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 与时俱进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weili73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2月4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轻车简从”、“厉行勤俭节约”等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又据2013年1月28日新华社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材料上做出批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接下来以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之风和奢侈之风为核心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倡导节俭、反对浪费也是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样的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娱乐产业日益发达,各种高档消费行为往往成为商业向政治渗透的暗渠,党员和领导干部如果不能在这方面提高警惕,就很容易影响正面的表率力和正确的判断力。这是反腐倡廉的深化,是根治腐败问题的一剂良方。
  早在2008年、2009年、2011年的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多次提出领导干部要多读史书的建议,2013年6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又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实际上迫切需要一份国史中尚俭反奢材料的整理本,以满足自身学习和提高的参考需要。张国钧先生所著《镜鉴——中国古代俭奢事典》正适时地满足了我们的需求。
  以“俭奢”为线索反观中国古代史,这个新的视角决定了该书体例上的创新。中国古代的史体大概有“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和“典志体”四种,这部著作属于最后一种,是一项宏大的文化工程,但又融合了其他三种史体之长。围绕着倡导节俭反对奢侈这个主题,该书前两部分将人物分为“帝王和王朝”、“官吏名人”两类,各按时间线索选取案例,叙述人物时突出主题,叙事首尾完整。最后的“格言警句”部分在深化了选题的理论性之外,也强化了作为典志体史书的工具性和资料性。可以说,从中国传统史体的角度看,该书不论是选题还是体例都体现了可贵的探索和成功的创新。
  该书第一部分名为“俭兴奢衰篇”,收俭例39、奢例61;第二部分名为“俭荣奢侈篇”,收俭例58、奢例42。第三部分名为倡俭反奢篇,收“经典之言”20则、“政论之声”20则、“家训之语”20则、“诗词之语”20则、“谣谚之说”20则。可以说从事功、道德、言论三个层面强化着读者对“俭奢”辩证关系的认识。
  我们常说“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的观念里,节俭和成功、奢侈和失败之间的逻辑关系本来是清晰的,可是在一些不健康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下,这种逻辑关系渐渐变得模糊,甚至在一些极端言论中被背反。事实上,一种社会意识的力量发挥,正是取决于其对社会现象之间逻辑关系的“图示化”成果被传播的程度。《尚书·无逸》篇建构起忧劳与帝王在位时间的正向关系,韩愈《论佛骨表》又建构起佞佛与帝王在位时间的反向关系,凡此种种,都是文化人对历史的文化图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离开书本、经典、学术或者文化圈,这种图示往往就被解构,甚至一个年轻人自我颠覆得越快会越适应社会。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就是积极的文化传统的整理、阐释和传播。老子以俭、慈,不敢为天下先为“三宝”,儒家有勤俭爱民的思想,墨家有“节用”、“非乐”的思想。这些都是习总书记提出节俭命题的传统文化基础,也被几千年的历史事实所验证。正如作者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一部中国古代、近代史,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一部俭成奢败史。”该书是力图在新的时代文化氛围中重建道德与事功的内在关系,这是恢复中华民族文化元气的大事业。错误的社会意识一旦被建构和传播起来,也会产生出对社会实践强大的反作用,从而生成一定时期扭曲的社会发展。节俭和奢侈并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选择,也是一个人面对欲望的理性控制程度,恰恰是这个“理性”,也是个人事业成败的基础。
  这本书紧扣当前文化任务,但却是作者厚积薄发的结果。作者张国钧同志长期在政府机关担任重要领导职务,自1991年以来,已出版专著及合著30余部。自2013年初确定本选题以来,尽管时间紧迫,但作者是带着深厚的情感和忠实的信仰修撰这部“事典”的,“除一百则古代名言警句系精心择出和编排、注解外,一百个帝王和王朝事例、一百个俭奢人物事例,则无一篇照抄照录,每一篇都是我自己专门编写,其中每一件事、每一句话都于史有据,无一事杜撰,无一句虚妄。一定要对历史负责任、对读者负责任”。这种对待著述的态度本身就值得景仰。
