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框架视角下的哥本哈根会议报道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_huo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9年12月7日至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如期举行,彼时全球媒体的目光都投向了哥本哈根,国内媒体也不例外。本文以媒介框架为理论工具,通过分析《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在气候大会召开期间的相关报道,归纳出两者在三个方面的异质性,认为这些异质性是不同新闻框架导致的不同诠释之间的合流与互补,并得出两份报纸媒介框架的差异是中国媒介生态更为开放与多元的体现这一结论。
  【关键词】媒介框架 哥本哈根会议 人民日报 南方都市报
  
  2009年12月7日至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由于气候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使其日益受到全人类重视,加之此次会议的规格高、争议多,自然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但是,与多数情况下国内媒体就国际焦点事件采取口径一致的报道不同,我国媒体对哥本哈根会议的报道呈现出了一定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怎样的方式得以体现?这种异质性又说明了什么?这些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以国内的两份报纸《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为例,对两者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期间刊载的与环境相关的报道进行分析。选择《人民日报》是因为它反映了中央政府的声音,其发行量居大陆党报之首,同时,他“既是党的喉舌,又是人民的喉舌”,且因其地位的特殊性,对大陆主流报纸有着引导效应; 《南方都市报》是传媒市场化改革后应市场需求而生的新兴传媒,被新闻学者视为中国大陆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秉承者与引领者。①样本选取了两份报纸从12月7日到12月20日,即大会召开期间的全部相关报道,其中《人民日报》共计54篇,《南方都市报》共计95篇。
  
  一、报道体裁对比
  
  从表1可以看到,在社论一项上,《人民日报》并未就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刊发社论,而《南方都市报》在大会召开的初始阶段、关键时期及闭幕当天都刊发了社论,分别为《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大责任》、《哥本哈根峰会:协议并不等于成果》、《哥本哈根峰会:让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报社的立场和态度,也反映了该报对气候问题的重视程度。其次,在评论这一体裁上,《人民日报》的使用比例较之《南方都市报》略高,反映出党报对于观点传达的重视。第三,在记者亲历报道的运用上,《南方都市报》以12.6%对3.7%的比例高出不少,这一类型的报道往往主观程度较高,以“我”即记者的口吻进行叙事,虽然能够使报道更为生动精彩,但记者的主观介入难免会影响报道的客观性。
  
  三、报道的消息来源对比
  
  从表3中可以看出,《人民日报》的消息来源明显集中于政府机构及其成员,达到61.1%,而在其他来源上表现得较为平均;《南方都市报》则呈现消息来源“三分天下”的局面,即政府机构、其他媒体(通讯社)、记者自身所占比例相近,均在33%左右。可见,官方的议题核心较容易成为党报的新闻框架,而《南方都市报》则倾向于通过多元的消息来源平衡其报道。
  
  四、报道态度对比
  
  
  除了上述几点,报道主题最能反映两份报纸的媒体框架,在这里,报道主题亦可理解为报道中体现出的新闻价值取向,这是每份报纸办报理念的外在表现。一则报道可能由一个或多个框架构成,这些框架之间的竞合在潜移默化中构成了报道的主题。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在两份报纸关于哥本哈根会议的报道中,主要包含以下主题框架:(见表5)
  将《人民日报》与《南方都市报》的共149篇报道的内容置于以上5个主题框架进行考察,所得的结果见表6:
  从统计结果可以明显看出,《人民日报》哥本哈根会议报道的三个主题框架分别是环境框架、政治框架及资源框架,而《南方都市报》的三个主题框架是政治框架、冲突框架和后果框架。从二者的相同点说,政治框架在两份报纸的报道主题中都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达到61.1%和57.9%。可见作为涉及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性会议,哥本哈根大会不仅是单纯地为了气候问题,而且成为了全球各国、各大阵营间政治博弈的场域,这种事件属性超越了媒体的发行地域、经营性质,使得政治框架必然成为各家媒体的主要新闻框架。在环境框架方面,《人民日报》的比例远远高于《南方都市报》,原因在于《人民日报》在大会召开期间的相当一部分报道并未指向会议本身,而是较多地以低碳生活倡导者的身份进行报道,如《“低碳生活”创新生活》(2009年12月7日13版)、《算算低碳帐》(2009年12月14日17版),都是环境框架的具体呈现。此外,《人民日报》运用资源框架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南方都市报》,这与前文所述其在报道态度上倾向赞成与建议这点能够相互印证。相反,《人民日报》在冲突框架和后果框架的运用上皆明显低于《南方都市报》,这反映了后者作为都市报对新闻价值中趣味性、重要性等因素的追求,如《小岛国呼吁:温控≤1.5℃》(2009年12月11日A32版)中写道“……图鲁瓦这样的岛国,在海平面继续上升后,将不得不面临举国搬迁的情景。”直陈后果,摆明利害,这样处理可以引起读者的关注,作为一家面向市场的媒体,不难理解。
  
