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现行的幼儿园和小学的课程框架下,如果不在大班用相当长的时间做好入学准备,将影响到孩子们在小学学习的成功和身心的健康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终身受益。
【关键词】学习习惯 养成 引导 创造思维
針对现今幼儿园与小学的‘脱节’现象,我们幼儿园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以使幼儿园大班毕业后进入小学能迅速.自然.顺利的适应生活和学习,确保他们的身心都能进入新的环境中,得到稳定而又健康的发展。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扎实有效地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一、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活动课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幼儿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活动课上怎样使幼儿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首先采取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方法,针对每一次活动认真设计教学情景,在玩中学到知识,培养好的习惯;其次,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幼儿听讲特别认真,我就适时的表扬。如,“王泽听讲多认真呀,有的小朋友真应该向他学习。”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幼儿,教师可用目光加以暗示。幼儿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一些。
二、积极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幼儿去做、去想知识。如在学习“5的分与合”时,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提问:“5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引导幼儿一边分玩具一边思考,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幼儿“是这样的”要好得多。
另外,幼儿原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在进行9的.加法学习时,我才刚开讲,有的幼儿就叫起来: 1 8=9、2 7=9、3 6=9……千万不要以为幼儿都会了,知道答案的幼儿都是家长教过的幼儿,而那些家长没教的幼儿则一无所知。另外,即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幼儿,理解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算法清晰,有的则仅是形式上会背出答案而已,而对于具体的思考过程、计算方法等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我问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幼儿:“你们是怎么算出来1 8=9、2 7=9、3 6=9……你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幼儿听听吗?”这就促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幼儿不得不重新沉下心来考虑如何解释,从而重新思考关于9的加法的相关知识。而对那些还不会计算9的加法的幼儿我则引导:“小朋友,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这么多减法算式,我们可不能输给他们,赶紧想办法试试看。”这样,不同层次幼儿的思维就几乎能全部调动起来了。之后,我再请小老师说说自己的算理、算法,其他幼儿进行验证、补充,幼儿在相互之间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三、大胆发言的习惯。
发言需要幼儿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因此自己内部的思维必须清晰才行,所以发言可以锻炼幼儿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在数学活动课上尽量创造更多让幼儿发言的机会,注意幼儿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但一节课让幼儿们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有的幼儿按捺不住,提意见:“老师,怎么不喊我呢?”我向孩子们解释:“一节课老师不可能让全班所有的小朋友都起来回答问题,但敢于举手的小朋友都是爱学习的勇敢的孩子,老师都看见了,这节课老师喊不到你,以后的课老师会尽量喊你。上课的时候如果你来不及跟老师说你的想法,下课还可以告诉老师呀。”于是,一些课上没有来得及回答问题的幼儿会在下课以后跑到我跟前说自己的想法,适时的表扬仍让他们心满意足。另外我也注意利用“小组内大家讨论讨论互相说说”、“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形式,让幼儿有更多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幼儿在回答问题时如果正确且清晰,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幼儿回答错了,说明他们对知识还没有真正理解透彻,而他们的错误回答往往能代表一部分幼儿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就有助于幼儿真正掌握知识。如有一次遇到这样一道题目:“小红的前面有5个人,后面有3个人,这一排一共有几个人?”幼儿有的说是8个,有的说是9个,于是我分别请出5个、3个小朋友排队,请答案是8的一个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他答道:“小红前面5个人,后面3个人,5 3=8,所以应该是8个人。”我又请了答案是9的幼儿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大家最后都明白应该是9个人。想想幼儿不喜欢回答问题,恐怕就是因为怕回答出错挨批评。“你的回答错了,听别人怎么说的。”“不对,你也好好想想再举手呀。”诸如此类生硬的批评话语,往往会挫伤幼儿的自尊心,我们还是应该慎重一些。
四、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幼儿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幼儿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在“玩中想,想中学”。我深信:只有幼儿确有“感受”,才能真正“理解”。
为了让大班幼儿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我们运用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幼儿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无法教会的,必须由幼儿自己体验。例如,在教学“分与合”时,教师让幼儿借助学具,将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 一盘放1个,另一盘放3个;一盘放2个,另一盘也放2个;一盘放3个,另一盘放1个。有了这一操作的过程,再抽象成数的分与合就有了清晰的表象,实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总之,幼儿由于特殊的年龄特征,光靠老师的工作是不够的,家长的力量不可忽视。所以,我借助每一次家长会向家长渗透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让他们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和家长交流一些辅导幼儿学习的方法,争取家庭与幼儿园教育达到和谐统一。只有多渠道、坚持不懈地抓幼儿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提高幼儿学习的动力,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学习习惯 养成 引导 创造思维
