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不足以奉有余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libin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电影版《日出》切入,通过对陈白露、李石清等有代表性人物的简要分析,控诉了20世纪30年代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也揭示了女性在旧社会的悲惨命运。同时,通过电影对剧本的改编,简要分析了电影较之戏剧的进步和成功之处。
  关键词:《日出》 人物分析 电影改编
  《日出》通过描绘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旧社会大都市的生活,控诉了旧中国“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极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富人们过着黑暗糜烂、纸醉金迷的生活,求生者做着倍受侮辱、低三下四的工作,这仿佛不是一出戏,而是对现实的写照,对生活的揭示。“有余者”和“不足者”所形成的强烈对比,正是影片拍摄的主题所在。
  陳白露所居住的高等旅馆和翠喜栖身的下等妓院是电影中的两个主要场所,它们像窗口一般向观者直面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既刻画了有余者的贪婪和罪恶,又表现了不足者的苦难和心酸。而这两个看似毫不搭界的场所,却因为一个名叫“小东西”的角色而形成了紧密的联系,而陈白露,正是这之间的一道桥梁。她不惜动用潘经理的关系,来保护这个可怜又令她心疼的女孩。而因“小东西”和金八这一事件,牵扯出了种种纠缠、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一紧密联系下发生的故事情节,一方面使得有余者冷漠无情、自私自利的形象更加具象化,另一方面,也使陈白露的形象更加丰富、立体,将她善良、人情化的一面更具象地表现出来。
  “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陈白露处在日出和黑暗交界之处,她在“黑暗”的社会和唯利是图的商人、资本家们在灯红酒绿的环境中生活,永远不用担心如何生存,也从未得知社会上的其他人过着何等悲惨、不易的日子。她整日与残忍无情的资本家相处,却又不同于他们。她厌倦于上流社会中尔虞我诈、相互阿谀的生活,却又无时无刻不被这种生活所包围,她深知她厌恶这样的自己,却又已经无法自拔。对于想帮她逃离这水深火热的方达生,她觉得可笑,觉得荒诞,却又在不经意中对久违的自由生活表达了向往、怀念之情,也流露出了性格中最纯真的那一面。对于有着极强势力,处于“食物链“顶端的金八老爷,白露从不畏惧,也从不阿谀。当她目睹“小东西”被欺压、被蹂躏是因为打了金八老爷之时,在心中连连叫好。她被眼前的生活所困扰,却对已逝去的年华无比怀念,她的内心深处,仍充满了对美好的、自由的生活的憧憬。每每当她回忆起童年,抑或是回忆起“诗人”时,她是愉悦的、幸福的;每每当她脱离灯红酒绿的歌舞厅,和方达生漫步在街道上,抑或是和“小东西”在公园玩乐时,她是简单的、快乐的。可是这样的幸福却是如此短暂,又是如此不真切。因为她明白,她最终还是要回到那个她已逃离不掉的地方,面对她已脱离不了关系的人。她在生日舞会上爆发,对着顾八奶奶,对着胡四破口大骂,最终却又投入了潘经理的怀里,显然,她已无法全然逃离当下的生活,无法寻求属于自己的自由生活。陈白露的性格中拥有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她游离在矛盾中,不停地变换着自己的性格。从她多重的性格里,观者可以感受到当时复杂的社会和现实因素。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好似是20世纪30年代的“生存法则”。在《日出》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阶层与阶层中明显的划分,一级压一级的社会现状体现得极为明显。