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guo_san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pPNETs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PNETs患者中,4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平扫或增强扫描;6例经自旋回波T1WI、快速自旋回波T2WI和屏气扰相梯度回波T1WI3个序列平扫,动态增强采用屏气快速多层面扰相位梯度重聚成像T1WI快速扫描序列。将CT和MRI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pPNETs位于肌肉6例,盆腔2例,胸腔1例。肿瘤呈椭圆形4例,不规则形5例。肿瘤直径7.4~18.3cm,平均11.6cm,境界不清。2例病灶信号和密度均匀,无明显坏死和囊变;7例病灶有明显的坏死和囊变,其中位于胸腔和盆腔的3例肿瘤均可见显著坏死和囊变。CT平扫肿瘤密度与邻近肌肉相仿,增强扫描呈中等程度以上的强化,双期增强呈进行性持续强化,强化不均匀。MRI T1WI序列肿瘤实体成分呈不均匀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略高信号或高信号,MRI增强强化程度较CT强化显著,强化更不均匀。位于肌肉的6个病灶均位于神经路径,可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包绕骨骼,3例骨骼破坏轻微,2例骨骼破坏明显,直径与软组织肿块相仿,1例骨骼破坏直径超过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位于骨髓腔,为溶骨性骨质破坏,无肿瘤成骨,无明显骨膜反应。结论 pPNETs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多位于四肢、躯干的神经路径上,肿瘤体积较大,边缘不规则,境界很不清楚,强化显著且不均匀;位于胸、腹、盆腔的肿瘤坏死和囊变显著,位于四肢的肿瘤包绕骨骼,或坏死和囊变,或密度、信号相对均匀。pPNETs不仅具有神经源性肿瘤坏死和囊变及明显强化的特征,还具有小细胞恶性肿瘤浸润生长的特征。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蛋白酶抑制剂硼替佐米对淋巴瘤细胞株Jurkat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及其可能机制,同时观察联合硼替佐米与阿霉素对Jurkat细胞有无协同作用。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yr)比色法检测硼替佐米、阿霉素对Jurkat细胞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油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采用DNA的碘化丙啶(PI)染色及Annexin V-PI双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硼替佐米、阿霉素对
患者女,38岁。头痛、呕吐3个月,脑瘤术后2周,于2009年6月19日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胀、头痛,伴恶心、呕吐,并呈进行性加重,当地医院CT检查示右侧额叶占位性病变,考虑脑肿瘤(胶质瘤可能性大),于2009年3月3日在全麻下行右侧额颞叶开颅病变活检并去骨瓣减压术。
目的 分析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预后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并对ICC的外科治疗方式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经病理证实为I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43例ICC患者中,40例行肝切除术,2例在剖腹探查时行无水酒精注射,1例仅行剖腹探查。采用单因素和Cox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响ICC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43例患者的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4.4%、30.9%和25.8%。
目的 探讨水表观扩散系数(ADC)在肝癌化疗栓塞术前后的变化及其在预测和评价栓塞疗效中的价值。方法 对化疗栓塞术前和术后的肝癌患者进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弥散系数为0和500s/mm^2)计算肝癌病灶手术前、后的ADC值,并与化疗栓塞效果比较。结果 栓塞不良组的术前ADC值(1.687×10^-3 mm^2/s)高于栓塞良好组(1.278×10^-3 mm^2/s,P〈0.05)。采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切除术后肝内复发的预后影响因素以及复发后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 收集184例HCC切除术后肝内复发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21项临床病理学因素以及复发后治疗方式对HCC患者肝内复发后生存期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较高(〉100ng/ml)、有微血管浸润、首次诊断复发时肿瘤的Child-Pugh分级为B或C级、有多个肝内复发肿瘤以
为进一步推进妇科常见恶性肿瘤的规范化治疗,并探讨微创技术在妇科肿瘤领域的应用,经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批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妇科主办、《中华肿瘤杂志》编辑部协办的妇科肿瘤临床诊治规范和微创技术应用学习班,定于2009年11月在北京举办。
说明:(1)本索引主题词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2)冠有阿拉伯数字、西文字母、西文姓氏的主题词,按其后汉字的拼音字母顺序排列;(3)文题、作者后括号内数字为期号,最后为起止页。
目的 探讨单纯CHOP样方案与CHOP样方案+高剂量治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DT-HSCT)一线巩固治疗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的疗效。方法 63例有完整治疗及随访记录的LBL患者,初治均采用标准CHOP样方案,42例获得完全缓解(CR)或不确定CR(CRu)。其中26例接受HDT-HSCT巩固治疗,16例单纯进行6~8个周期CHOP样方案治疗。结果 63例患者中,初治总缓解率为82.5%。中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TBNA)联合超声内镜引导下经食管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在纵隔、肺门病变的定性诊断及肺癌N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29例影像学检查提示存在纵隔、肺门病变的患者行TBNA或EUS-FNA,穿刺标本均行病理和细胞学检查。结果 联合应用TBNA和EUS-FNA的诊断率为899%(116/129),其中行TBNA59例,诊断率为84.7%(50/59);行EUS
目的研究吉西他滨(Gem)耐药的A549和NCI-H460细胞中胞啶脱酰氨酶(CDA)、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亚单位(RRM1)、10q丢失的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酶基因(PTEN)、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I)和脱氧胞苷酸酶(dCK)的表达以及RRM1(-)37A/C基因多态性。方法采用药物临床血浆峰浓度冲击与逐步增加剂量相结合的诱导方法,成功诱导抗Gem的细胞系A549/Gem和NC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