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各方反应不一
“限塑令”一出,全国各大超市卖场反应积极,有的超市卖场甚至表示,不用等到6月1日这一“大限”,从现在就开始有偿提供塑料购物袋。但记者连日来在北京市一些农贸市场、城乡集市走访时却发现,比起超市的热情,农贸市场中的摊主、顾客对“限塑令”表现出更多的担忧。
在采访北京城乡结合部的多家农贸市场、集市后,记者发现,提起出台不久的“限塑令”,尽管绝大多数摊贩表示理解和支持,但他们还是担心政策是否能真正执行到位。
在北京大兴区瀛海农贸市场卖菜的李师傅告诉记者:“我也不想用这么多袋子,既增加成本又制造污染。可是,现在的顾客都习惯用塑料袋,我的摊上不提供,顾客会去其他可以给塑料袋的摊上买菜。”
受访的摊贩们不约而同地告诉记者,尽管“限塑令”已经出台一段时间,但到目前为止,“批发塑料袋还是很方便,也没听批发市场的人说,以后塑料袋不让卖了”。他们表示,生产塑料袋的渠道不断,使用的环节当然不好管。
家住福建省福州市电建社区的李梅金生活已离不开各种塑料袋,从早晨在摊点买早点、在超市买菜,到晚上在商场买日用品,她用的都是塑料袋。
李梅金给记者算了算:一天至少要用掉10个塑料袋。买一次馒头、油条等早点一般要用三个白色超薄塑料袋;买菜要用四至五个塑料袋;如果遇到节日,买的生鲜鱼肉要比平常多,用到分类包装的手撕塑料袋也就更多;买各式日用品一般需要塑料袋两至三个。“我存了十多年的塑料袋,边存边用,现在存起来的塑料袋还可以供家里装垃圾好几年。”
新华网的一项调查显示,八成多的网民认为,限制使用塑料袋的政策,推行起来有点难度或者难度很大。至于执行困难的原因,近七成网民认为是替代品不充足、配套措施不到位,两成多的网民认为是民众不习惯。
环保消费“走样”
福州大学人文社科院院长许斗斗教授认为,塑料购物袋收费制度在国外有许多的成功经验,但单纯以经济手段来降低塑料袋的消费需求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限塑令”还强调,采取从源头限产、限销塑料购物袋以及提高废塑料的回收利用水平等措施,综合治理白色污染。目前的现实是,在全民环保意识还普遍薄弱的情况,环保消费往往就“走样”。
福建泉州市鲤城区伍堡社区党支部书记康黎英告诉记者,社区已连续好几年每月不间断地开展环保宣传,但居民随手扔塑料袋等垃圾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大多数商家未自觉地将环保消费意识贯穿经营全过程。厦门市市民颜全文告诉记者,厦门市早从2006年开始就发起“无塑料袋日”活动,不少商家借机对塑料袋实行收费,增加消费者的付出。目前,许多超市免费提供的塑料袋,其费用实际已分摊到每件商品价格上。如果商家对塑料袋再收费,就不能重复计入其经营成本,商家应适当降低商品价格,但现在有哪个商家真正愿意以实际行动来实践这一环保消费的理念?
