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曾说,出台一项糟糕的政策并不准,难的是改变这一政策所要花费的精力与成本。这句话用在我国房地产市场“限外令”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更令人费解的是,明知政策实施效果甚微,却要继续推出后续政策。
去年7月我国关于限制外资炒房的“171号文”,不但限外效果微弱,反倒产生了逆向激励作用。因为,“限外”后的几个月里,凯雷基金一口气吞下上海110套别墅,加拿大三五集团、美国汉斯、摩根士丹利等多家海外投资机构与开发商也已在华南、华东正式进军中国房地产。
有人惊呼“限外令”名存实亡。然而,今年2月中旬,北京又出台了限外令细则。实施效果呢?依旧乏善可陈,高端住宅市场暂时遇冷后,近日又有卷土重来的迹象。
“限外令”只是对一般性商业投资产生了一定影响,而对于背景较深的投机性热钱,并没真正起到实质性限制,充其量只是延缓了其入主的时间。原先直接购买物业的形式比较多,“限外令”出台后,注册港资、澳资公司及参股的形式多了起来,去年下半年仅港商在内地欲投资的房地产项目就超过1万余宗。他们通过境外公司融得巨额外资,投资于内地房地产业,赚的是丰厚的人民币,还钱则用美元,在美元持续贬值的态势下,这些企业乐此不疲于这种“划算”的融资游戏。
外资入主内地房地产业只可能因为“限外令”而变得迂回。比如包含贷前调查、审批、风险评估等程式在内的常规方式——信贷融资,在“限外令”之后重新回暖。要知道,经营状况良好的中国商业地产项目租金回报率高达9%,比新加坡5只REITs的回报率高出约三个百分点。
事实上,限不限外其实是个伪命题。出于利益需求,一般的房地产开发商大都愿意与本土的权势投资群体结盟。这是中国经济转轨中权力资本化与资本权力化交错的特定表现。更重要的是,外资多想做长线投资,比如将来拿项目到海外上市,等等。所以他们不管有无限外令,都会谨小慎微,想必除了不看风水,资产负债及损益、现金流量等他们无一例外会弄个一清二楚。
我国房地产市场本土融资模式与造血功能亟待引起足够的重视。据悉,内地如今通过正规渠道入主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十分有限,加上壁垒及规制多多,通过非正规渠道入主的资金是前者的3~5倍,限外的结果,只能是“激励”更多的资金选择通过非正规渠道入主。
同时,本土投资机构在排挤中变得更加急功近利,许多项目没来得及仔细斟酌就匆匆上马。如遇利润率不尽如人意或是信贷收紧导致资金链吃力,又会转战他途,这显然是一种有失妥当的投资情绪。据说,仅浙江一省有意明年到海外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就有一二十家,又闻随着资本
这头是外资不但没被限制住,反而更加如潮汹涌,那头是民营银行发本土融资机构继续遭漠视,而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并购被别国的“限外令”给真正地拒之门外。这或者才是最大的悲哀。市场的火爆,不少从房地产市场转移出来的民间资本赚了个盆满钵溢。另外,外资投行与基金更乐于来帮着打理他们留下的凌乱的摊子,比如收购许多银行房地产抵押贷款中的不良资产,将其全新包装后上市或重新出手。
“限外令”并不是中国的特产,欧美等许多国家都有。据英国《金融时报》最新报道,美国政府下属的外资并购审查机构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正在酝酿一项新举措,称一旦外资收购交易被裁定危及美国国家安全,相关外国企业可能面临高达数千万美元的罚款。我国如今的系列“限外令”政策其实已成为了一个谜宫,深陷进去可能落得两头空——这头是外资不但没被限住,反而更加如潮汹涌,那头是民营银行及本土融资机构继续遭漠视,而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并购被别国的“限外令”给真正地拒之门外。这或者才是最大的悲哀。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去年7月我国关于限制外资炒房的“171号文”,不但限外效果微弱,反倒产生了逆向激励作用。因为,“限外”后的几个月里,凯雷基金一口气吞下上海110套别墅,加拿大三五集团、美国汉斯、摩根士丹利等多家海外投资机构与开发商也已在华南、华东正式进军中国房地产。
有人惊呼“限外令”名存实亡。然而,今年2月中旬,北京又出台了限外令细则。实施效果呢?依旧乏善可陈,高端住宅市场暂时遇冷后,近日又有卷土重来的迹象。
“限外令”只是对一般性商业投资产生了一定影响,而对于背景较深的投机性热钱,并没真正起到实质性限制,充其量只是延缓了其入主的时间。原先直接购买物业的形式比较多,“限外令”出台后,注册港资、澳资公司及参股的形式多了起来,去年下半年仅港商在内地欲投资的房地产项目就超过1万余宗。他们通过境外公司融得巨额外资,投资于内地房地产业,赚的是丰厚的人民币,还钱则用美元,在美元持续贬值的态势下,这些企业乐此不疲于这种“划算”的融资游戏。
外资入主内地房地产业只可能因为“限外令”而变得迂回。比如包含贷前调查、审批、风险评估等程式在内的常规方式——信贷融资,在“限外令”之后重新回暖。要知道,经营状况良好的中国商业地产项目租金回报率高达9%,比新加坡5只REITs的回报率高出约三个百分点。
事实上,限不限外其实是个伪命题。出于利益需求,一般的房地产开发商大都愿意与本土的权势投资群体结盟。这是中国经济转轨中权力资本化与资本权力化交错的特定表现。更重要的是,外资多想做长线投资,比如将来拿项目到海外上市,等等。所以他们不管有无限外令,都会谨小慎微,想必除了不看风水,资产负债及损益、现金流量等他们无一例外会弄个一清二楚。
我国房地产市场本土融资模式与造血功能亟待引起足够的重视。据悉,内地如今通过正规渠道入主房地产市场的资金十分有限,加上壁垒及规制多多,通过非正规渠道入主的资金是前者的3~5倍,限外的结果,只能是“激励”更多的资金选择通过非正规渠道入主。
同时,本土投资机构在排挤中变得更加急功近利,许多项目没来得及仔细斟酌就匆匆上马。如遇利润率不尽如人意或是信贷收紧导致资金链吃力,又会转战他途,这显然是一种有失妥当的投资情绪。据说,仅浙江一省有意明年到海外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就有一二十家,又闻随着资本
这头是外资不但没被限制住,反而更加如潮汹涌,那头是民营银行发本土融资机构继续遭漠视,而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并购被别国的“限外令”给真正地拒之门外。这或者才是最大的悲哀。市场的火爆,不少从房地产市场转移出来的民间资本赚了个盆满钵溢。另外,外资投行与基金更乐于来帮着打理他们留下的凌乱的摊子,比如收购许多银行房地产抵押贷款中的不良资产,将其全新包装后上市或重新出手。
“限外令”并不是中国的特产,欧美等许多国家都有。据英国《金融时报》最新报道,美国政府下属的外资并购审查机构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正在酝酿一项新举措,称一旦外资收购交易被裁定危及美国国家安全,相关外国企业可能面临高达数千万美元的罚款。我国如今的系列“限外令”政策其实已成为了一个谜宫,深陷进去可能落得两头空——这头是外资不但没被限住,反而更加如潮汹涌,那头是民营银行及本土融资机构继续遭漠视,而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并购被别国的“限外令”给真正地拒之门外。这或者才是最大的悲哀。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