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异域想象”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7591529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香港是个“时间冰箱”,它凝固了很多大陆逝去的东西。对香港,我首先想起的不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港片,我想起了老上海的五大歌后:周璇、龚秋霞、白光、李香兰、吴莺音(还有其他的版本,有的把张璐、白虹等也算上),还想起了众多的老歌星、老影星。
  香港文化是老上海文化的延续,香港五十年代的电影都是国语片,长城、邵氏、凤凰等影视公司中,邵氏有国语配音组,民国时的电影大师卜万苍、朱石麟,都留在香港,徐訏(香港浸会大学)、钱穆(新亚书院)、饶宗颐等作家、学者都在香港。看香港街头的招牌,那些广告用语,多么像民国时的风貌。以前北京前门外的大栅栏,都有很多老年间雕刻的商家用语,什么“童叟无欺”一类的话,现代都看不到了,都不用这些习惯用语了。香港还在用,连字体都是旧式的。
  我这次来到香港,对老香港的“异域想象”是从一次无意间收拾家中旧物引起的。
  二
  我的叔祖父曾经加入基督教青年会,他的会员证和捐款收据单还都留着,但家里人都不知道。那时家境已经败落,尚未分家,但他还给“青年会”捐了一笔钱。青年会是什么?我开始不知道,也以为是个教派,后发现没那么简单。由此我走上了寻访基督教“青年会”的道路,并对此展开了想象。
  “青年会”是个社会团契组织,有医院、学校,还有大量的产业。它通过经营,把年轻人组织起来,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北京的基督教“青年会”是1958年被撤销,1980年恢复的。“青年会”是男女分开,有“青年会”就有女“青年会”。我无意间到了北京基督教女“青年会”,又发现一位祖上的亲戚,做过北京基督教女“青年会”的会长,叫俞秀爱,也叫俞秀蔼,是我一位姨公的母亲。五十年代抗美援朝的时候,要她发言,她一句攻击基督教的话都没说,只说如何要热爱和平。
  俞秀蔼会长的父亲叫俞止斋,是为蒋介石主持礼拜的知名牧师,是湖州教区的教区长,上海慕尔堂、景林堂的主任牧师,隶属于监理会。他有十二个孩子,四个男的、八个女的。他的夫人叫俞邬静珠,官称叫俞师母。俞师母最早不认识字,但通过信仰,她能自己读《圣经》。俞止斋出身贫寒,早先做牧师的时候很穷。他们夫妇生孩子的时候,想的就是,生下一个孩子,会说,感谢上帝赐予我们孩子。孩子不幸死了,她又说,好可怜,他服侍上帝去了。
  这位俞师母早先是位佛教徒,后来改信基督教。她的一大“神奇”之处,就是创造了基督教化的中国式家庭。整个家庭的生活方式都会基督教化了。比如,生活中,她给家里所有的孩子都制定下严格的作息时间表,把家庭全部组织起来。而早先贫穷的时候,她要去打各种零工来贴补家用,但她是牧师夫人,有人来访时,她要立刻停止手中的工作,把裤子换成裙子,以牧师夫人的身份待人接物,以往牧师夫人都不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是从她开始,“师母”这一角色登上历史舞台。
  她的十二个子女长成了九个,四男五女,很多都上了大学,并成为社会栋梁。就世俗的角度来说,俞止斋牧师是十分成功的,仅仅通过一代人自身的努力,就成为了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正是很多这样的家庭,在无形中改变了中国。由此,我对基督教各个教派的历史发生了兴趣,也对俞师母的故事发生了兴趣。这不是课本上的教条,而是真的活生生的历史与生活。生活中很多有质感的细节值得挖掘,书本是骨头,而生活才是血肉。但是,年代太过久远,俞师母的故事在大陆打听不到了。
  为了追寻俞氏家族的故事,我来到了香港。香港出版了一本书就叫《俞师母》,是一位曾经共事的外国人写的俞师母的故事,并由俞师母的女儿来翻译的。我对香港充满了想象。如今,这本书我终于找到了,并曾试图联系俞师母的后人。俞师母的外孙梁林开先生也是位牧师和布道家。我原本想拜访他,可不幸的是,梁牧师前些年去世了,历史就此中断了。
  于是,这次尚未完成的口述历史,或者说未完成的非虚构写作就此结束。
  但这时,我走访了香港,我发现了老香港的味道。
  三
  再次回到开头,我的这次故事追踪构成了对“异域想象”的开始。即历史停止的地方,声音有了,气味浓烈了,味道甜美了,小说开始了。
  突然想起来,民国时的好几位歌星影星如今都还在香港。比如百代公司的歌星姚莉,就是四十年代唱《玫瑰玫瑰我爱你》(Rose Rose I Love You)的姚莉,她是姚敏的妹妹。《玫瑰玫瑰我爱你》是1951年4月6日,美国歌星弗兰基·莱恩将其翻唱,中国的流行歌曲在美国迅速走红。还有李丽华,1940年因主演《三笑》、《千里送京娘》而成为明星,《千里送京娘》有同名主题歌,即由李丽华和姚敏演唱。再有《酒徒》的作者刘以鬯,金庸大师等就更不用说了。还有一位女演员叫韦伟,是《小城之春》的女主角,也在香港。他们大多是九十多岁高龄了。一部电影拍摄完将近八十年了,至今尚有人惦记着那从少女到耄耋的女主角,因为她能把回忆带给人们,这本身就是件伟大的事。这片土地有过他们,那不论时间过去多久,我们始终能借着他们的神韵与气息,想象那个逝去时光。
  最后,忠心祝那些在香港的老歌星、老影星们健康长寿。
其他文献
