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视角下的祁太秧歌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jiao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侯进林(1991.10-),男,汉,山西省太原市人,山西师范大学学院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1
  梨园峥嵘、鼓角争鸣,祁太秧歌滥觞于明代,勃兴于清代。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文化剪影,祁县太谷秧歌以乡情社戏,民俗白话为内容载体,生动形象地描绘渲染出了近现代史的社会变迁。鼓乐兴于盛世,梨园煌于明清,祁太秧歌杂糅了歌曲、舞蹈、表演等诸多表演形式,着眼于民俗乡土的生活琐碎,节奏明快而不失充实,内容朗朗上口却不冗长,成为了节日庆典、乡土社戏时商人竞相点阅的文化潮流。历经山西晋商社会文化的浸染,逐步形成了具有晋商文化特色的地方戏剧,也成为明清以来社会的客观记录和忠实复映。
  戏曲根植于历史,历史产生了戏曲。祁太秧歌在近代社会上上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刘文炳在《徐沟县志》中记载“每属春正,村村农夫做土剧,谓之秧歌。[1]”滥觞于清代、延宕于民国的祁太秧歌在280年发展中历久弥新、传承至今。祁县太谷多商贾陶朱,地域性商业繁荣昌盛。每逢节日庆典、寿诞堂会,商人不吝邀请名角戏班助兴献唱。鼓乐笙箫丝竹音,黄钟大吕钟鼓鸣。既飨悦自己,又标榜财富地位。在商业物质基础有力地支撑下,祁太秧歌深受晋商文化晕染而得以升华发展,逐步从田间地头的佻脱演出嬗变为正式剧种登堂入室,成为时代历史特征的历史符号。从这个角度出发,祁太秧歌拥有无可比拟的史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正所谓探其本质必先探其渊薮,保护和研究祁太秧歌,必须就其成因和发展进行客观科学的探索。戏剧是民间生活的意识表达和思维表述,祁太秧歌是清代民国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现存剧目388篇,其中经过整理的剧目250篇。艺术创作者通过对社会意识流的演绎而完成社会意识与社会生活的文化互动。
  从历史视阈来看,祁太秧歌是近代历史发展的文艺副产品。其历史特色有:a.历史性的晋商商业活动促进了戏曲之间的融合发展。戏曲之间的发展融合是祁太秧歌从小戏向戏剧蜕变的外因之一,清代乾隆年间晋商的商业版图垄断了清代的半壁江山,晋中各地出现了户户从商、人人从业的商业氛围。热衷戏曲文化伴随着商人走南闯北,祁太秧歌文化随着祁太商人的商业足迹在全国各地传播,间接促进了祁太秧歌的融合创新与交流发展。外地戏曲《走西口》、《出东口》、《扬州观灯》等外地剧目传入晋中,而且与祁太秧歌交流发展,实现了商业换过程中的文化交流;b.历史的文化需求导致表演形式的创新。旧有节日性秧歌娱乐表演也逐渐成为正式的戏曲表演,劇社班组登台入室,挂上幔帘,在演出方式上实现了戏曲表演艺术形式上的创新;c.专业性演出团队。祁太秧歌自乐班社等表演剧社纷纷出现,农闲时分外出表演,演出者分配演出的盈利,这种模式保证了演出的质量和频率的稳定性。光绪22年(1896年),祁县北关艺人董七儿组建了吉庆社,社团兼职演出晋剧和祁太秧歌,深受当地群众欢迎,迎合了晋商阶层的文娱需求。[2]d.祁太秧歌表演子系武秧歌的出现。祁太地区流行习武健身的民间传统,擅长武术技击的演员资源丰富,祁太秧歌的武场表演动作精彩,武术动作精彩纷呈,夺目的武术秧歌表演和扣人心弦的技击动作深受受众追捧。祁县武术秧歌多使用真实兵器、实战套路与技击,比起一般意义上的表演性武术戏曲颇受受众欢迎。因此武术秧歌演出形式增加了祁太秧歌表演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综上所述,经过明清历史的积淀,祁太秧歌成为具备戏曲表演框架和演出特性的秧歌剧种。民之所好,戏必兴焉。由于封建社会基层受众文化需求的参差不齐,为了迎合受众的消费需求,祁太秧歌戏曲内容上极力迎合受众俚俗的需求,内容以男女私情、封建迷信、传统伦理为主旋律,体现了民间传统文化雅俗并存的艺术特点。这些俚俗不堪的情节难以记载于正史典籍的字里行间,因此只有在探索祁太秧歌这些发于畎亩的“基层产物”时,才能真正地发掘基层民众文娱需求,才能真正还原活灵活现的历史环境。国家历史的命运与社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清末民初的晋商商帮在动荡不安的历史社会环境下走入低谷时期,秧歌内容是以乡情社戏、民俗白话、农村生活故事、传闻轶事、民间习俗为内容载体,有些甚至是人不更名、事不虚构。从史学意义上来说,其言行举止、唱念做打是历史语境的复刻,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生动形象地再现出了近现代史的沧桑变迁。
  从史学意义上来说,祁县太谷秧歌是社会与历史发展的产物,祁太秧歌的物质内核诞生于晋商发展历史潮流中,是当地明清时代历史的重视复刻。其宣扬道德、劝人向善的文艺属性又能动地促进于历史的发展。通过表演的张力来激发受众的共鸣;戏曲反映社会弊端,针砭民间疾苦,生动地反映了创作者对于社会的反思;戏曲讴歌生活,赞颂热爱生活的普通民众。祁太秧歌之于历史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娱乐消费的过程中通过共鸣、娱乐、传播等方式完成了对于历史的能动影响。晋商商业的繁荣兴盛使得当地居民突破基本生活需求的桎梏,寻求文化愉悦和非物质消费,促进和推动了祁太秧歌的发展。祁太秧歌深受晋商文化晕染而得以升华发展,逐步从田间地头的佻脱演出嬗变为正式剧种登堂入室,成为时代历史特征的历史符号。
  注释:
  [1]刘文炳,《徐沟县志》,第294页。
  [2]《祁县志》第十八编《戏曲》,第709页。
其他文献
