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归乡”路上问“双伤”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jxw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讲好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故事,一直是近年来文艺学界比较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21世纪以来文化地位和作用的全球性凸显,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现代化目标诉求中出现了文化复兴的迹象,表现为一方面向着自身的文化传统回归,呈现为貌似“回返”的姿态;一方面立足信息文明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属意于文艺新业态,呈现出向前的展望姿态。随之相适应,文艺理论研究也是话语驳杂、各种研究范式轮流登场。伴随对文论研究中“强制阐释论”的反思和“公共阐释论”的召唤,学界越来越形成:只有立足中国文艺实践和中国文艺发展现实及其文论研究传统,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进而期望文艺理论以自身的理论追求和现实品格与人文使命的担当,讲好中国学术故事。理论研究、学术评论,都是讲好中国学术故事的有效路径,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从《新时代文论与审美之思》一书出发,笔者邀请多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聚焦如何讲好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故事畅所欲言,旨在为新时代文艺理论研究添砖加瓦。
  ——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范玉刚
  按一般的说法,西方哲学的整体转向,肇始于20世纪。理查德·罗蒂列举出杜威、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作为这个世纪的领军人物,实际上也是这次转向在生活论、语言学、生存论三个方向上的代表人物,这都没有问题,他们担得起这种赞誉。不过,在追怀这次转向的先驱时,人们提到了索绪尔,提到了胡塞尔等,却少有人言及马克思。这不公平。事实上,马克思早在背离黑格尔时,就开始了对理论独立地位的颠覆,并在生活实践中寻其意义的来处。他说,哲学只有消灭哲学,才成其为自身,讲的就是这次转向的主要意旨。人们的目光从形而上学的上空收回来,看向尘世的实际生存,这本就该是理论归乡之路。


  在新世纪后的中国,有不少理论都是按照马克思的这个思路走的。拿美学来说,不但以前的部分理论美学开始关注市场,关注生存问题,许多新兴的理论,诸如日常生活美学、生态美学、身体美学、生活美学等,更是从实际中求学问,思理目前虽说不那么详备,直接理论来源也不见得都取马克思,可在避免理论向壁虚造,试图于实践中见理义这点而论,实则殊途同归。范玉刚的《新时代文论与审美之思》,文字很符合他的风格,朴直奔畅,绝无曲折摇曳。书里谈到的内容很多,留给我印象较深的大略是人民性、时代性、话语性三个方面。这三方面不好谈,极易凌空蹈虚,范玉刚则无此问题。他以问题意识为抓手,言不虚发;关捩之处,每每令抽象的概念平实落地,得见精卓。
  人民性是新时代文艺审美的一个主题。经过前30年的阐释,文艺是人的文艺,要为人服务,在道理上讲了很多,几近常识。可细究起来,里面恐还有许多枝节需要理清。文艺的创作和欣赏更多与个人有关,这一点容易理解,但“人民”如何出现于其间?说起来就颇费周折。周折在文艺的规律。青年马克思讲过,写诗不是手段,写作时不能想着能赚多少钱,不能为写诗之外的目的服务,当然也包括人民;写诗本身应该自为目的。这种意见说明,马克思是懂艺术的,文艺家也能接受,否则海涅、拉萨尔等作家也不会拿自己的作品问他的意见。可见,人民性,不好令创作成为手段,只能内含在创作里。要做到这点,人民就不可能是个抽象的名词,而是文艺家生活世界里有血有肉的人,是活在创作世界里有机的个性群体。马克思本人就是个例子,他在中学毕业论文里就说,“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人民是他情之所钟的生命对象,而且一生没改变过。
  所以理解人民这个概念,有必要将其还原为具体的生命对象。范玉刚在书中主要谈了三点,是我比较赞同的。他说,人民“从来不是现成的僵化的概念,而是历史的流动的,是一个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建构的概念”。的确如此,抗战时期的人民、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新时期乃至新时代的人民,含义是有变化有发展的。其实不只文艺史,现实的历史也是如此,也必然如此。书中还说,人民这个概念“不是指公民意义上的全体国人,也非单纯指某一社会成分,而是一个集合体、联盟体,主要指那些推動特定历史阶段社会进步的基本阶层及其同盟力量”。这层意思必然要有。现实的人都有爱憎,有分别,就像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总不能将危害社会、穷凶极恶的罪犯视作人民集合体的一员。当然,这层意思上的人民,区分起来会很复杂,特别对文艺家而言,不仅有理智上的区分,更要有情感的认同。所以书中又谈到了第三点,人民是具体的,是有“独特性、差异性的具体存在”。也唯有如此,文艺家才能感受到他们,感受他们的情感和需要,共鸣于其中,他们才能成为“剧中人”,而不是剧外需要文艺去生硬服务的对象。
