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体育报》亚运报道进行回顾和梳理,再现其亚运报道的原貌,以期为即将到来的广州亚洲报道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中国体育报》 亚运报道 历史演变
在体育传媒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作为国家体育总局的官方体育报,《中国体育报》是国内唯一一份对亚运会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全程报道的体育报。鉴于《中国体育报》能够提供完整翔实的文本资料,并具有代表性,笔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纸质媒体亚运报道历史进行回顾和梳理。
一、隔离在亚运会之外时期:紧跟新中国外交政令的亚运报道
从1951年第1届印度新德里亚运会至1970年第6届泰国曼谷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都远离了亚洲奥林匹克运动大家庭。经过笔者查阅,1962年第4届印尼雅加达亚运会期间,《体育报》①刊登了一系列紧跟新中国外交政策和指令的亚运会报道。
1962年8月30日,《体育报》头版刊登题为《美帝指使蒋匪帮混入亚运会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破产后美帝及其走狗不甘心失败正积极策划新阴谋 印度尼西亚舆论热烈支持印度尼西亚政府拒绝“蒋匪帮”体育队入境的决定》的报道。当时,美帝国主义指使蒋介石匪帮混入第4届亚洲运动会,在印度尼西亚制造“两个中国”局面,并以此来破坏中国同印度尼西亚之间友好关系的政治阴谋已经破产。但是,不甘失败的美帝国主义及蒋介石匪帮正在策划新的破坏阴谋。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匪帮这种企图利用体育活动搞政治阴谋的勾当,激起了中国人民和印尼人民的愤怒。印尼广大群众要求禁止蒋介石匪帮入境的呼声愈发高涨。
1962年9月6日,《体育报》头版刊登《亚洲人民友好团结的胜利》。在雅加达举行的第4届亚洲运动会胜利闭幕了。这一届亚运会在东道国印度尼西亚主持下,在亚洲国家大多数代表的团结合作下,克服了美帝国主义设置的种种障碍,使各项比赛能够顺利进行,并且取得良好的成绩。这是印度尼西亚团结斗争的胜利,也是亚洲人民团结友好的胜利。“中国人民一向认为,国际体育活动应当为促进各国人民的友好和维护世界的和平事业,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利用国际体育活动,制造‘两个中国’,破坏各国人民团结的阴谋。中国人民和体育界愿意同亚洲各国人民一起,为开展亚洲的体育活动,为促进亚洲人民的团结友好而努力。”
二、“文革”时期:“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亚运报道
1974年第7届伊朗德黑兰亚运会期间,《体育报》9月2日头版的毛主席语录“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开篇点明了这届亚运会“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报道主旨。如9月7日第3版《激烈的争夺,友好的比赛——记中国、伊朗水球赛》、《重要的是增进友谊》、《多交朋友》、《战友的勉励》;9月10日第3版《增进友谊,共同提高》;9月12日第3版《比赛为友谊——访第七届亚运会女子跳板、跳台跳水冠军钟少珍》,第4版《愿友谊和团结不断增长,我运动员同伊朗、朝鲜等国朋友举行联欢》;9月14日第3版《战斗的情谊——记中巴田径运动员的联欢》,《友谊重于胜利》;9月17日第4版《胜负是暂时的,友谊是永存的》。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它起到了开拓新中国的国际政治局面,加速我国体育登上国际体育舞台进程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国际上反动势力的政治歧视和经济封锁使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步履艰难。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体育组织积极要求参与国际体育事务,参加国际体育活动。但是,国际奥委会和国际单项运动联合会的极少数人,企图制造“两个中国”。为了维护祖国的主权,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于1958年被迫宣布中断同国际奥委会的一切关系,同时宣布退出多个国际体育组织。为尽快扭转这种局面,我国的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做了大量的工作。“友、比方针”出台后,他们怀着加强友谊,赢得人心,广交朋友,开拓局面的大志,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赢得了人心,广交了朋友,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合法席位的恢复。
三、改革开放初期:奋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亚运报道
1978年12月9日—20日,第8届亚运会在泰国曼谷举行。时值中国刚刚步入改革开放初期,经受“文革”十年的文化摧残和闭关自守,当中国人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推开国门,猛然间发现自己与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竟然有半个世纪的差距。这种心态,使国人有着比以往任何时期更为强烈的改变民族形象的愿望。这种愿望也在国际体育比赛报道中体现了出来。《体育报》12月18日头版“短评”《向世界高峰挺进》“我们不能满足于亚运会的成绩,我们的目标是:在世界性的比赛中取得第一!我们早已把‘东亚病夫’的帽子甩到了太平洋里去了。我们也一定要把体育运动中某些项目落后的包袱扔到太平洋里去!敢想才能敢干。想世界第一,并不是想入非非。只要胸中有大志,抖起精神干,虚心学先进,这样就能冲出亚洲,向世界高峰挺进!”
