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若拉冰川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nfa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若拉冰川位于西藏浪卡子县和江孜县交界处。从江孜县城出发,行走70多公里后,就可以看到卡若拉冰川。在这里,当地政府设立了一个旅游点,有很多兜售旅游纪念品的小商贩。一般的游客站在这里,一番唏嘘和惊叹之后,拍几张照片,也就匆匆地走了。留给他们的除了震撼,就是惊奇,还有对冰川和西藏的怀念。
  旅游点的海拔为5400米,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卡若拉冰川的全貌。冰舌前沿海拔5560米,冰川上部为一坡度较缓的冰帽,下部为两个呈悬冰川形式的冰舌。东冰舌长3公里,宽750米,冰舌末端高5233米;西冰舌长4.5公里,宽1.5公里,冰舌末端高5145米。整个冰川面积为9.4平方公里。两个冰舌上裂隙密布,经常发生雪崩和冰崩。卡若拉冰川在山口北面5600米左右的地带属宁金抗沙峰冰川向南漂移后形成的悬冰川。由于长年受公路上的车尘的覆盖,此冰川整体呈黄白分层形态。
  第二次去卡若拉冰川,因为时间比较充裕,我们选择了爬山。5个人根据各自的体力,采取不同的行进速度向冰川走去。
  刚开始的路程是草地。踩在柔软的草地上,感觉很舒服,路旁有很多条冰川融化而留下来的小溪,我们必须择路而行。但毕竟是在草地上,路还是非常好走的。空气的湿度很大,加上是阴天,尽管海拔比较高,但是走起路来感觉很清爽。我走上一段路,支起三脚架拍上一会照片。这有两个目的:一是留更多的美丽在我相机中,一是让自己的体能得到暂时的恢复。
  我手头最长的镜头是200mm的,为了能看清楚冰川,我将镜头拉到最大。当我将冰川拉近的时候,我被震惊了,人的肉眼毕竟比不上仪器。冰川上出现了无数形状非常新颖的图案,像是树木的年轮,又像是一幅幅工程设计图纸,更像一幅幅淡淡的水墨画,真是精美绝伦,让人叹为观止。我不停地搜索,不停地按动快门,希望将我看到的所有的这一切都用图片的方式固定下来。
  再往前走,草没有了,只剩下了石头,路就很难走,加上脚下的水流和海拔高度的升高,我走得更加吃力了,但毕竟我今天有可能触摸到冰川,触摸到多少个世纪中形成的美丽冰川,对于我来说,那是一个非常大的诱惑,也是对我最好的挑战。和前面的路程一样,走一会儿,我要停下来歇息一会儿,顺便支起三脚架再拍摄几张照片。
  继续用镜头进行扫描,我惊奇地发现,冰川之上有很多悬垂下来的小冰柱,这些冰柱悬挂在年轮一样的图面上,实在是精彩极了!