  对今天的中国而言,文艺与市场、消费、娱乐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性问题。说它重要,是因为里面涉及精神与物质生产两种不同力量的角力。发展现代物质经济,发展科技生产力,是历史大势,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精髓,无可逆,也不该逆,毕竟吃饱肚子是基础,是大事情。然而,正如范玉刚书中所讲,现代市场与消费文化,“凸显了人对‘物’的追逐、窥视和占有欲”。这点我觉得说得特别好,很有针对性。早在19世纪上半叶,马克思就在《犹太人问题》《巴黎手稿》等著述讲过“拜物教”问题,说逐利是“市民社会”的一个基本特点,“金钱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独立自在的价值”,会抹平一切对象,特别是抹平人的个性特点,会让老妇变成新娘,让仇敌相互亲吻。这势必对作为精神生产的文艺提出挑战,因为文艺最离不开个性,其价值也无法像商品那样量化。这时候,二者若在现实中结合起来,照顾到双方各自的特点,难免困难重重。


  在此问题上,范玉刚首先肯定了文艺市场化的积极价值。他说,文艺与市场并非水火不容,文艺市场可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文艺需求”,这也就是接地气。文艺家受个性化创作的限制,一般来说不会考虑大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那样会更多与功利性纠缠在一起。但文艺的市场化作为一种社会力量,会逼迫文艺家自觉考虑大众需求,改善自己的物质生存状况。这样势必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结果是,文艺家将大众的需求转化为内在的创作因素,而不是外在的功利性刺激。这样,经济效益和审美效益很可能相得益彰,同时得到满足,是种双赢的结果。另一种结果是文艺成为市场的奴隶,文艺只是投合大众的需求,追逐市场效益,由外在功利性主宰创作,结果只能是双伤。对如此伤害,范玉刚做了深入思考。
  第一种伤害是给大众的。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娱乐上面。现代性的生活,特别是都市生活,工作量大,节奏快,人们都很辛苦,这是事实。所以工作之外通过文艺审美,多些娱乐,本无可厚非,也是审美应该带给人的享受。可是,一旦让资本彻底掌握文艺,产生的更多是“三无”的低俗作品,“对感官刺激的追逐取代了对自由感的追求”。这种娱乐的害处不言而喻。阿多诺、杜威也都讲过,追求这种娱乐至少有两方面的害处,一是容易让人们“走捷径”获得这种娱乐快感,一是容易滋生不事劳作的心理,如此一来,就不简单是娱乐里面有无精神境界的问题了。所以范玉刚说,“消费性文化的过度繁荣,必然影响到生产性文化的发展,”是很有道理的,不能不考虑。
  第二种伤害涉及理论自身。书中谈到当下艺术生活化理论时,说不该“用艺术来装饰、扮饰某个阶层的生活”,不该让审美“成为一个虚空的能指游戏”。我非常赞成这个看法,自己也曾在几年前的文章中讲这种理论称为装饰美学或牧歌美学。这样的美学之所以有问题,倒不在于背后的利益追逐,不管是经济的还是学术的,而在于它们打着艺术生活化的旗号,事实上,并没有改变过去本质主义或贵族化的审美旨趣,没有真正进入生活肌理,反倒是对生活的粉饰,带来的恐怕更多是生活的遗忘或麻痹。因此,我也赞同书中的建议,理论本身也要加强自身的话语建构。
  范玉刚反思这种话语时,提到了本土问题意识、原创性等环节,我都同意,但我更感兴趣的是其中的人文关怀。他从马克思那里汲取灵感,透视当下,说理论应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关注他们的“整体性生活”,这一点听起来抽象,实则不然,它很有现实针对性。因为在今天的生活中,人活得完整并不容易,多多少少处于某种片面状态。美学若能由此要点切入生活,就不简单是文艺的问题,而涉及到更为广阔而实际的生存,合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诉求。他将满足这种诉求称作美学的“本体论承诺”,并不为过,无此承诺,理论恐怕就很难做到归乡。
  (作者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很少能见到像吴老师这样的学者,以独具的审美眼光投入生活,在平凡琐屑中觅寻趣味。于是,严肃的学术成了富有烟火气的“人间学术”。吴老师“学术”和“人生”几近融合的生命历程,藉着无穷的想象创造力而丰厚充实、相映成趣。老天让他的生命突然定格,也许是不忍让一个爱生活的人承受苦痛,给他换了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真正融于天地宇宙之间了。  人常说,“于细微处见精神”,吴老师的文学生活显现出了“多棱镜”投射下的“另
