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认知解读与教学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gig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诗词教学中,有效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不仅能够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还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的想象教学解读为例,通过景象想象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把握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感情,实现诗词学习效果的提升.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可见,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大概念和主题各司其职,大概念让学科教学结构化,主题则引领教学,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主题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主题活动对大单元教学功能的“越位”现象.因此,弄清主题在大单元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很有必要.
期刊
鲁迅在《阿Q正传》中用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描写了阿Q的“行状”.其“行状”表面呈现为几则油腔滑调的小故事,但从作者创作、描写的角度看,却是在“思想内容”和“写作技艺”两方面都注入了“深刻”意味的,即:作者将“底层”深挖至了精神走向层面,对民族性和史性的问题进行了触及;设计的人物出场次序成为小说生命力的支撑,在人物描写中又成功兼顾了小说发展.
鲁迅作为我国近代重要的文学家之一,其部分优秀作品被选编到教材中,并占据了很大的比重.鲁迅文学作品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中的弊端,具有一定的批判意义,因此借助鲁迅作品进行批判性思维教学具有必要性.但是受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教学越来越不受到重视.新课改重视语文素养能力教育,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对健全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教师可对选编的鲁迅作品进行解读,以促进语文教学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拓展延伸,它以活动为载体,以“大语文”教学观为指导思想,不仅能丰富教学手段,利于教学相长,还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可从文本拓展、口语速练、花样写作几方面来开展.
《春江花月夜》是唐诗中颇负盛名的佳篇.闻一多先生将其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唐诗杂论·宫体诗的救赎》).但闻先生并没有给出详细的解说.各种评述多以疏通串解诗句本身为己任,很少触及它独特的抒情视角——站在整个人类立场上,对一轮晈月给所有人带来的丰美情感所发出的浩大感喟.人们常说这首诗中有“宇宙意识”,但往往只限于对开头那几个问题的赞叹,却难得由此触及蕴涵全诗抒情中的“人类情怀”.这原本是张若虚最富有突破性的领悟.而最接近张若虚这番广大深沉浩叹的,应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两
期刊
阮籍是“竹林七贤”的核心人物之一.生活在魏晋禅代之际,名士少有全者的历史政治背景下,他仕不愿同流合污,多所回避,隐又不能敛迹韬光,了却尘念.于是陷入悲愤与苦闷中,由此体现出人格上的激烈冲突和矛盾.他以一种独特的人格张力,赢得了世人的赞许.阮籍的《咏怀诗》是诗人自身形象的塑造,体现了诗人的整体人格,反映了其矛盾的精神世界.
小说情节曲折,才能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营造曲折情节的方法有多种,比如:在故事中用一些悬念,勾起读者寻求答案的欲望;可以瞬息闪转,让故事摇曳多姿;可展示人物之间矛盾,在解决矛盾中显示变化;可以将顺叙改为倒叙或插叙,让情节曲折.
以任务群引领古诗词鉴赏学习,教师要对任务群内容设计、投放时机、实施活动、落实情况做考量,顺利启动深度学习机制,让学生自觉进入学习探索环节.古诗词鉴赏与任务群结合,这是教学新课题.教师在执行教学程序时,要做好教学观察,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做出必要调整,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凸显古诗词鉴赏学习品质.
《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清代批评家查慎行评点该诗:“此舟中作,题中四字,分作上下两截写,各极其妙.”总体来看,诗歌前四句写“旅夜”,后四句为“抒怀”,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整首诗神完气足,气象万千,而其句法奇警,尤为历来评家所称道.笔者在教学中,力图抓住情、景关系的内在理路,运用语言赏析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期刊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关于高考命题建议: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选用的语言材料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上述要求在2021年新高考Ⅱ卷和八省联考卷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尤其是在现代文阅读Ⅱ群文考查中体现得较为明显.该题选用的是废名的散文《放猖》和自传小说《莫须有先生教国语》,形成“散文+自传小说”的群文考查样式;此前八省联考卷现代文阅读Ⅱ选用的是金克木的小品文《国文教员》及其自评文段,形成了“回忆性随笔+自评文字”的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