  垂直高度只有200米的路程,我们绕来绕去走了一个多小时,头顶上就是巨大的冰体悬在上面,真怕它突然间掉下来。遗憾的是就在我们快要触摸到冰川的时候,突然,一场雨飘了过来四处都是石头,没有藏身之处,又担心因为下雨可能出现冰崩等意外事故我们只好返回,这确实很遗憾。
  从卡若拉冰川归来之后,我将拍摄的照片和很多专家进行了交流,他们除了赞叹之外,还解释了我心中存在的很多疑惑。
  就说年轮状的花纹是怎么形成的吧。这些冰川历经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她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如果从第一年开始算起,先下一层雪上去,结冰了,然后由于西藏高原的大风扬沙天气,在整个冰面铺上一层沙土,第二年继续着这样的过程,下一层雪,结一层冰,再铺一层土……就这样,经过几百年时间,冰川的内部就一层白,一层黄相互间隔开来,这些图案如果做一个垂直切面,就相当于冰川的年轮啊。但由于最近10多年时间气候变暖比较明显,这些沉睡了几百年的冰川“苏醒”了一点一点地融化了,裸露出了自己的年轮,呈现出了自己的花纹。
  再说说那些悬挂在冰川上的冰柱。这个道理其实再简单不过,很多生活在北方的人,都见过这样的景象,一场大雪过后,屋顶上积了一层厚厚的雪,经过强烈的太阳照射,慢慢地融化了,水从瓦中间慢慢地流淌下来,但当下午的气温降低,这些流下来的水就结成了冰,悬挂在屋檐上。冰川也一样,在中午,由于受到太阳的强烈照射,融化了一部分冰和雪,水就流淌下来,遇到晚上的低温,就结成了冰,这些冰柱就悬挂在冰川的很多地方。
  对于冰川的研究,在十几年前,中科院等单位的科学家就开始了。12年前,我就曾亲眼在珠峰见到过中科院的工作人员从事的这项工作。他们用打钻机垂直地打一个冰芯出来,将这个冰芯标上编号,用冷柜藏好,运到兰州或者北京,进行冰芯不同层次的化学成分分析,然后得出冰形成的年代以及大气中含有的成分,来推断几百年甚至更久西藏高原的气候。如果把冰川比做大气的历史博物馆,她的意义绝不止于搞搞研究那么简单。这项研究工作依然在继续,但让我们感到不安的是,这些冰川在不断地退缩,我们失去的不光是美景,还有更多。
  后来,我还有机会去过一次卡若拉冰川,让我感到吃惊的是,那些矗立在悬崖边上的冰雕武士竟然又矮了许多,没有以前我见到的那么“魁梧”了。
  据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的气候专家们分析,气候变暖的趋势还将继续。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西藏地区1961~2008年,年平均气温大约以0.32℃/10年的速率升高
  明顯高于全国(0.05~0.08℃/10年)和全球的增温率。区域增温最明显的地区是西部,其次是沿江一线和东南部,东北部地区增温幅度最小。从增温的季节特点来看冬季和秋季变暖趋势尤其突出,夏季较小。
  气候专家预测:与2000年相比,在只考虑温室气体影响时,2050年西藏平均气温将升高2.4~3.2℃,2100年将升高4.0~7.0℃,升温率为2.0~2.5℃/50年,如果考虑温室气体与气溶胶共同增加的作用,2050年将升高1.6~2.2℃,2100年将升高2.0~3.5℃,升温率为1.0~2.0℃/50年。
  尽管这些预测是气候专家根据现有掌握的气象因子所做出的推断,不一定完全准确,但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推断,也许再过50年或者100年之后,世界上能够留下来的冰川就没有几个了。遏制气候变暖,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全人类的事情,使用清洁能源,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生活在地球上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他文献
积雨云  喇叭吹响 蘑菇丛生  “这个野花叫Biu’Biu,小时候经常玩,”藏族小伙尕玛对我说,“你看,把它揪下来可以当喇叭吹。”话音未落,那朵野花已经被尕玛叼在嘴里,用力吹响——名副其实的Biu’Biu,那声音不像喇叭一般嘹亮,而是沉闷干涩的响动。  一朵路边的野花,先端如盘,末尾细长似管子——以植物学的视角看来,那是一种名叫“管花马先蒿”的植物,青藏高原常见的野花——不嘹亮的喇叭声吹响,之后藏
PEP教材读写板块通过配有图片的日记、电子邮件、便条等,提供了有一定意义的语篇综合性训练活动,包括阅读理解活动及个性化写句子或补全文段的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单元学习的核心句型和词汇。究其实质读写板块就是解决两件事情:怎么阅读,怎么书写,也就是通过“读”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以达到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范句去“写”的语言输出的目的。  五年级上册Unit 3 B Read and write是有关