基金项目: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年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莫言与福克纳‘文学王国’的建立对文学创作的意义”,项目编号:syjs201758。  摘 要:西方哲学的发展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福克纳作品中对时间的探讨即与柏格森的时间理论具有相关性。《喧哗与骚动》的真正主题是时间,作者以昆丁为喉舌逃避时间,以班吉为喉舌打乱线性时间,更以迪尔西为喉舌战胜时间、打破时间的限制。一个故事乃是作者哲思的旅程
摘 要:生态批评将“世界”的概念拓展到了“整个生态圈”,将文学研究的触角伸向了自然界。中国现当代女性作家也用自己的笔触,关注河流健康、生命价值,探索河流叙事的生态文化学价值。  关键词:河流;女性;生态文化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02  生态批评或称“生态美学”发源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成为一门引人注目的科学
摘 要:亨利勋爵是道林格雷美的形象恶化并无下限堕落的“罪魁祸首”。他凭借自己的洗脑式价值观,向道林输入了比18世纪英国社会更为违背伦理的自我认知和人生方向。本文通过分析亨利勋爵在道林格雷悲剧中的决定性价值,从而得出作为王尔德的本我,亨利勋爵反映出深藏于王尔德心中玩弄人性的欲望。  关键词:《道林格雷的画像》;亨利勋爵;自我;人性;欲望  作者简介:宋雨桐(1997-),女,汉族,黑龙江省大庆市人,
摘 要:苏轼是一位亘古少有的全才,其不仅精通诗词文,而且还擅书法和作画。苏轼所创作的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座巨峰,其诗词题材广泛,有反映民间疾苦的,也有写景抒情的,在诗句当中不乏有很多自身的人生感悟,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本文分析了苏轼诗歌创作当中蕴含人生哲理的方式,并就苏轼诗歌创作当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苏轼;诗歌创作;人生哲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摘 要:《人生》以高加林的归来-离去-归来为线索,以高加林的悲剧命运为角度,在现代化与传统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碰撞中,对变革时代下的乡村、农民及知识分子寄予了忧思。小说中存在多处对立体的矛盾存在,同时对变革时代下的農村场景着以重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下的现代化语境之下,面对高加林矛盾的人生,同时考虑到城乡差距,权力干预等,以小见大,透露出变革时代下的矛盾现状。  关键词:路遥;《人生》;变革时代;矛盾
摘 要:琦君以写回忆散文见长,她以个性化的童年视角灵动抒写了独特的童年情结。她的童年情结深深植根于她的母亲及其他亲友师长的故人往事,又不着痕迹地巧妙运用恰当的叙事描写技巧,因此深受读者喜欢。  关键词:琦君;童年视角;童年情结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01  温州永嘉,瓯江江畔,山川灵秀。春草池塘,鸥鸟翩然,诗情画意
摘 要:随着中西方文化的深入交融,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青睐西方文学,本文以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依据,对《无声告白》的汉译英版本进行分析研究,以论证功能对等理论对于图书翻译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奈达;翻译;无声告白;功能对等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1  一、奈达
摘 要:《二次曝光》、《催眠大师》和《记忆大师》这三部悬疑电影整合了科幻、谋杀、惊悚以及心理等类型化元素,本文将从三个维度探讨国产悬疑片如何将悬疑玩转得绝妙绝伦,呈现复杂的人性困境,布构悬念起伏的多维度叙事结构,将刺激与心跳融入观众血液,直击心灵。  关键词:悬疑;《二次曝光》;《催眠大师》;《记忆大师》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
摘 要:薄伽丘是身处文艺复兴萌芽时期的作家,袁枚则是明清性灵派的代表。两个人虽然处于不同时空下,不同的文化背景,却在《十日谈》和《子不语》两部作品中无一例外地显示出对人性光辉的赞许和宣扬,在人性尤其是自然情欲方面都有着相似的书写。  关键词:薄伽丘;袁枚;《子不语》;《十日谈》;人性  作者简介:刘亮君,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和新媒介的推陈出新,当代艺术出现越来越多的“跨界”现象,体现在艺术作品的表现不再拘泥于单一的平面、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而是出现两种或多种表现形式相结合的艺术创作方式。这是当代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很好地利用 各种媒介的优势,达到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但是其弊端也不容忽视。本文将以电影《爱乐之城》为例,试着分析当代艺术跨界现象出现的原因、实际产生的积极效果以及对该现象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