  当然,社会党员干部或者是普通百姓对俭奢关系的认识误区,不仅仅是文化上的问题或者文化行为单方面可以纠正的,而是社会的氛围和机制出了问题。如何将文化逻辑与政治逻辑、经济逻辑真正统一起来,使一些正确的意识形态发挥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系统性工程。我们很欣喜地看到自上而下地,这项工程已经在顺利地展开,而张国钧同志的《镜鉴——中国古代俭奢事典》一书无疑会成为时代文化前进的一个闪亮的记忆。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一    美国全国人文研究中心(National Hu-mam—tles Center,简称NHC)是美国唯一独立运作的、不依附任何国家或私人机构的人文高等研究机构。虽然按字面我们也可翻译为“国家人文研究中心”,但容易给人以“官方”的错觉,所以我还是倾向于翻译为“全国人文研究中心”。作为2006-2007年度研究员,我在那里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  人文中心位于北卡罗莱州的研究三角城(Researc
引子  鲁迅曾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那么,对于一个记者来说,能有几个持续关注自己的热心读者,那就不白在这个圈里“混”。这番感慨,是我有感而发的,因为我回想起许多往事,想起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党委书记陈建国。  对于一个当了30多年的记者,在各类报刊上发表过数千篇稿件,且一直把新闻工作当作神圣事业的记者来说,我拥有不少“热心读者”,其间,我与全国各地的“热心读者”还有互动。有些互动,居然结出了丰硕的
很少能见到像吴老师这样的学者,以独具的审美眼光投入生活,在平凡琐屑中觅寻趣味。于是,严肃的学术成了富有烟火气的“人间学术”。吴老师“学术”和“人生”几近融合的生命历程,藉着无穷的想象创造力而丰厚充实、相映成趣。老天让他的生命突然定格,也许是不忍让一个爱生活的人承受苦痛,给他换了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真正融于天地宇宙之间了。  人常说,“于细微处见精神”,吴老师的文学生活显现出了“多棱镜”投射下的“另
沈志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欧各国冷战时期档案收集和整理”已告完成。其中一项成果是将从东欧各国以及俄罗斯搜集的4万多条档案文件目录汇编成册,共12卷,可见工程之浩大。这是我国史学领域又一基础性建设工程。  这里所说的“东欧”是指波兰、东德(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和南斯拉夫八个国家。东欧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而且在世界史、冷战史、
屈骚“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不仅展现了鲜明的楚地物色人情的现实空间,而且,诗中人物“思九州、横四海、登九天、冯昆仑”等书写,也显现了一个个荒忽骇怪、飞舞腾挪的想象空间。自汉代以来,人们偏重于对屈骚中的地名进行实证性的探究,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然而,一因文本的开放性,屈宋辞人之言,事实半为采藻所掩,尤有扑朔迷离之感;二因历代研究者受诸多非地理因素的影响而异说纷呈,导致至今难有令人信服
2017年6月20日,由中國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的首个海外文物修缮项目“中国北洋水师英国墓地修缮项目”在英国纽卡斯尔市的圣约翰墓园正式开工。为何中国北洋水师会有人埋葬在英国?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曲折故事。记录北洋水师官兵前往英国接收军舰的《西行日记》及《楼船日记》(均收入《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2016年版)的出版,揭开了这一鲜为人知的内幕。第一次赴英接舰:中国海军首次走向世界  光绪六年(1880)
郭沫若的长诗《凤凰涅槃》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预言。真正的诗人能够感知时代脉搏的跳动,狂放不羁的诗语往往便是新时代降临的预言。壹  近代以降,东方的老大帝国日渐沉沦;面对列强凌辱,不甘屈服的文人纷纷以文学的方式写出自己心中的中华民族的未来。晚清以来,很多写出自己心中的中华民族未来的文学创作,写的都是中国梦。在中国梦的书写中,帝国新生,再度强大,甚或屹立于世界之巅,但是,绝大多数中国梦的书写只是
读陈鹤先生的文章《(启功讲学录)订误》(《博览群书》2010年第一期),受益良多。其中一段讲:“舒学”代指“王重民、王尧”,似觉不妥。此事在敦煌学界早已解决。今将我以前写的一篇小稿重新刊出,以明原由。此文最早发表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敦煌吐鲁番学通讯》上,后收入2005年出版的《人海栖迟》。  “舒学”是个代号,但它牵涉到学术界几位先辈与前辈。而且,已经引起了一些小误会。笔者与“舒学”始终有缘,愿
唐诗中写友情者可谓汗牛充栋,美不胜收,而意义涵盖最广者似当推王勃名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难发现,这句的“出处”是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同样的意思,曹诗表达略显散乱重沓,而王诗借助唐代已成熟的格律,将曹诗的意思压缩在十字之中,更为显豁,且朗朗上口。再者,曹诗是写给弟弟的,表达的是血缘亲情;而王诗是送给同为宦游的朋友杜少府,用的则是《
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学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也有优秀的作品。从存世文献来看,能够确定属于两汉时期少数民族书面文学的作品共有31篇,分别为《朱鹭》《思悲翁》《艾如张》《上之回》《拥离》《战城南》《巫山高》《上陵》《将进酒》《君马黄》《芳树》《有所思》《雉子班》《圣人出》《上邪》《临高台》《远如期》《石留》《养亲诗》《祭祀诗》《好古乐道诗》《咏谯君黄诗》《伤三贞诗》《巴人歌陈纪山》《巴人为吴资歌》《讽巴郡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