泛素连接酶亚单位Ring1B、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及细胞周期调节因子P16表达与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5例胰腺癌患
每每提起作文,学生都是心存畏惧,教师也往往感到头疼。尽管从立意到选材,从结构到语言,教师的指导可谓头头是道,无懈可击,但学生的习作却总是干巴巴,毫无生趣,与他们活泼富有朝气的个性极不相称。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是习作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脱离的结果。只有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让生活成为学生习作的不竭泉源,学生才会有话可写,才能把习作写真实、写具体、写生动,才能消除对习作的畏难心理,唤起对习作的浓厚兴趣。
教师“下水”作文,作为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已越来越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所重视。师生一道体味作文的甘苦,体会写作得失,其作用不言而喻。教师如果有和学生一起写作的经历,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就能一语中的,更得法,在批改时更能切中要害,从而增加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指导也易于被学生接受。教师“下水”的目的,是让学生顺利“上岸”,如果仅仅写篇范文,偶然打湿身子,则未必能很好地把握学生,收到好的效果。经过近十
在学习生活中,有些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认为这是苦恼的事,总觉得写不出,没有东西可写。为什么会写不出、没有东西写呢?问题的关键是他们平时对生活观察不够,凡平时看到、听到、经历过的,并没有在脑子里留下记忆,到了写作文需材料时,脑子里空荡荡的。如果我们平时注意观察生活,脑子里有清晰、充实的内容,写文章就不会再发愁了。  一、要勤于观察  观察是作文的基础,观察是我们把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变成文章的桥梁。写文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了较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作者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授学生识字方法,开拓识字渠道三方面进行了探索,努力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