針对现今幼儿园与小学的‘脱节’现象,我们幼儿园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以使幼儿园大班毕业后进入小学能迅速.自然.顺利的适应生活和学习,确保他们的身心都能进入新的环境中,得到稳定而又健康的发展。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扎实有效地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一、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活动课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幼儿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活动课上怎样使幼儿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首先采取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方法,针对每一次活动认真设计教学情景,在玩中学到知识,培养好的习惯;其次,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幼儿听讲特别认真,我就适时的表扬。如,“王泽听讲多认真呀,有的小朋友真应该向他学习。”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幼儿,教师可用目光加以暗示。幼儿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一些。
二、积极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幼儿去做、去想知识。如在学习“5的分与合”时,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提问:“5可以分成几和几呢?”引导幼儿一边分玩具一边思考,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幼儿“是这样的”要好得多。
另外,幼儿原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在进行9的.加法学习时,我才刚开讲,有的幼儿就叫起来: 1 8=9、2 7=9、3 6=9……千万不要以为幼儿都会了,知道答案的幼儿都是家长教过的幼儿,而那些家长没教的幼儿则一无所知。另外,即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幼儿,理解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算法清晰,有的则仅是形式上会背出答案而已,而对于具体的思考过程、计算方法等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我问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幼儿:“你们是怎么算出来1 8=9、2 7=9、3 6=9……你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幼儿听听吗?”这就促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幼儿不得不重新沉下心来考虑如何解释,从而重新思考关于9的加法的相关知识。而对那些还不会计算9的加法的幼儿我则引导:“小朋友,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这么多减法算式,我们可不能输给他们,赶紧想办法试试看。”这样,不同层次幼儿的思维就几乎能全部调动起来了。之后,我再请小老师说说自己的算理、算法,其他幼儿进行验证、补充,幼儿在相互之间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三、大胆发言的习惯。
发言需要幼儿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因此自己内部的思维必须清晰才行,所以发言可以锻炼幼儿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在数学活动课上尽量创造更多让幼儿发言的机会,注意幼儿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但一节课让幼儿们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有的幼儿按捺不住,提意见:“老师,怎么不喊我呢?”我向孩子们解释:“一节课老师不可能让全班所有的小朋友都起来回答问题,但敢于举手的小朋友都是爱学习的勇敢的孩子,老师都看见了,这节课老师喊不到你,以后的课老师会尽量喊你。上课的时候如果你来不及跟老师说你的想法,下课还可以告诉老师呀。”于是,一些课上没有来得及回答问题的幼儿会在下课以后跑到我跟前说自己的想法,适时的表扬仍让他们心满意足。另外我也注意利用“小组内大家讨论讨论互相说说”、“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形式,让幼儿有更多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幼儿在回答问题时如果正确且清晰,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幼儿回答错了,说明他们对知识还没有真正理解透彻,而他们的错误回答往往能代表一部分幼儿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就有助于幼儿真正掌握知识。如有一次遇到这样一道题目:“小红的前面有5个人,后面有3个人,这一排一共有几个人?”幼儿有的说是8个,有的说是9个,于是我分别请出5个、3个小朋友排队,请答案是8的一个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他答道:“小红前面5个人,后面3个人,5 3=8,所以应该是8个人。”我又请了答案是9的幼儿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大家最后都明白应该是9个人。想想幼儿不喜欢回答问题,恐怕就是因为怕回答出错挨批评。“你的回答错了,听别人怎么说的。”“不对,你也好好想想再举手呀。”诸如此类生硬的批评话语,往往会挫伤幼儿的自尊心,我们还是应该慎重一些。
四、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幼儿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幼儿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在“玩中想,想中学”。我深信:只有幼儿确有“感受”,才能真正“理解”。
为了让大班幼儿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我们运用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幼儿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无法教会的,必须由幼儿自己体验。例如,在教学“分与合”时,教师让幼儿借助学具,将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 一盘放1个,另一盘放3个;一盘放2个,另一盘也放2个;一盘放3个,另一盘放1个。有了这一操作的过程,再抽象成数的分与合就有了清晰的表象,实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总之,幼儿由于特殊的年龄特征,光靠老师的工作是不够的,家长的力量不可忽视。所以,我借助每一次家长会向家长渗透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让他们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和家长交流一些辅导幼儿学习的方法,争取家庭与幼儿园教育达到和谐统一。只有多渠道、坚持不懈地抓幼儿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提高幼儿学习的动力,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