民国唯美派诗人邵洵美与美国作家项美丽之间的罗曼史传奇,已为中国读者相当熟稔了,但对英语读者来说恐怕并不是如此;尤其是1949年之后邵洵美的命运,不要说英语读者所知不多,就是在中文读者之间,亦如诸多雾水漂浮在春后的空气里,让人看花还似非花,真相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和盘托出。2016年11月《纽约时报》记者塔拉斯·格雷斯科(Taras Grescoe)向世界推出了一本新书《大上海——一个被毁弃世
依稀记得十年前第一次给博导写信,信封上书某某先生“敬启”,先生没有回信,而是给我打了电话。此后因为喜欢书法,开始关注古代信札文化,我才知道自己犯了错,原来“敬启”是不应写在信封上的,你有什么资格要求对方恭敬地打开你的来信呢?幸好我那封信的落款尚老实,只写了“晚生”,没有写“愚生”。一身冷汗!近来才知道,以“愚”自称也是需要一定资历的,后生小子,尚不够格。  吴小如先生在《读书拊掌录》中谈及书信落款
古今中外,有多少作家诗人行在旅途,优游天下,用美文、美图、温情、才情以及与生俱有的勤奋与使命感,把自己的旅游经历转换出了一本本摆在我们面前的作品,形成一种质感独具的作家地理,让你在未出发前,心已远行,让你在有朝一日也去旅行时多了一种参考方式一个欣赏视角。  我们古代那些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精粹的游记小品文。在这个伴着花开的时节,不妨一起找来赏读——约游在春天的辋川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近
上个世纪末,草原部落“黑马文丛”推出一系列作者,喧腾一时。然而,几年下来,由于这些人知识上的广度与思想上的深度不够,缺乏持久的战斗力,愈来愈溃不成军,如今皆成散兵游勇,各自飘荡,虽然不时在网络上、杂志上、报纸上露脸,但多不堪入目。“黑马”跑下来,竟成如此结局,足见靠一时的喧腾热闹来安身立命,是不会长久的、也是不长进的。在这些人中,出版过《耻辱者手记》(被另一“黑马”余杰评为“二十世纪末中国最惊心动
关于人才的养成,除了主体的修炼和造化,客体的家庭、学校大概是两个最重要的元素了。所以要写这篇文章,是慨然于后者。一、阚家蓂的身世  民国合肥张氏,集才女(以及诸位贤婿)于一堂,已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和艳羡不已,其实合肥阚氏也颇值得一说。浙江大学才女之一的阚家蓂(?—2012),地图学家、旅美词人,她的故乡也是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阚集)。  先说人才涌出的第一条件——家庭。阚家蓂先世以农为生,曾祖父
“你未看此山时,此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山时,则此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我常常想,王阳明是不是洞穿了距他四百年前的古贤李公麟的心事?然则,王阳明与人辩论时取譬的是花朵,若把花朵换成山,不也如此吗?且说有这么一天,你——龙眠居士李公麟,来看龙眠山了。在你到来之前,此山仿佛已沉睡万年。而此刻你忽然觉得,山在你心里涌动。于是,你决定为此山绘一幅图。此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它因你的水墨而改变,从此与
一  原本计划乙亥年底出版的《诗教与情教》是理想中“诗教三书”的第二本,阴差阳错也成了“疫中三书”的第一本。这个坚硬的庚子之年有理由让作者更加坚信:人类的情感与感情需要教育。作者当然没有资格教育别人,只是深知自己需要教育,写作的动力很多时候基于自我教育。昔年熊十力先生与唐君毅先生均尝言天地间有必不可少之书与必须阅读之书,此即圣贤之书、先知之书、诗人之书,其他著述大抵皆属于艰难自己亦艰难别人之作。作
拜谒了八路军高级将领左权将军烈士陵园,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左权将军的一封封家书。  常言道,家书抵万金。特别是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里的家书显得弥足珍贵。左权仅存的十余封家书中,既有讲述自己革命志愿的,又有对红色中国的憧憬与希冀;既有缠绵火热的儿女情长,又有寄予后辈的殷切期望。拜读将军家书,仿佛触摸到那个血与火的苦难时代,从而感悟到抗战英雄的人格魅力。  左权(1905—1942),湖南醴陵人,號叔仁,黄
读李泽厚先生的书十多年来,常有一种奇妙的体验,李先生著作中散落着许多出人意料的话语,让我读后掩卷深思,浮想联翩。仅举一例,“中国的山水画有如西方的十字架”(《中国哲学如何登场?》),我读到这句话就非常震撼。  先引我与安乐哲先生通信中的一段话:  安先生,您一直以来立志要向西方传播中国哲学,我认为您的使命对世界(不只对中国)很重要。……学界谈儒家哲学或思想,学者们往往将之等同于古代,实则儒学一直处
浏览刊物,见封二右上角有一列名单,前附说明:“以姓氏笔画为序。”像往常一样正要翻看下页,想起别的刊物上也有类似名单,说明是“排名不分先后”云云。忽来兴致,将这两说明比较开来。我认为“排名不分先后”直话直说开门见山,“以姓氏笔画为序”委婉含蓄,却又不无麻烦,数过之后总要比量吧。再说如碰上两个或三个同一姓氏的怎么办?或是两个不同姓氏而又笔画相等的怎么办?  是“排名不分先后”的“先后”二字惹来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