我们的采访对象袁大受,叶农、白秀英等人为代表的人群,准确的名称是“西藏的北京支边青年”,简称为“北京支青”,并非我们事先习惯所认为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人们印象中的“进藏”与“援藏”两个词语似乎没有区别。袁大受先生认为,他所属于的“进藏一代”,是以“老西藏精神”(即第一批进藏工作的生产与社会建设者)为精神基础的,人们秉承的是“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观念。用袁大受的话来说,当时的选择是“不
新年,当然是从一年的岁首时过起。但何谓岁首,在藏族历史上是有争论的话题,从传统历算学角度大致有这样几种不同的说法:藏历时轮派历算家多认为藏历三月初一(角宿月白分朔日)为岁首;四座经和胜乐金刚空行经则将藏历十二月初一视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受律藏和俱舍论的影响,萨迦派诸大师和宗喀巴等皆用藏历十一月十六日为新年之说;由于受到藏族古代社会以“麦熟为岁首”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日藏经及因缘经释的记载则定藏历九月十
《西藏行摄之书》  《西藏行摄之书》作者十余年来多次进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这本西藏摄影旅游指导书,书中不仅展示了西藏迷人的自然风光及人文风情照片,详细分析了它们的创作灵感、构图、用光、拍摄技巧等,并对西藏大小景点摄影的最佳行程、器材准备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实用性的说明,适合作为进藏摄影爱好者必备的口袋书,一步步引领您去探索和感受神秘西藏沿途旖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
“香巴拉”是最有代表性的西藏历史文化现象之一。早期的“香巴拉国”概念泛指“隐藏起来的人间净土或佛国”。与西方政治学中的理想国与乌托邦观念(理想中的完美社会制度)不同,也与汉族古代文化中的“洞天福地”观念(感官得到超凡体验的神仙之境)有所区别的是,“香巴拉”是一个可以就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到的虚幻的地点,但是这个地点随着人们的目的,意志与解释的不同而游移不定。  本期,我们试图呈现“香巴拉”一词的演变历
藏北草原是《格萨尔》史诗广为传唱的地方。千百年来,没有《格萨尔》说唱艺人,就没有格萨尔故事的流传。当人们开始将英雄史诗《格萨尔》当成人类非物质文化的瑰宝时,那些说唱艺人也被惊叹为“奇人”。这里,我们就来介绍几位当今活跃在藏北的说唱“奇人”。    国家级传承人——次仁占堆    采访次仁占堆是8月22日在那曲驻拉萨办事处,他被派到上海世博会说唱格萨尔故事,但因之前摔伤未愈,加上上海天气太热不适应,
作为十八军军人的后代,摄影师周焰近年一直在走访父母的战友,收集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的记忆。一个偶然的机会周焰翻看母亲的像册,得到一幅母亲周玉莲当年进藏途中与战友的合影。在这之前,他并不知道这张照片的存在。照片拍摄于1951年,合影中的人现在有的已经去世。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接受进军西藏的任务,16岁的周玉莲作为近百名文艺女兵之一,参加十八军独立支队步行进藏。此次征途自青海西宁
在青藏高原的腹地,万里羌塘的边缘,也就是俗称的阿里大北线上,散落着一系列的大湖,如昂拉仁错、塔若错、扎日南木错、当惹雍错、昂孜错、格仁错、色林错、纳木错等等。这里是令无数旅友心生向往的西藏高原湖泊最为密集的地带,风光明媚,也是至今难以穿越的一条越野旅行线路。这之中的当惹雍错,作为西藏的第三大湖泊,像一条流动的蓝丝带,异常瑰丽,如若身临其境,会让人们对藏北大湖的想象得到完美印证。  本期杂志重点关注
冈仁波齐神山,不仅是四大宗教的神山,更是四大江的源头。这四大江分别是流向东方的马泉河,是雅鲁藏布江的源头,雅鲁藏布绕着南迦巴瓦做了一个大拐弯之后,掉头南下流向印度成为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向南方的孔雀河,是恒河的源头;流向西方的象泉河,是印度河最大的支流萨特累季河的上游;而流向北方的狮泉河,则是印度河的源头,所以冈仁波齐也被称为“印度洋的水塔”。  从冈仁波齐冰川融化汇集而成的潺潺溪水,流过广袤的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