四、20世纪80年代举国“体育热”时期:围绕“金牌霸主”之争的亚运报道
20世纪80年代,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体育赛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体育热”和爱国主义的热潮。《体育报》根据当时亚洲体育的格局,对1982年的中日金牌霸主之争,1986的中南(朝鲜)之争进行了扣人心悬的跟进式报道。
1982年印度新德里亚运会期间,《体育报》开辟“中日金牌之争”栏目,时刻关注中日两国选手的最新战况以及金牌数的变化。如《强在积极主动——评中日乒乓球男团决赛》,《中国男子体操队战胜日本队,荣获亚运会第一个团体冠军》,《我男子手球队勇挫日本队夺得冠军》,《出了故障的机器——评中国男排失利于日本队》。
1986年南朝鲜汉城亚运会期间,《体育报》开设“金牌争夺战”栏目,重点报道中日南朝鲜三国的金牌榜之争。如9月23日《我健儿昨日又摘三项桂冠 中日南朝鲜金牌之比12:8:4》;9月24日《亚运会第四天形势波澜起伏 中日南朝鲜分享十七块金牌》;10月3日《亚运会接近尾声 战事呈白热化 中、南、日金牌数之比为80:63:52》;10月4日头版《我金牌总数昨日又加五枚 日本再度空手 三足鼎立已成两强相争》;10月5日头版《92比92——中南金牌数持平 形势险峻 今日六项争夺定千秋》。
五、20世纪90年代“称霸亚洲”时期:题材多样的亚运报道
1988年7月1日,《体育报》从周四刊改为日报,同时更名为《中国体育报》。20世纪90年代的三届亚运会,中国体育军团均以绝对优势稳坐金牌榜头把交椅。由于已进入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社会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亚运报道在常规的赛场竞技报道之外也呈现出题材多样的特征,让受众更全方位地理解奥林匹克运动实质和精髓。
《中国体育报》上开始出现亚科会(艺术展)的报道。1990年9月22日《一次成功的科学大会——1990年北京亚运会科学大会述评》;9月24日《体育艺术展反响强烈 萨马拉奇主席倍加赞誉》。
在亚洲地区有一些开展的极具地区特色的非奥项目,如藤球、卡巴迪、武术等,《中国体育报》也给予了关注。1990年9月26日《西方记者称赞卡巴迪 藤球 武术为亚运会增添迷人色彩》;《卡巴迪——最便宜的体育》;《让藤球走向世界——记亚藤联秘书长蓬猜·洛披帕特》。1994年10月14日《武术选手尽领风骚》,《亚运物探的“中国情结”》。1998年《亚洲武术水平越来越高》,《亚运会武术比赛风景线——外国的裁判和中国的教练》。
一些有关亚运会东道国举办地风土人情的报道也开始出现。如1994年第12届亚运会在广岛举行,举办方在开幕式以及整个亚运会期间,通过二战广岛遭受美国原子弹空袭带来的灾难再一次祈福全世界人民和平共处建立地球村的美好愿望。《中国体育报》10月3日头版刊发《广岛鼓声掀开亚运新篇章 八方健儿共注大典祭和平》的报道。1998年第13届亚运会在泰国曼谷举行,因为刚刚经历亚洲“金融风暴”,《中国体育报》用一系列的报道展示了泰国人民克服困难,齐心办亚运的精神。
六、21世纪步入“世界竞技体育强国”时期:“人文关怀渐显、回归体育本质”的亚运报道
进入21世纪,我国成功迈入世界竞技体育强国的行列。随着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人文奥运”的核心理念深入人心。这期间《中国体育报》的亚运报道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以人为本”的意识,开始将报道视角逐渐转移到赛场外和对失利运动员的关注上,使报道更具人情味。2002年《王鹏伤势备受关注》中报道“中国田径队员参加釜山亚运会男子100米和4×100米的主力队员王鹏因遭窃而奋起反抗,结果被窃贼同伙殴打导致左手臂桡骨骨折。”《中国体育报》对此给予了连续报道,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意外受伤运动员的特殊关怀。《0比10输了也是胜利》:亚运会男足小组比赛阿富汗0比10惨败于卡塔尔队。但是“参与比获胜更重要”,饱受国内战争多年的阿富汗足球队,能走上亚运赛场就是胜利。2006年12月7日《人文的温暖》中“举重运动员欧阳饶芳受伤后,中国队领队马文广说了一句‘我们不怕运动员失败,但是我们非常害怕运动员受伤’。”
结 语
《中国体育报》记录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亚运报道的历史,见证了中国亚运军团从艰难探索到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再到辉煌的历史进程。亚运报道依据时代背景、亚洲体育发展格局演变、我国体育战略的调整等体现出鲜明的阶段特征。2010年第16届亚运会将第二次回到中华大地,中国体育纸媒亚运报道应树立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意识,给亚洲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国留下一笔“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①《中国体育报》原称为《体育报》。1988年7月1日,《体育报》从周四刊改为日报,同时更名为《中国体育报》