  六、结论和探讨
  
  通过以上对两份报纸框架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人民日报》与《南方都市报》在哥本哈根会议报道上的异质性:第一,《人民日报》较多使用评论表达对新闻事件的态度观点,且这些评论多属于赞成、建议等正面态度;《南方都市报》常以报社或记者的名义进行亲历式报道并以此表达观点,且报道多反映反对、争议等负面态度。第二,《人民日报》对哥本哈根会议的报道立足国内,所涉及国外报道皆在新闻事件中与本国联系紧密,即使报道也措辞审慎;《南方都市报》放眼全球,对与会主要国家团体的报道施以重墨。第三,《人民日报》较常引用官方的消息来源,官方的议题核心成为其新闻框架,表现在报道主题上较多采用政治框架、环境框架和资源框架;《南方都市报》引用的消息来源比较分散,政府机构、其他媒体、记者自身是三个主要消息来源,使其在报道主题上呈现出政治框架、冲突框架以及后果框架较为突出的情况。
  这些不同点的出现固然有报纸定位的原因,同时,异质性也体现在新闻框架差异以及不同新闻框架导致的不同诠释间的合流与互补。也正是这种同一媒体内部不同新闻框架间以及不同媒体之间媒介框架的竞争与整合,共同塑造了类似哥本哈根会议这类国际焦点事件的媒介真实,并使之更趋近于社会真实。从这个层面讲,《人民日报》与《南方都市报》表现出的由于新闻框架差异而导致的异质性,恰恰是中国媒介生态更为开放与多元的体现。■
  
  参考文献
  
  ①童静蓉:《中国语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社会话语》,《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2006年第1期
  ②转引自金苗、熊永新:《美国25家日报要闻版伊拉克战争报道新闻架构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年第3期
  ③转引自陆晔:《香港中文报纸中的中国内地新闻:新闻文本的框架研究》,《新闻大学》,1998年夏季刊
  ④转引自[美]盖伊·塔奇曼:《做新闻》,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晨曦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8级新闻学研究生;许多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8级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如何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坚持新闻内容的贴近性,为受众所喜闻乐见,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以人民网“两会”新闻专题为例,分析在人民网新闻专题报道中所体现出的“贴近性”原则,以期抛砖引玉,进一步促进网络新闻专题的发展。  【关键词】人民网 新闻专题 贴近性 “两会”    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
【摘要】我国已进入社会转型期,伴随着社会利益主体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一些新的思潮急需社会权威话语说明和厘清。另一方面,2008年以来,网络成为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一股重要力量,网络媒体凭借信息海量、交流互动自由等独特的传播优势,为公民构筑了平等参与事件和讨论事件的平台。然而网络在大众传播中的双面性,更要求地方党报通过理论宣传击退谣言、引导舆论,有效地传播社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
新闻出版业科学发展的八点要求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2010年1月14日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表示,要使新闻出版业发生质的飞跃,形成有利于新闻出版科学发展的新格局必须做到以下八点。  一是形成科学合理的新闻出版产业结构,传统新闻出版产业基本完成数字化升级转型,新兴产业形成良好经营模式,在世界出版传媒产业的市场份额中占有重要位置;二是形成能够创造出更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新闻出版产品的
1950年,吉林长春警方在清查户口时,发现了一个很像日本战争罪犯的嫌疑人。审讯中,此人说他自己是四平附近李家庄的农民李胜利,因为这个村庄的人都被日本兵杀死了,所以没有办法辨别真伪。  公安局宋局长亲自将他安排到四平附近的农民家中参加劳动。嫌疑犯同农民很谈得来,而且知道很多这一带的事情,农活也干得很在行。一天,宋局长将他带到一间密室,经过一番审讯后,宋局长一面对身边的侦察科长用日语说:“明天,我率领
【摘要】医药广告是文摘类报纸的传统优势业务,是报社发展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随着国家对广告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文摘类报纸如何调整广告结构,规范广告运营,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摘报 医药广告 广告监管    恐怕没有哪项工作像医药广告(指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和药品广告,本文简称为“医药广告”)这样,令全国文摘报的老总们“爱恨交加”、既心疼又头疼了。一方面,医药广告是文摘类报纸的传统优势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体育报》亚运报道进行回顾和梳理,再现其亚运报道的原貌,以期为即将到来的广州亚洲报道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中国体育报》 亚运报道 历史演变    在体育传媒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作为国家体育总局的官方体育报,《中国体育报》是国内唯一一份对亚运会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全程报道的体育报。鉴于《中国体育报》能够提供完整翔实的文
冷火国边界,有一个大靖小区,小区里有一位屠夫,叫王二牛,他是做卖猪肉生意的。  有一天,王二牛和巡六牙为了一串钱打起来了。忽然有人告诉雷阳探王这件事,雷阳探王知道了,马上开车赶到现场。王二牛和巡六牙已經被拉开了,一个头上流着血,一个脸上挂了彩。看到探王来了,王二牛指着那一串钱,说道:“雷阳探王,那串钱是我的!那个巡老头是骗子!”  “你胡扯!”巡六牙愤怒地叫道,“好你个王老头,你诬赖好人,这串钱是
【摘要】随着微博的迅速发展,其传播优势日益显现,影响力日益提高,也极大地影响着传统媒体的新闻制作与传播方式,给报纸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带来新的挑战。本文在分析微博信息传播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微博带来的负面效应,指出报纸应充分借助微博的优势,促进报纸这一传统媒体发展。  【关键词】微博 信息传播 报纸新闻 融合    网络普及前,人们守着报纸、电视看新闻;网络时代,人们坐在电脑前,点击浏览网络新闻;
[摘要]随着上网人数和时间的持续增长,在线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不断加深。现实生活中和互联网上的人际交往彼此交叉,相互影响,形成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显著特色,本文通过对西安大学生使用校内网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西安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本地化特征及其表现。  [关键词]西安大学生 网络人际交往 本地化 校内网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1、研究缘起  限于精力和阅历,大学生人际传播的大部分
【摘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已有冲击传统电视新闻之势。面对挑战,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创新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促使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变革的因素,试图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提示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创新的路径。  【关键词】手机电视 微博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    只有回归电视的本性,传统电视节目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形势,电视节目形态才能真正彰显电视的特色。在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方面,目前无论是央视还是地方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