从金八老爷到潘跃亭,从潘跃亭到李石清,从李石清到黄省三,从黄省三再到翠喜,到“小东西”,除去金八老爷一类处于社会上流有钱有权之人,其他人都身处巨大的压力之中;同时,除去“小东西”一类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穷苦百姓,其他所有人也都在无时无刻不在压榨和嘲笑着比自己弱小的人。我们可以从身处“小鱼”这一身份地位的李石清身上,看出那个年代人性的复杂。他对有钱有势的人鞠躬哈腰,竭力巴结,但事实上,他厌恶这样的自己,他说:“我每天在弯腰、鞠躬,对着那些人不人鬼不鬼的下贱东西,一个个地奉承,一个个地拉拢,一个个地巴结。”但他却认可此种生存之道,他相信自己的命运总有一天会被改变,他也将成为一个有钱有势的阔老爷。面对和他有着相似命运的黄省三,他却投以嗤之以鼻的态度。生活早已把他人性中善的那一面磨平,面对失去生活来源,处处求救的黄省三,他无动于衷,还以恶语相击,面对病危的儿子,他竟随手捡起刚得的“卖脸钱”敷衍了事。他好似被钱财势力蒙蔽了双眼,失去了情感,失去了善意,也失去了亲情。更可怕的是,不仅是李石清,几乎所有人都身处悲剧之中,都挣扎在死亡线上,都拥有着极其复杂的性格和心理。旧社会的制度让人难以想象,而在那样一个扭曲的制度下的人性,更是让人感慨又畏惧。
  《日出》中所体现的另一主题,是旧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在那个悲剧的时代,人人身处绝望之中,而女性更是处于任人摆布、毫无自我可言的地位。对于处于社会上流的顾八奶奶和陈白露来说,前者用钱供着一个自己爱得死去活来却又对自己毫无感情可言的胡四;后者被拥有着身份地位,会为自己结清账单,自己对他却毫无感情可言的潘经理养活着。而对于更低层的翠喜和“小东西”而言,却连抱怨的时间和机会都没有,她们所能做的,只能是永远地听从和任人摆布。“小东西”对金八老爷的那一巴掌,代表了女性的反抗和觉醒,但最终还是被那巨大的势力所压制。金八老爷所受的一巴掌,竟要靠“小东西”的性命去偿还,他们之间关于阶级,关于性别的种种不平等,使得此种欺压好似成为一种理所应当,甚至于就算金八老爷从未露面,就已轻易毁灭了一个又一个人的命运。对于“小东西”来说,她的死是出于权贵势力的祸害,是一种被迫的离去;而对于陈白露来说,她的死却是对于当前生活的绝望,是一种主动的离开。当潘经理因破产而离她而去时,金八老爷便紧接着为她付清了账单,被一个又一个男人所养活,这好似成了她无限循环的命运。陈白露深知,倘若继续这样的生活,只会在这个被金钱所统治的社会里日益堕落,从而迷失自我,于是她选择了离开,选择了自杀,这或许是一种逃避,但也是一份不愿屈服的勇气和尊严。曹禺先生在剧作中表达了对女性的关心和怜悯,通过对女性悲剧角色的描述,进而揭示女性的生存悲剧和社会的现实与无情。   曹禺在谈到《日出》的改编时说:“从一个舞台剧本一跃而成为电影本并不是原来所想的那样容易。要电影化,也是有个转化的过程,不是画个圈,就成一张面孔,点个点,就是一个活泼的蝌蚪那样简单。我反复想了很多次,突破原来的旧框子,把舞台本的《日出》变为电影本的《日出》,倒是用了一些功夫。”{1}从戏剧到电影,改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音樂元素的充实。不论是影评伊始时用来给陈白露的出场做铺垫而在俱乐部运用的激动又美妙的伴奏,还是用来表现她内心的复杂浮躁,在回房间后吟唱的流行歌,音乐元素在电影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为观者带来真实感,也有利于表现人物心情;其二,情节的改动。影片一开头就和戏剧有所不同,诗人的出场代替了陈白露和方达生在休息室里“冗长”的谈话,再加上紧接着的河南灾民义卖活动,陈白露在片头的形象被塑造得如此善良、正义,这与陈白露之后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者,对于陈白露和方达生去街边小巷的店铺里吃馄饨这一情节的增设,使得影片生活化,让观者有所共鸣,也使陈白露这一形象更加深入人心。陈白露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在话剧中无法用大篇幅来呈现,而在电影中,可以加入特写和近景镜头来表现人物心理。