至去年9月以来,福州市多个部门联合向市民发出倡议,减少在购物环节使用塑料袋,推广使用环保购物袋。同时,市区一些大型超市商家开始对塑料购物袋实行收费。福州市环境监察支队的一位负责人虽然乐观估计,塑料购物袋收费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后,福州市塑料袋使用量有望减少80%。 但亲身参与“减袋行动”的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秘书长郑棣健却看到了不够和谐的一幕:福州推广环保购物袋已推行多月,却丝毫未降低市民购物使用塑料袋的热度。
对此,专家认为,普通百姓大都知道塑料袋难降解、损害环境,也理解国家政策的用意。但如果只是单方面限制,甚至禁止生产和有偿提供塑料购物袋,却没有及时推出另外一种替代产品,便很容易使商家和普通百姓陷入“塑料袋想用不能用,如果不用却不知道用什么”的尴尬境地。
专家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绿色环保、功能性更强、更加便宜的替代品。这样既不影响人们便利的生活方式,又为使用者降低成本,还实现了环保。
塑料购物袋生产厂家生产的环保塑料袋多数不“环保”。中国塑料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丁少忠认为,限制非环保塑料购物袋使用的核心问题是寻找可替代产品。目前,塑料袋生产行业仍然缺乏环保标准,降解塑料概念模糊不清,且受到低价回收塑料的不利影响,一些企业长期生产假降解塑料袋,隐藏在塑料袋里的有毒物质反而更易被人体吸收。
丁少忠建议,淀粉基塑料和全生物降解塑料都是优良的可替代品,但这些塑料袋的生产受到技术限制,成本较高,国家有关部门应考虑对生产环保塑料的此类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重在消费意识
事实上,不论采取何种措施解决塑料袋问题,归根到底要把增强环保消费意识摆在首位。康黎英建议,学校应加强对学生拒绝使用塑料袋的“绿色教育”,让学生把在学校里受到的“绿色教育”带回家,带回社区,带动全家共同参与,这样的效果会比依靠社区的宣传作用更好。同时,有关部门和商场在对购物塑料袋实行收费后,应向消费者免费提供更多的环保购物袋,减少消费者的购物支出。
颜全文建议,购物塑料袋实行收费之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可能会挎着篮子或提着布袋进一些商场特别是超市购物,超市经营者应允许消费者带着篮子或布袋进入购物,而不应限制他们必须在超市进入口处寄存所带的篮子或布袋。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证“限塑令”执行到位,有关部门也正在酝酿新的措施。北京市大兴区工商管理分局有关人士介绍,考虑到市场、集市上摊贩们长期以来的收费习惯,让摊贩“有偿提供塑料袋”的确存在困难,弄不好就会使政策“形同虚设”。因此,工商部门设想,未来由市场服务来统一提供塑料袋,“这样执行起来就容易得多了”。此外,相关部门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在社区广泛开展宣传,鼓励市民转变观念,帮助大家养成新的购物习惯。
(文章综合来自:《消费日报》2008年2月14日版 《经济参考报》2008年1月30日版 编辑/刘丽琴)
各方反应不一
“限塑令”一出,全国各大超市卖场反应积极,有的超市卖场甚至表示,不用等到6月1日这一“大限”,从现在就开始有偿提供塑料购物袋。但记者连日来在北京市一些农贸市场、城乡集市走访时却发现,比起超市的热情,农贸市场中的摊主、顾客对“限塑令”表现出更多的担忧。
在采访北京城乡结合部的多家农贸市场、集市后,记者发现,提起出台不久的“限塑令”,尽管绝大多数摊贩表示理解和支持,但他们还是担心政策是否能真正执行到位。
在北京大兴区瀛海农贸市场卖菜的李师傅告诉记者:“我也不想用这么多袋子,既增加成本又制造污染。可是,现在的顾客都习惯用塑料袋,我的摊上不提供,顾客会去其他可以给塑料袋的摊上买菜。”
受访的摊贩们不约而同地告诉记者,尽管“限塑令”已经出台一段时间,但到目前为止,“批发塑料袋还是很方便,也没听批发市场的人说,以后塑料袋不让卖了”。他们表示,生产塑料袋的渠道不断,使用的环节当然不好管。
家住福建省福州市电建社区的李梅金生活已离不开各种塑料袋,从早晨在摊点买早点、在超市买菜,到晚上在商场买日用品,她用的都是塑料袋。
李梅金给记者算了算:一天至少要用掉10个塑料袋。买一次馒头、油条等早点一般要用三个白色超薄塑料袋;买菜要用四至五个塑料袋;如果遇到节日,买的生鲜鱼肉要比平常多,用到分类包装的手撕塑料袋也就更多;买各式日用品一般需要塑料袋两至三个。“我存了十多年的塑料袋,边存边用,现在存起来的塑料袋还可以供家里装垃圾好几年。”
新华网的一项调查显示,八成多的网民认为,限制使用塑料袋的政策,推行起来有点难度或者难度很大。至于执行困难的原因,近七成网民认为是替代品不充足、配套措施不到位,两成多的网民认为是民众不习惯。
环保消费“走样”
福州大学人文社科院院长许斗斗教授认为,塑料购物袋收费制度在国外有许多的成功经验,但单纯以经济手段来降低塑料袋的消费需求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限塑令”还强调,采取从源头限产、限销塑料购物袋以及提高废塑料的回收利用水平等措施,综合治理白色污染。目前的现实是,在全民环保意识还普遍薄弱的情况,环保消费往往就“走样”。
福建泉州市鲤城区伍堡社区党支部书记康黎英告诉记者,社区已连续好几年每月不间断地开展环保宣传,但居民随手扔塑料袋等垃圾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大多数商家未自觉地将环保消费意识贯穿经营全过程。厦门市市民颜全文告诉记者,厦门市早从2006年开始就发起“无塑料袋日”活动,不少商家借机对塑料袋实行收费,增加消费者的付出。目前,许多超市免费提供的塑料袋,其费用实际已分摊到每件商品价格上。如果商家对塑料袋再收费,就不能重复计入其经营成本,商家应适当降低商品价格,但现在有哪个商家真正愿意以实际行动来实践这一环保消费的理念?
