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对日“二十一条”交涉,实际上有外交部和总统府明暗两条管道,总统府交涉管道的关键人物是袁世凯的顾问有贺长雄,负责袁和有贺之间联系的,在国内是袁的心腹幕僚曾彝进,在日本是驻日公使陆宗舆。根据新发现总统府交涉密档及其他相关记述,使得“二十一条”交涉过程中的下列内幕得以明确或被揭开:一、袁世凯曾两次派有贺长雄返日活动,而非一次,此点确定无疑。先是在开议前派有贺返日打探元老态度,接着在谈判陷入僵持后,再派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日“二十一条”交涉,实际上有外交部和总统府明暗两条管道,总统府交涉管道的关键人物是袁世凯的顾问有贺长雄,负责袁和有贺之间联系的,在国内是袁的心腹幕僚曾彝进,在日本是驻日公使陆宗舆。根据新发现总统府交涉密档及其他相关记述,使得“二十一条”交涉过程中的下列内幕得以明确或被揭开:一、袁世凯曾两次派有贺长雄返日活动,而非一次,此点确定无疑。先是在开议前派有贺返日打探元老态度,接着在谈判陷入僵持后,再派有贺返日,游说各元老向大隈内阁施压。二、袁在开议之初便通过手中掌握的有贺致松方密函,知晓了日内阁的交涉策略,袁由最初无意泄密到后来采取拖延、泄密等针锋相对的应对措施,应与他看到此函有密切关系。三、为促使各元老向日内阁施压,袁曾利用元老一方的“亲善”表示,同意设立“外友会”,并秘邀松方正义访华。此点彻底揭开了有贺致总统府电文中所谓“秘密一事”,及驻日使馆致外部电文中所谓“密约一条”的谜底,同时也证明袁世凯并没有为称帝而与日方进行秘密交易。四、交涉行将结束时,曾彝进还曾向袁提出过一个不为学界所知的《中日交涉善后议》密呈,就交涉结束后国家发展的内政外交方针及一些具体举措提出建议。
上述内幕的明确或揭开,使我们得以掌握更加丰富的史实细节,从而可以在更加完整、深入的层次上观察“二十一条”交涉的整个过程。由此可看到,外交部因职能所限,只能与日方相应部门进行交涉,总统府却可利用秘密管道直通日方最高层,然后利用其内部对华政策分歧开展工作,从而达到减轻自身所受压力的目的。外交部在台前的交涉虽然跌宕起伏,不乏唇枪舌战,但终究不过是具体条款的讨价还价,总统府管道在幕后的活动,才真正影响交涉进程和最终结局。从松方等元老介入交涉,最终迫使大隈内阁在损害中国主权最甚的第五号商谈上退让,以及中方能够及时获知元老与日内阁秘密协议的内容来看,总统府管道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由此管道的交涉还可看出,袁世凯一开始就千方百计,力图掌握交涉主动权,并且在整个交涉过程中一直为此努力。
袁世凯的“二十一条”交涉策略虽然看起来很高明,但他毕竟还是同意与日方交涉,并且最终与日方签署了部分条款,结果落得一身骂名。
(摘編自《安徽史学》2017年第2期,作者:尚小明)
其他文献
【关键词】演教学设计,以人为本,三维目标,古代商业 [中图分类号]G63 眼文献标识码{眼文章编号}0457-6241(2015)11-0026-05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追求理念,新课程改革中的课堂教学倡导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的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本文以《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为例,试图将“以人为本”的教
晚唐李肇有“贞元之风尚荡”的说法。陈寅恪等先生认为中唐时出身于庶族的进士阶层浮薄放荡、不通经术、不守礼法。然而“尚荡”的主体并不单纯是庶族进士而应包括所有贞元时初露头角的举子和初入官场的官员。他们的“荡”实质上是出于对严格的等级制度的蔑 视,是对君权的合理性的怀疑,也是出于对自身学识、修养、人生目标的自信。“贞元之风尚荡”包括几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指学术思想的自由。梁肃援佛入儒、李翱以心解经,儒
[关键词]高考,选修课,教材定位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5—0017-03 高考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深入研究高考试题的特点和规律,是调整和改进教学的有效方式。下面,笔者就以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课标卷的题目为例,谈一谈如何有效实施历史选修课程的教学问题。 2013年全国文综课标卷(I)第45题
[关键词]高考,广东卷,材料,命题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03—0027—07 每年高考后研究试题已成常态,这是必要而有益的。2008年高考(广东)历史第4题颇有新意,出台即遇热议,讨论至今不断,见仁见智。原题如下: 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
[关键词]雅典,民主,政治文明观 [中图分类号]G63 [真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5-0023-04 黄牧航老师在《历史教学》连发三篇文章:《正确看待历史传承——二听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摆脱历史的宿命论——三听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历史教学有别于政治教学》,否定了希腊民主政治是现代西方民主政治源头的说法,认为将雅典的民主政治与美国的民主政治相比较,是荒谬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研活动,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1-0017-03 2007年7月,我市制定了2007—2008学年度高中历史学科教研活动计划。计划在本学期以“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为主题,组织两次主题式教研活动。目的是进一步促进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实现并深化教学内容及其组织方式和组织手段的多样
【关键词】法兰西1875年宪法,议会制,妥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1-0027-03 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即英国属于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政体,德国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美国属于总统制共和制,这基本可以得到一致结论,但是,对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表述却有不同,有“内阁制
[关键词]泛方法论,明治维新,论从史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5)19-0008-05 怎样避免“思想方法”程式化、形式化,以致蜕变为历史流淌的堰塞湖?如何恰逢时机、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地让思想的游走与灵魂的跃动和历史的意蕴“无痕链接”?杰出史学家、教学论者和众多优秀教师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理论、原则和范例,此不赘述。在此提供一个课例片
一直在关注《历史教学》组织的“一节好的历史课”标准的专题讨论,不少知名历史教育学者和一线教师见仁见智地发表了烛见,给笔者以极大启发。 实际上,好课标准实在是个开放而多元的命题。去年十月,笔者曾有机会担任某县高中名师教学展示活动的学术点评人,有机会在第一时间对刚下课的5位不同学科的名师提出同一个问题:“请用3个关键词说出你心中的好课标准”,他们的回答见下表: 上表表明,不同学科的教师,对好课标准
当前的基础教育研究中,大有“开言必谈核心素养”之势,笔者也不能免俗。不过,在思考历史核心素养的问题时,笔者想到了两个问题: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系,二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历史课程教育功能的发掘。我以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必须从学生发展的高度加以审视。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自从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