例如影片开头处,对陈白露梳妆打扮时的一系列特写镜头:涂抹口红,装饰指甲,佩戴好耳环、发饰、戒指,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期间从未出现过陈白露的面容,整个细节描写都是在为后文做铺垫,让观者先对这个精于打扮的女人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导演和编剧很好地利用了电影的宽阔性和灵活性,使得情节更加丰富完整。从话剧到电影,不是简单的移植那么简单,需要编剧和导演的尽心编改,而这次编改显然是成功的,其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时代特征表现得更为真实。
  虽然电影《日出》成功地用文字语言转换为电影语言,但对结尾大幅度的改编,是人们历来讨论的问题,争议极大,且褒贬不一。戏剧中所具有极大象征和隐喻意义的工人的夯歌声被一轮火红的太阳所替代。相较之下,前者比后者表现得更直接,体现的情感更强烈,让人很大程度上被工人阶级振奋,从而相信未来是充满希望的、崭新的世界;而后者表现得更含蓄,用抒情性较强的方式,温文尔雅地和观者细细道来,那轮火红的太阳就是中国的希望,同时,也可以是对无产阶级的隐喻。同时,后者的处理方式使得电影首尾呼应,从诗人走向日出而开始,也从诗人奔向日出而结束。但反对者认为,此种将日出作为结尾的改编,只是单纯地为了契合“日出”这一主题,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日出的含义。而笔者看来,对于这一情节的改动,或许不仅是为了契合电影的抒情含蓄的表现手法,也是对时代的顺应,对观者观影的审美需求做出的合适改编。
  影片结尾处,诗人朝着日出缓缓离去,而那充满希望的、火红的太阳,象征的是无产阶级,是劳动人民,是中国所给予的新的希望。影片通过对都市群丑和社会底层人民的描写,揭露了20世纪30年代大都市的光怪陆离,在批判上流社会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被压抑被剥削的穷苦人民特别是女性角色的关心和怜悯。黎明前的大地被无尽的黑暗所笼罩,如今太阳出来了,光明也随即到来了。
  {1} 郭怀玉:《成功的改编:〈日出〉从话剧到电影》,《文艺争鸣》2010年第11期。
其他文献
摘 要:纳·赛音朝克图是我国现当代蒙古族文学的奠基人和新文学承前启后的先锋,其在早期创作中学习借鉴西方诗歌艺术。本文通过对比华兹华斯的《孤独的割麦女》与纳·赛音朝克图的《拣牛粪的姑娘》两首诗的语言风格、叙述诗体、女性形象和自然主题,探索两位诗人在写作风格和诗歌主题方面的共性,旨在论证后者对前者的借鉴和模仿,从而进一步扩展纳·赛音朝克图的比较研究领域。  关键词:纳·赛音朝克图 华兹华斯 女性形象
我们何其有幸,能够和伟大的人物生活在同一片时空里。  我们又何其不幸,要亲眼见证巨星的陨落,时代的颤抖。  午后,等着我们安心地把午饭吃完,先生才静静地离开。  消息一出,举国哀悼,悲伤沿着网络攥疼了每一个人的神经。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年少时被问到长大后想要做什么,都曾说过“想成为一个像袁隆平爷爷一样的人”。  他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卓越的贡献、崇高的榮誉和炙热的伟大。作为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
摘 要:张炜长篇小说《古船》因其宽阔而深厚的历史容量备受学界关注,小说以大量象征性意象表现了作家对于特殊历史时期的深切思考。同时,人物作为隐秘意象也值得一探究竟。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出现的几类不同人物,体会人物作为隐秘性象征意象的隐喻作用,解读作家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历史观。  关键词:张炜 《古船》 象征意象  《古船》这部小说本身充满吸引力,但为何它没有发展成一部“情节小说”呢?是因为小说审视的不是
