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之所至,心之所向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jb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上的事,人们做了,大多求一个结果。荣誉也好,转变也好,终归是有所求的。但还有两种情况是例外,一种是不问结果,一种是不论结果。
  人生下来就在社会上扮演着某种角色,承担着某些责任。有些事是我们的责任,不管有用与否,难易与否,属于你的事,就应该尽全力去做,而不是因困难或没有结果而放弃,此之谓不问结果。
  不论结果的事,做与不做,看似一样,其实完全不同。鲁迅曾将腐朽的中华民族比作沉睡在没有出口的铁屋子里的人,大火已经烧过来,将他们唤醒也毫无意义,所以他曾一度消沉。但呐喊真的只是徒劳吗?多少有识之士在他的呐喊下奋起,即便反抗只留下了一抹“淡红的血色”。但抗争的精神、不屈的意志终将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锋利的长剑。《四世同堂》中,瑞宣在日本人庆祝中国领土沦陷的游行上,既担心有人反抗,却又希望有人反抗。尽管他清楚反抗只会有血淋淋的下场而并不能改变什么,但当庆典上所有人都缄默时,他还是忍不住痛心叹息道:“北平已经死了”。一些事,做与不做,更多地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的体现。可能影响微乎其微,但它至少证明了这件事还有人做,还有人在做。
  还有一类人,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行“明知不可”之事。孔子怀一颗济世之心,游天下传道,也曾被隐士不理解和嘲笑,认为他不可能改变这个黑暗的社会。孔子自然知晓自己“道之不行”,但,那是“下学人事,上达天理”的豁达和问心无愧。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儒家思想,正是有着“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入世精神。明朝魏忠贤结党营私,谋杀异己,把持朝纲,但仍有无数正义之士纵死不妥协,不过是为了坚守心中的道义。心怀天下,顺心而为,问心无愧。“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古人早已用行动证明了这句话。
  当今社会,“敢为天下先”的人已不多见,就连属于自己的责任都不是人人可以尽到。社会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心变得浮躁而功利,似乎做的每一件事都懷着一定的目的。“我不做的事,有的是人做”,这其实是逃避责任的借口,为自己的怠惰找理由。“我不做的事,没人会做”,但只要你做了,其中的意义,自然大不相同——做了不一定有用,但至少能证明我曾努力过,心中坦荡,不留遗憾。
  该做的事,不问结果去做。想做的事,不论结果去做。
  不必太在意结果,不过是责之所至,心之所向。
  (编辑:关晓星)
  评点:孟邻
  写责任的文章很多,如何避免空洞和流于口号式的呐喊,这篇文章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其亮点在于有逻辑的推论和有力的证据:有的事不问结果,因为是该做的;有的事不论结果,也要去做,因为是想做的,因为涉及到如何使社会变得更好。责任所至,就是心的方向,至少可以使人生无悔。文章语言并不华丽,但句句在理,有很强的思辨性。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实现了大跨越,而被需要的精神世界则显露出空虚无依。被需要是一种人类内心渴望认可的外化形式。生命的厚重从来都不是一人的埋头苦行,人们相互扶持,相互认可,才能让生命在需要和被需要之间交织穿梭,成就美好。  自古及今,被时代需要是读书人的至高理想。“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爵。”世人需要他们以黎民苍生为己任,兼济天下。古有宋儒张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有哈佛学子甘当村官
有一个叫万茜的姑娘,她素雅娟秀的面容有风情万种,她一颦一笑的回眸瞬间,如春夏生机盎然的细雨,给秋冬带来了温暖的阳光。  无论是《大唐荣耀》里英姿飒爽的独孤靖瑶、《九州·海上牧云记》里心机深重的南枯月漓,或者是《猎场》里敢爱敢恨的熊青春、《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里坚韧隐忍的伏寿,镜头下每个不紧不迫的情绪都将她的技艺诠释到了极致。  与如今当红的小花小生相比,万茜或许缺少流量与炒作的噱头,但她将自己的价