沈志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欧各国冷战时期档案收集和整理”已告完成。其中一项成果是将从东欧各国以及俄罗斯搜集的4万多条档案文件目录汇编成册,共12卷,可见工程之浩大。这是我国史学领域又一基础性建设工程。  这里所说的“东欧”是指波兰、东德(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和南斯拉夫八个国家。东欧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而且在世界史、冷战史、
屈骚“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不仅展现了鲜明的楚地物色人情的现实空间,而且,诗中人物“思九州、横四海、登九天、冯昆仑”等书写,也显现了一个个荒忽骇怪、飞舞腾挪的想象空间。自汉代以来,人们偏重于对屈骚中的地名进行实证性的探究,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然而,一因文本的开放性,屈宋辞人之言,事实半为采藻所掩,尤有扑朔迷离之感;二因历代研究者受诸多非地理因素的影响而异说纷呈,导致至今难有令人信服
2017年6月20日,由中國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的首个海外文物修缮项目“中国北洋水师英国墓地修缮项目”在英国纽卡斯尔市的圣约翰墓园正式开工。为何中国北洋水师会有人埋葬在英国?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曲折故事。记录北洋水师官兵前往英国接收军舰的《西行日记》及《楼船日记》(均收入《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2016年版)的出版,揭开了这一鲜为人知的内幕。第一次赴英接舰:中国海军首次走向世界  光绪六年(1880)
郭沫若的长诗《凤凰涅槃》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预言。真正的诗人能够感知时代脉搏的跳动,狂放不羁的诗语往往便是新时代降临的预言。壹  近代以降,东方的老大帝国日渐沉沦;面对列强凌辱,不甘屈服的文人纷纷以文学的方式写出自己心中的中华民族的未来。晚清以来,很多写出自己心中的中华民族未来的文学创作,写的都是中国梦。在中国梦的书写中,帝国新生,再度强大,甚或屹立于世界之巅,但是,绝大多数中国梦的书写只是
读陈鹤先生的文章《(启功讲学录)订误》(《博览群书》2010年第一期),受益良多。其中一段讲:“舒学”代指“王重民、王尧”,似觉不妥。此事在敦煌学界早已解决。今将我以前写的一篇小稿重新刊出,以明原由。此文最早发表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敦煌吐鲁番学通讯》上,后收入2005年出版的《人海栖迟》。  “舒学”是个代号,但它牵涉到学术界几位先辈与前辈。而且,已经引起了一些小误会。笔者与“舒学”始终有缘,愿
唐诗中写友情者可谓汗牛充栋,美不胜收,而意义涵盖最广者似当推王勃名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难发现,这句的“出处”是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同样的意思,曹诗表达略显散乱重沓,而王诗借助唐代已成熟的格律,将曹诗的意思压缩在十字之中,更为显豁,且朗朗上口。再者,曹诗是写给弟弟的,表达的是血缘亲情;而王诗是送给同为宦游的朋友杜少府,用的则是《
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学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也有优秀的作品。从存世文献来看,能够确定属于两汉时期少数民族书面文学的作品共有31篇,分别为《朱鹭》《思悲翁》《艾如张》《上之回》《拥离》《战城南》《巫山高》《上陵》《将进酒》《君马黄》《芳树》《有所思》《雉子班》《圣人出》《上邪》《临高台》《远如期》《石留》《养亲诗》《祭祀诗》《好古乐道诗》《咏谯君黄诗》《伤三贞诗》《巴人歌陈纪山》《巴人为吴资歌》《讽巴郡太守
2012年12月4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轻车简从”、“厉行勤俭节约”等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又据2013年1月28日新华社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材料上做出批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接下来以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之风和奢侈之风为核心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倡导节俭、反对浪费也是重要内容
卢仝的《月蚀诗》,是唐诗中一篇奇作,记述的是宪宗元和五年(810年)八月十五的那次月食的整个过程。其中说:“新天子即位五年,岁次庚寅,八月十五夜”,刚开始月亮升起来,“烂银盘从海底出,冰光交贯寒曈曨。”但不久月食发生,“摧环破璧眼看尽,当天一搭如煤炱。磨踪灭迹须臾间,便似万古不可开”。天地一片黑暗。這时候,群星大放光明,“星如撒沙出,争头事光大”;室内的灯光从窗缝里透出来,显得耀眼,“今夜吐焰长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