摘 要:杨周翰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莎士比亚研究专家,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他中西求学的经历、广博的知识,使他在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时至今日,再来看他,在20世纪80年代所提出的一些方法仍具有现实意义。杨周翰先生为中国比较文学的重建和发展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世人是有目共睹的。当然,一位大家的成功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就杨先生的几个比较文学的方法问题进行归纳,以启发本人,同时也希望对他人有
摘 要:在“文革”刚刚结束的20世纪70年代末,有众多作家活跃于中国文坛,期间诞生了一大批被文学史家命名为“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创作。除此而外,还有一小众作家以创新的思维开启了巡览与触摸中国人精神景象的旅程,其中王蒙、李陀等作家的创作最为抢眼。本文就以李陀小说为关注点,展开一次探究性的回访。  关键词:李陀小说 都市平民 精神景象 巡览 触摸 回访  李陀,中国电影编剧,著名作家、理论家、文学
摘 要:依乌,是近年来崛起的一位“身”在都市的少数族裔诗歌创作者,依乌的诗歌通过“都市生命体验的书写”“诗歌题材的挖掘和丰富”、诗作中“电影拍摄技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开创了中国当代凉山彝族汉语诗歌创作“少数族裔都市写作”的先河,拓宽了中国当代彝族汉语诗歌创作的审美领域,为中国当代彝族汉语诗歌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关键词:依乌 诗歌 少数族裔 都市写作 彝族  中国当代彝族汉语诗歌从20
摘 要:纪录片《老头》是在真实性的原则下进行拍摄的,影片很好地实现了记录的真实性与导演主观性的融合。在影片的语言风格和画面剪辑效果上围绕着导演的创作原则真实地表现了这些老人们晚年的生活状态。  关键词:真实性 记录 平民化  《老头》是导演杨天乙的作品,这部作品拍摄时间历时三年。导演在1996开始拍摄,拍摄两年半,后期剪辑半年。共拍出170小时的素材,之后剪辑成94分钟。《老头》在2000年获得第
摘 要:《西厢记》是一部描绘青年男女大胆追求爱情的佳作,谱写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赞歌。女主人公崔莺莺的女性意识觉醒是故事中的一大亮点,但仍然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男权视角的烙印。本文将从叙事要素和价值中心两方面简析《西厢记》中渲染女性意识觉醒的背后暗藏的男权视角。  关键词:《西厢记》 男权 女性意识 叙事要素 价值中心  王实甫的《西厢记》历来被看作一部成功的爱情佳作,它描绘出青年女性意识觉醒
摘 要:小说集《小夜曲》将主人公雅内克和史蒂夫的生活烦恼,抑或是托尼和琳迪为之心碎的美国梦幻置身于第一人称限制性叙事视角,并通过不可靠的叙述和漂浮不定的回忆彰显了他们吉卜赛人般的漂泊人生和身份之困。作为作者一以贯之的艺术特色,文本叙述者总是企图隐匿他们的流浪之苦并以海明威式的坦然对抗内心的焦虑与失落,凭借自我身份构建行为的荒诞和可笑性建构了读者类似的文化认同,成为唯一提供情感慰藉和文化救赎的庇护所
巴黎的夜晚,寂静的夜晚。   在那间远离故乡波兰的房里,这个被称为钢琴诗人的“波兰的孤儿”,孤独静坐在那架漆黑的钢琴面前。白色的墙,发光的天花板,挂着雪白薄纱窗帘的窗户。窗外,开满玫瑰的花园飘来缕缕芳香;夜空中勾出一笔淡淡的黄月。   他修长的手指灵活地敲出一段美妙的旋律,动听的旋律从他指间飘飞,使这座古典的建筑以及它周围的一切事物都被深深的陶醉了。   他弹了一曲《幻想波兰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