②傅砚农主编:《中国体育通史》(第五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8
③王大中、杜志红、陈鹏主编:《体育传播——运动、媒介与社会》[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
④郝勤主编:《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2
⑤毕雪梅、贾静著:《体育新闻学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
⑥罗时铭、谭华主编:《奥林匹克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⑦伍绍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1949——1998)[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9
(作者:庄严 成都体育学院2007级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唐庄丽,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编:周蕾
【关键词】《中国体育报》 亚运报道 历史演变
在体育传媒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作为国家体育总局的官方体育报,《中国体育报》是国内唯一一份对亚运会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全程报道的体育报。鉴于《中国体育报》能够提供完整翔实的文本资料,并具有代表性,笔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纸质媒体亚运报道历史进行回顾和梳理。
一、隔离在亚运会之外时期:紧跟新中国外交政令的亚运报道
从1951年第1届印度新德里亚运会至1970年第6届泰国曼谷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都远离了亚洲奥林匹克运动大家庭。经过笔者查阅,1962年第4届印尼雅加达亚运会期间,《体育报》①刊登了一系列紧跟新中国外交政策和指令的亚运会报道。
1962年8月30日,《体育报》头版刊登题为《美帝指使蒋匪帮混入亚运会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破产后美帝及其走狗不甘心失败正积极策划新阴谋 印度尼西亚舆论热烈支持印度尼西亚政府拒绝“蒋匪帮”体育队入境的决定》的报道。当时,美帝国主义指使蒋介石匪帮混入第4届亚洲运动会,在印度尼西亚制造“两个中国”局面,并以此来破坏中国同印度尼西亚之间友好关系的政治阴谋已经破产。但是,不甘失败的美帝国主义及蒋介石匪帮正在策划新的破坏阴谋。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匪帮这种企图利用体育活动搞政治阴谋的勾当,激起了中国人民和印尼人民的愤怒。印尼广大群众要求禁止蒋介石匪帮入境的呼声愈发高涨。
1962年9月6日,《体育报》头版刊登《亚洲人民友好团结的胜利》。在雅加达举行的第4届亚洲运动会胜利闭幕了。这一届亚运会在东道国印度尼西亚主持下,在亚洲国家大多数代表的团结合作下,克服了美帝国主义设置的种种障碍,使各项比赛能够顺利进行,并且取得良好的成绩。这是印度尼西亚团结斗争的胜利,也是亚洲人民团结友好的胜利。“中国人民一向认为,国际体育活动应当为促进各国人民的友好和维护世界的和平事业,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利用国际体育活动,制造‘两个中国’,破坏各国人民团结的阴谋。中国人民和体育界愿意同亚洲各国人民一起,为开展亚洲的体育活动,为促进亚洲人民的团结友好而努力。”
二、“文革”时期:“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亚运报道