人类是一种群居的动物,正是因为群居,人类才能得以生存而延续,而哲人们却反其道而为之,说了许多独居的好处,正是因为独居,他们才能沉淀心灵,才能勾勒出最壮丽的蓝图。  毋庸置疑,群居有群居的優势。苏轼说,“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有酒有友,一曲《满庭芳》相伴,人生何乐而不为?这就是群居的妙处:于世生活,与人相处,总能找到知己好友,找到归属感;总能在与人交流中化解
我的东邻,是一个胖乎乎的大妈,下岗失业20多年了,家里有个病歪歪的老头子,常常吃药、打针、挂吊瓶。可你看吧,她像个“笑仙”,啥时候都乐呵呵的,没一点潦倒的气息。她家虽然屋小院子狭仄,但是连不起眼的角落里都利利索索的,病老头儿被她侍弄得整洁清新,光鲜得体。  一次她挽留我吃午饭,说要做柿子窝头、香椿炒鸡蛋。我惊讶,数九雪天,就是大棚培植的香椿也不到节令啊,还有柿子,哪里去寻!她一笑,说:“呶,柿子在
孤独是生命里必有的黑暗,它无法穿越,也不可战胜。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会觉得,其实人不需要那么多东西:名声、金钱、奢侈品、朋友或者爱情、婚姻。至少,可以随遇而安,因为我们用这些东西对抗孤独,却没法获胜。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与它平静地共处。  ——理查德·耶茨《十一种孤独》  真正地爱自己,不是去牺牲掉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打拼什么辉煌的未来.而是在当下,努力去做自己喜欢做的和有趣的事情,让自己的
“创新”是近几年高考作文的高频主题。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I“教育的奖惩”,江苏卷“个性与创新”,全国新课标卷Ⅲ“小羽的创业故事”;2015年,江苏卷“智慧”,福建卷“路”;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I“打破规则”,福建卷“悬崖峭壁与桥梁栈道”,天津卷“大脑智能芯片”;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I“经验与勇气”,安徽卷“为什么不能这样”……这些考题考生均可以从转变思维、大胆创新、突破常规等角度上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惠东一所“图书公寓”引起人们的关注。公寓床头和床尾,都放置很多书;公寓大堂的读书吧,也有不下万册书。这里的书,不仅品类丰富,而且品质很高。  网络时代,人人手捧一部手机,生活的选择丰富多彩。如何让深度阅读更好地成为民众的普遍习惯,从而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在“快”节奏生活里保留一点“慢”节拍,是不是更需要书籍与文化的涵养
最近,不少高校陆续开学,对于休息了一个寒假的大学生们来说,如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成了他们的首要问题。有记者发现,如今有些大学生在准备学习的时候,还要有一些“仪式感”。比如有的学生出门上课、自习前都要化妆,有的人“只能”在咖啡厅学习。(针对现实,提出“如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问题,摆出有些大学生学习需要“仪式感”的现象。)  学习需要“仪式感”吗?或许需要,但我觉得需要“仪式感”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之
从古至今,海洋之于人类就是神秘的存在。我们或许过了探索世界的时代,但世界仍然需要航海家,他们将自己投身于茫茫大海,为了心中的执着坚定前行,挑战自我,创造奇迹。  ◎人物誌  郭川:挑战极限,孤帆远影的中国勇士  有人说中国人过得传统,或许曾经有过理想,但是在与内心深处那个真实的自我纠结多年之后终于溃败,最后沿着人生的惯性一路走下去。所以在这个传统的社会里,郭川更像个离经叛道者:在并不年轻的42岁时
1.中国古代对人的年龄有不同的称谓,下面的称谓指60岁以下的有:( )  A.弱冠 B. 不惑之年 C.及笄 D.而立之年  2.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很多来自真实的历史事件,下列成语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北宋时期的是( )  A.程门立雪 B.乐不思蜀 C.指鹿为马 D.霸王别姬  3.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下面体现儒家思想的是(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