至去年9月以来,福州市多个部门联合向市民发出倡议,减少在购物环节使用塑料袋,推广使用环保购物袋。同时,市区一些大型超市商家开始对塑料购物袋实行收费。福州市环境监察支队的一位负责人虽然乐观估计,塑料购物袋收费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后,福州市塑料袋使用量有望减少80%。 但亲身参与“减袋行动”的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秘书长郑棣健却看到了不够和谐的一幕:福州推广环保购物袋已推行多月,却丝毫未降低市民购物使用塑料袋的热度。
对此,专家认为,普通百姓大都知道塑料袋难降解、损害环境,也理解国家政策的用意。但如果只是单方面限制,甚至禁止生产和有偿提供塑料购物袋,却没有及时推出另外一种替代产品,便很容易使商家和普通百姓陷入“塑料袋想用不能用,如果不用却不知道用什么”的尴尬境地。
专家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绿色环保、功能性更强、更加便宜的替代品。这样既不影响人们便利的生活方式,又为使用者降低成本,还实现了环保。
塑料购物袋生产厂家生产的环保塑料袋多数不“环保”。中国塑料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丁少忠认为,限制非环保塑料购物袋使用的核心问题是寻找可替代产品。目前,塑料袋生产行业仍然缺乏环保标准,降解塑料概念模糊不清,且受到低价回收塑料的不利影响,一些企业长期生产假降解塑料袋,隐藏在塑料袋里的有毒物质反而更易被人体吸收。
丁少忠建议,淀粉基塑料和全生物降解塑料都是优良的可替代品,但这些塑料袋的生产受到技术限制,成本较高,国家有关部门应考虑对生产环保塑料的此类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重在消费意识
事实上,不论采取何种措施解决塑料袋问题,归根到底要把增强环保消费意识摆在首位。康黎英建议,学校应加强对学生拒绝使用塑料袋的“绿色教育”,让学生把在学校里受到的“绿色教育”带回家,带回社区,带动全家共同参与,这样的效果会比依靠社区的宣传作用更好。同时,有关部门和商场在对购物塑料袋实行收费后,应向消费者免费提供更多的环保购物袋,减少消费者的购物支出。
颜全文建议,购物塑料袋实行收费之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可能会挎着篮子或提着布袋进一些商场特别是超市购物,超市经营者应允许消费者带着篮子或布袋进入购物,而不应限制他们必须在超市进入口处寄存所带的篮子或布袋。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证“限塑令”执行到位,有关部门也正在酝酿新的措施。北京市大兴区工商管理分局有关人士介绍,考虑到市场、集市上摊贩们长期以来的收费习惯,让摊贩“有偿提供塑料袋”的确存在困难,弄不好就会使政策“形同虚设”。因此,工商部门设想,未来由市场服务来统一提供塑料袋,“这样执行起来就容易得多了”。此外,相关部门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在社区广泛开展宣传,鼓励市民转变观念,帮助大家养成新的购物习惯。
(文章综合来自:《消费日报》2008年2月14日版 《经济参考报》2008年1月30日版 编辑/刘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