1974年第7届伊朗德黑兰亚运会期间,《体育报》9月2日头版的毛主席语录“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开篇点明了这届亚运会“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报道主旨。如9月7日第3版《激烈的争夺,友好的比赛——记中国、伊朗水球赛》、《重要的是增进友谊》、《多交朋友》、《战友的勉励》;9月10日第3版《增进友谊,共同提高》;9月12日第3版《比赛为友谊——访第七届亚运会女子跳板、跳台跳水冠军钟少珍》,第4版《愿友谊和团结不断增长,我运动员同伊朗、朝鲜等国朋友举行联欢》;9月14日第3版《战斗的情谊——记中巴田径运动员的联欢》,《友谊重于胜利》;9月17日第4版《胜负是暂时的,友谊是永存的》。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它起到了开拓新中国的国际政治局面,加速我国体育登上国际体育舞台进程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国际上反动势力的政治歧视和经济封锁使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步履艰难。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体育组织积极要求参与国际体育事务,参加国际体育活动。但是,国际奥委会和国际单项运动联合会的极少数人,企图制造“两个中国”。为了维护祖国的主权,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于1958年被迫宣布中断同国际奥委会的一切关系,同时宣布退出多个国际体育组织。为尽快扭转这种局面,我国的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做了大量的工作。“友、比方针”出台后,他们怀着加强友谊,赢得人心,广交朋友,开拓局面的大志,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赢得了人心,广交了朋友,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合法席位的恢复。
三、改革开放初期:奋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亚运报道
1978年12月9日—20日,第8届亚运会在泰国曼谷举行。时值中国刚刚步入改革开放初期,经受“文革”十年的文化摧残和闭关自守,当中国人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推开国门,猛然间发现自己与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竟然有半个世纪的差距。这种心态,使国人有着比以往任何时期更为强烈的改变民族形象的愿望。这种愿望也在国际体育比赛报道中体现了出来。《体育报》12月18日头版“短评”《向世界高峰挺进》“我们不能满足于亚运会的成绩,我们的目标是:在世界性的比赛中取得第一!我们早已把‘东亚病夫’的帽子甩到了太平洋里去了。我们也一定要把体育运动中某些项目落后的包袱扔到太平洋里去!敢想才能敢干。想世界第一,并不是想入非非。只要胸中有大志,抖起精神干,虚心学先进,这样就能冲出亚洲,向世界高峰挺进!”
四、20世纪80年代举国“体育热”时期:围绕“金牌霸主”之争的亚运报道
20世纪80年代,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体育赛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体育热”和爱国主义的热潮。《体育报》根据当时亚洲体育的格局,对1982年的中日金牌霸主之争,1986的中南(朝鲜)之争进行了扣人心悬的跟进式报道。
1982年印度新德里亚运会期间,《体育报》开辟“中日金牌之争”栏目,时刻关注中日两国选手的最新战况以及金牌数的变化。如《强在积极主动——评中日乒乓球男团决赛》,《中国男子体操队战胜日本队,荣获亚运会第一个团体冠军》,《我男子手球队勇挫日本队夺得冠军》,《出了故障的机器——评中国男排失利于日本队》。
1986年南朝鲜汉城亚运会期间,《体育报》开设“金牌争夺战”栏目,重点报道中日南朝鲜三国的金牌榜之争。如9月23日《我健儿昨日又摘三项桂冠 中日南朝鲜金牌之比12:8:4》;9月24日《亚运会第四天形势波澜起伏 中日南朝鲜分享十七块金牌》;10月3日《亚运会接近尾声 战事呈白热化 中、南、日金牌数之比为80:63:52》;10月4日头版《我金牌总数昨日又加五枚 日本再度空手 三足鼎立已成两强相争》;10月5日头版《92比92——中南金牌数持平 形势险峻 今日六项争夺定千秋》。
五、20世纪90年代“称霸亚洲”时期:题材多样的亚运报道
1988年7月1日,《体育报》从周四刊改为日报,同时更名为《中国体育报》。20世纪90年代的三届亚运会,中国体育军团均以绝对优势稳坐金牌榜头把交椅。由于已进入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社会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亚运报道在常规的赛场竞技报道之外也呈现出题材多样的特征,让受众更全方位地理解奥林匹克运动实质和精髓。
《中国体育报》上开始出现亚科会(艺术展)的报道。1990年9月22日《一次成功的科学大会——1990年北京亚运会科学大会述评》;9月24日《体育艺术展反响强烈 萨马拉奇主席倍加赞誉》。
在亚洲地区有一些开展的极具地区特色的非奥项目,如藤球、卡巴迪、武术等,《中国体育报》也给予了关注。1990年9月26日《西方记者称赞卡巴迪 藤球 武术为亚运会增添迷人色彩》;《卡巴迪——最便宜的体育》;《让藤球走向世界——记亚藤联秘书长蓬猜·洛披帕特》。1994年10月14日《武术选手尽领风骚》,《亚运物探的“中国情结”》。1998年《亚洲武术水平越来越高》,《亚运会武术比赛风景线——外国的裁判和中国的教练》。
一些有关亚运会东道国举办地风土人情的报道也开始出现。如1994年第12届亚运会在广岛举行,举办方在开幕式以及整个亚运会期间,通过二战广岛遭受美国原子弹空袭带来的灾难再一次祈福全世界人民和平共处建立地球村的美好愿望。《中国体育报》10月3日头版刊发《广岛鼓声掀开亚运新篇章 八方健儿共注大典祭和平》的报道。1998年第13届亚运会在泰国曼谷举行,因为刚刚经历亚洲“金融风暴”,《中国体育报》用一系列的报道展示了泰国人民克服困难,齐心办亚运的精神。
六、21世纪步入“世界竞技体育强国”时期:“人文关怀渐显、回归体育本质”的亚运报道
进入21世纪,我国成功迈入世界竞技体育强国的行列。随着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人文奥运”的核心理念深入人心。这期间《中国体育报》的亚运报道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以人为本”的意识,开始将报道视角逐渐转移到赛场外和对失利运动员的关注上,使报道更具人情味。2002年《王鹏伤势备受关注》中报道“中国田径队员参加釜山亚运会男子100米和4×100米的主力队员王鹏因遭窃而奋起反抗,结果被窃贼同伙殴打导致左手臂桡骨骨折。”《中国体育报》对此给予了连续报道,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意外受伤运动员的特殊关怀。《0比10输了也是胜利》:亚运会男足小组比赛阿富汗0比10惨败于卡塔尔队。但是“参与比获胜更重要”,饱受国内战争多年的阿富汗足球队,能走上亚运赛场就是胜利。2006年12月7日《人文的温暖》中“举重运动员欧阳饶芳受伤后,中国队领队马文广说了一句‘我们不怕运动员失败,但是我们非常害怕运动员受伤’。”
结 语
《中国体育报》记录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亚运报道的历史,见证了中国亚运军团从艰难探索到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再到辉煌的历史进程。亚运报道依据时代背景、亚洲体育发展格局演变、我国体育战略的调整等体现出鲜明的阶段特征。2010年第16届亚运会将第二次回到中华大地,中国体育纸媒亚运报道应树立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意识,给亚洲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国留下一笔“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①《中国体育报》原称为《体育报》。1988年7月1日,《体育报》从周四刊改为日报,同时更名为《中国体育报》
②傅砚农主编:《中国体育通史》(第五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8
③王大中、杜志红、陈鹏主编:《体育传播——运动、媒介与社会》[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
④郝勤主编:《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2
⑤毕雪梅、贾静著:《体育新闻学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
⑥罗时铭、谭华主编:《奥林匹克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⑦伍绍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1949——1998)[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9
(作者:庄严 成都体育学院2007级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唐庄丽,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